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上册 >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3、学习文章的写法。4、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教学重点】1、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2、深入理解人物形
【学习任务】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4、培
【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教学设想】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2、通过对人物语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曹刿论战》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
【教学设想】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2、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4、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战国策》⑵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精美的斗争性语言。⑶体会不同的语气词的表达效果。2、能力目标:⑴把握故事情节,理解秦王、唐睢的形象。⑵体会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2、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3、重点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4、策略和方法:朗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习字词,训练朗读,分析人物语言、神态,了解人物性格。【教学难点】口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重点、难点】1、重
一、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指导下的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生分析】这篇文章内容并不复杂,故事不长,情节简单,就是战国后十年,秦王在相继灭掉韩魏两个诸侯国的背景下,想
【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2、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教学设想】《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教学设想】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2、通过对人物语
【素质教育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言课文。2、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3、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和正义感。【教学重点】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难点】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教学过程】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⑵学习对话形式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⑶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⑵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2、方法与技能目标:⑴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依据文本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⑵在角色朗
【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重点,难点及解
【教学目的】1、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2、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教学重点】字词及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明确教学目标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2、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3、重点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4、策略和方法:朗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自读要求】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
教材理解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
1、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2、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此题意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1、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
1、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时,仍应以朗读为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讲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只需要对个别词句略加点拨。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甚至可以让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
西汉时,宫廷的密室中藏有很多战国时的史料,但这些珍贵的史料却错乱残破不全,一些残简上的字只剩下一半,如“趙”字只剩下了“肖”,此类错误屡见不鲜。朝廷便将编校整理这些史料的任务交给了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
刘向文章多不存,别录群书万世尊。说苑新序列女传,符瑞灾异五行论。其子刘歆亦出群,七略六部天下闻。欲尊春秋尊左传,不爱今文爱古文。
逢纷伊伯庸之末胄兮,谅皇直之屈原。云余肇祖于高阳兮,惟楚怀之婵连。原生受命于贞节兮,鸿永路有嘉名。齐名字于天地兮,并光明于列星。吸精粹而吐氛浊兮,横邪世而不取容。行叩诚而不阿兮,遂见排而逢谗。后听虚而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大体分为四类: 一类是有专门学问的学士。如儒、墨、道、名、法、农等专门家,他们代表不同的阶层,著书立说,宣扬本派,提出本派的政治主张,长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在文化上有重大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
这是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结果。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
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睢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唐睢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国先后灭韩亡魏。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睢到秦国去谈判,唐睢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唐睢为什么能不辱使命
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看,秦统一天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但在具体的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中,往往又有其曲折性和特殊性。因此本文所表现的虽然不一定都是历史事实,而唐雎在骄横的秦王面前,不胆怯,不慌张,以弱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换而言之,我们应该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放到语文阅读课堂,我们教的就应该是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批判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两样,没
大约在战国末期的最后十年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在这期间,秦国的兼并与其它六国的反兼并的矛盾空前尖锐。当时,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威势,表现软弱,“割地赂秦”,以牺牲国土为代价
人物:秦王、秦侍卫两人、安陵君、安陵国大臣两人、唐雎(话外音: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吞并了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作为魏的附属小国也面临着生死存亡
刘向(前79~前8)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一说生于元凤四年(前77),卒于建平元年(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历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
【原文】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楚国大将伍子胥(名叫伍员,字子胥。文武双全,有谋略、胆识过人),因父兄被楚王枉杀,逃离楚国来到吴国,知道专诸有本领。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这时吴王僚的堂弟公子
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有万夫不当之勇,据说他能够“走追奔兽,手接飞鸟”,是吴国第一勇士。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王僚后,登上王位。庆忌逃亡卫国,招兵买马,欲报杀父之仇。阖闾想除掉庆忌。伍子胥就推荐要离刺杀庆忌
韩傀相韩,严遂⑴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⑵者。至齐,齐人或言:“軹深井里⑶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
【专诸刺王僚】专诸,是吴国堂邑人。楚国大将伍子胥(名叫伍员,字子胥。文武双全,有谋略、胆识过人),因父兄被楚王枉杀,逃离楚国来到吴国,知道专诸有本领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这时吴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启动多年了。新课程是一次非常彻底的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新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下引文字出此不注)。是章,不少读者误作史传,以为实有其事,初中语文《教参》的分析不能不说是极有影响的: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并吞,由
【引子】新课标从合作探究的角度对语文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我以为,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
学习辅导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2个)出使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用,拿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以君为长者------把于:受
一、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秦王怫然怒()亦免冠徒跣()()唐雎()聂政之刺韩傀()天下缟素()寡人谕矣()庸夫()色挠()抢地()休祲降于天() 2、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唐雎不辱使命辱:。且
【阅读实践】一、阅读下面的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1、给加粗字注音。⑴秦王怫然怒()⑵以头抢地耳()⑶亦免冠徒跣()⑷聂政之刺韩傀()⑸休祲降于天()⑹天下缟素()2、解释加粗词语。⑴请广于君()⑵非士之怒也()⑶岂直五百里哉?()⑷弗敢易()⑸休祲
图片资料
雎(jū)跣(xiǎn)祲(jìn)缟(gǎo)傀(guī〕
【辱】辱没、辜负。【谕】明白。【加惠】给予恩惠。【错意】置意。【布衣】平民。【怫然】盛怒的样子。【庸夫】平庸无能的人。【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士。【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寡人谕牟】“谕”通“喻”,明白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只是今义:不弯曲【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古义: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出今义:夫人,丈夫
【译文】【赏析】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末期的一个小故事。公元前23O年和前225年,秦国先后灭韩亡魏。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的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
战国末期,在诸侯国中以秦国为最强大。秦王想统一中国,加剧了一连串的对外兼并战争。公元前230年,它灭了韩国,接着又吞并了魏国。安陵是属于魏的一个小国,当时岌岌可危。秦王以为只要通过外交上的威胁,不用一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扩充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1、判断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相当于判断句“是”。2、倒装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介宾后置,相当于“于先王受地”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结构分析】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段)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段)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段)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结构示意图】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士之怒也 “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也”是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
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的语言,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这是秦王对安陵君的蔑视,要读出轻慢、盛气凌人的气势出来。 2、受地域先王,愿终守之。 这是安陵君对秦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所纂集的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后西汉史学家刘向整理、校订,依国别编成体系,分东周、西周、秦、楚、齐、魏、韩、燕、宋、中山十二国国策,合为33篇。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题目是后人加的。唐雎,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文章写了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西汉刘向编订为33卷,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
方圆五十里的安陵小国,在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面前,如何自保求存?唐雎,这位安陵国的使者,不畏秦王的淫威,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千百年来,唐雎的凛然之气仍然令人震撼!注意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逆傀
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末期的一个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国先后灭韩亡魏。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
【学习要点】《唐雎不辱使命》选自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纂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灭韩、魏以后,称霸野心更为嚣张,想用“以大易小”的诡计吞掉安陵,安陵君派使节唐雎出使秦国
【教学目标】1、掌握基础知识2、能根据题意运用知识【重难点】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1、①唐雎 jū②聂政niè③韩傀guī2、①免冠徒跣xiǎn②以头抢地qiāng③彗星袭月huì
多媒体教学
课文拓展
课件下载
课外阅读
励志故事: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