首页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 《孟子》两章
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 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目的】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顺畅朗读、疏通文段,积累文言词汇。2、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3、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背诵文言课文。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资料下载〗1、作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⑵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⑶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
【三维目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⑴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⑵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⑷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理解古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
教材理解
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注意节奏。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本文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1、域民/不
1、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有文采,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这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都会大有益处。2、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理解得很透彻,只要就文章能说出一二就可以了,不必做过多延伸。
【作者简介】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
1、可以从孟子生活的时代引出本文的教学,如战国时期战乱频繁、诸子百家各有学说等,为孟子短文的特色做些铺垫,从而顺利导入本文的教学。2、先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反映的孟子的思想观点和主
【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第一中学蔡玉清】〖如何提高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能力〗化整为零法:先把要背诵的文段按内容或形式特点分成若干小段,然后逐次诵记。如要背诵《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第四段为例,如把这四
《孟子》是记述孟轲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和个人修养的书,《孟子》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很大发展。它以问答方式,展开了雄辩说明,具有战国时期散文的优点和缺点。《孟子》散文有不少特色,首
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如下内容:1、民本主义思想
学习辅导
一、给黑体的字注音1、失道寡()助 2、傅说() 3、胶鬲() 4、畎()亩 5、人恒()过 6、亲戚() 7、行拂乱其所为()8、舜() 二、解释词语1、七里之郭()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
天津市2000年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1、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据《史记·孟轲荀列传》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
夫(fú)粟(sù)畎(quǎn)拂(fú)曾(zēng)畔(pàn)
粟:(sù)沧海一粟佛:(fó)佛教栗:(lì)栗子拂:(fú)拂袖傅:(fù)傅说薄:(bó)淡薄簿:(bù)练习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郭】郭,外城。【环】围。【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湖畔之】“畔”通“叛”,背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之】亲戚畔之:代词,他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动词,到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拂】行拂乱其所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一般“威”是形容词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必先苦其心志】一般“苦”是形容词,在此为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一般“劳”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劳累。【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疆域【七里之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亲戚畔之】古义:内亲外戚今
【被动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野中发迹。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4、管夷吾举于士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5、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⑴单句里的判断句。“是”是判断词,不必说是指示代词。“是”跟“非”相对持,“非”作“不是”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偏正词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的论点。第二部分(第2~3段)用战争中的典型例子具体论证论点,说明“人和”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4段)
1、据事论理,层层推进:这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文,据事论理,层层推进,逻辑严密,透辟精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先从战争的角度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从攻城方和守城方两个不同角度分
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中心论点得到论证后,文章进一步阐发,首先,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了解文章的论点及论证的过程。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从攻守双方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入手,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用顶真辞格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三里之城[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七里之郭,环[环:围。]而攻之而不胜。[“三
多媒体教学
课文拓展
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说即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告子持性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性为邪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性善及其相关理论应当指出,当时的人多用比喻论证,其某些论述按照现代的逻辑标准看并不严格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
课件下载
课外阅读
励志故事: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