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吆喝
知识与能力、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过程与方法、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自学讨论法、行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
第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一、导入新课、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
教学目标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上集市调查如今的种种吆喝,研究其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教学重难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对本土俗文化的深厚情感教学准备了解当地的一些关于吆喝的风俗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
图片教案
图片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⑵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2、能力目标:⑴朗读课文,
【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2、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
【设计理念】大语文观。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
【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过程与方法】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
【设计理念】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
一、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但愿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
【设计理念】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
【教材分析】《吆喝》一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体
【实用教案】〖创意说明〗课文情趣盎然,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完全让学生自学,学生易停留在课文表面。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还要学习作者合理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这一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了解“吆喝”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2、学习文章合理安排结构、注意语言的衔接过渡的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吆喝》是北京作家萧乾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对旧北京街市上叫卖声的回忆。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了愉悦和怀想,能引人体味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教材理解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揣摩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
教师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一、感受体验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教
一、关于作者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 1939至1942
爸爸动了动眼皮嘴角,显示屏上的波纹便最后一次拉平了。那是漫长的一瞬间,时间和存在都凝固了,沉寂中似乎有乐声四起……我颤抖着退出房门,走廊里一片漆黑。我得知父亲萧乾病危的消息是在本年2月4日。晚饭后接到
【山东省德州市第十中学赵红梅解雪莲】〖子课题《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的实验报告〗文意推敲活动化设计。体验性活动。一是诵读感情,二是演讲感染,三是表演(分角色演课本剧)体验。以表演活动为例:
此刻,1999年1月27日,我们坐在一起谈论萧乾先生其文其人,我以为,这也有在文学领域里总结二十世纪的意义,或者说是这个总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吧。不管围绕萧乾有过些什么样传说的迷雾,各种各样不同的看
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引用英国诗人的作品引入小贩招徕顾客的声响。],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还分别列
萧乾1935年萧乾在燕京大学毕业(文学士)1954年萧乾与文洁若新婚次日1955年6月8日,萧乾与5个月的女儿1957年春天反右前夕萧乾与《文艺报》同事张光年,陈笑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
一九三七年元旦来临之际,作为曹禺的一位朋友,萧乾在其主持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对《日出》进行了一次“集体批评”。对于在文坛上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的一位新人的一部新作,能够及时地
在北京这幢普通的居民楼里,居住着一位中国文坛上的重量级人物──文洁若。五年之前,丈夫萧乾先她而去,留下这位老人独守空房。如今,回忆已是文洁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部分;而年龄相差17岁的这对夫妇携手整整4
学习辅导
《吆喝》同步练习题 萧乾,蒙古族,北京人,著名、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兼旅行记者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惟一的战地记者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本文选自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招徕囿钹铁铉饽饽荸荠佐料下列词语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请你找出错误的字,在下面画横线合辙压韵油嘴滑舌隔合荸荠佐料随机应变招徕吹
图片资料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招徕(lái) 弦乐(xián) 钳形(gān) 铁铉(xuán)B、隔阂(hé) 囿(yòu) 伶俐(lì) 吹嘘(xū)C、饽饽(bó) 小钹(bō) 雪花酪(gè) 小贩(fàn)D、秫秸(j
一、作客“联想吧”俗话说:“京油子,卫嘴子”。老北京人可谓是油嘴滑舌了。曾经听过一段相声,说的是北京小商贩的吆喝,“哎,我们大家都来看一看啦,走来瞧一瞧,那个辣椒芹菜西红柿呀还有大蒜苗,我的青菜就是好
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的字注音。⑴招徕()⑵囿于()⑶隔阂()⑷钹()⑸铁铉()⑹饽饽()⑺秫秸()⑻荸荠()2、以下成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随机应变 不拘一格 寸步难行B、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
●作业导航1、了解“吆喝”文化现象;2、学习作者的剪裁手法;3、领悟作品的语言风格。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乾坤(qián)荸荠(bó)B、吆喝(yāo) 招徕(lái)C、钳子(qiá
一、基础知识题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招徕(lài)弦乐(xián)钳形(gān)铁铉(xuán)B、隔阂(hé)圃(yòu)伶俐(lì) 吹嘘(xū)C、饽饽(bó)小钹(bō) 雪花酪(gè) 小贩(fàn)D、
图片资料
招徕(lái)铁铉(xuàn) 囿于(yòu)隔阂(hé)饽饽(bō)秫秸(shújiē)商贩(fàn)吹嘘(xū)吆喝(yāohē)小钹(bō)荸荠(bí qí)管弦乐xián馄饨hún话匣xiá合辙押韵zhé
弦:(xián)管弦乐秸:(jiē)秸秆贩:(fàn)商贩宵:(xiāo)元宵 铉:(xuàn)铁铉拮:(jié)拮据返:(fǎn)返回霄:(xiāo)云霄炫:(xuàn)炫耀诘:(jié)诘责饭:(fàn)吃饭舷:(xián)船舷
行:háng 行当应:yìng(随机应变)挑:tiāo(挑子)颤:chàn(颤音)xíng 行为yīng(应该)tiǎo (挑拔)zhàn(寒颤)通:tōng(通红)大:dà(大人)传:chuán(传承)吓:xià(吓唬)tòng(一通)dà
【寓公】旧时指寄居他乡的退职官僚,这里指流亡国外的有一定地位声望的人。【招徕】招揽。【大鼓】民间曲艺的一种,用韵文说唱故事,以大鼓、板、三弦等伴奏。【钹】打击乐器。【马趴】身体向前跌倒的样子,就像马趴
【隔阂隔膜】两者都是动词,都含有“彼此断绝”的意思。“隔阂”有“情意不相通,有阻隔”之意,如“囿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乐器。”“隔膜”还有“不贴切,彼此不了解”之意,如“两人之间有些隔膜。”
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有条有理,丝毫不乱。第四节“一年四季”“从早到晚”起了总领作用。按“从
语言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结构条理清晰。
1、围绕中心,选材丰富,详略得当。2、结构清晰,层次井然。3、语言朴实平易,生动幽默。
1、先言他事再引起所要描写的事物。文章开篇不是直接写小贩们的吆喝,而是引用外籍作家描述的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们用各种器械弹奏的招徕顾客的声响,并将之比喻成“街头管弦乐队”,作者由此联系到小贩们除了用器械
作者在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声时侧重介绍吆喝的内容。白天的吆喝声很多,作者没有一一地介绍,而是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形象地写出了白天
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囿于下来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我对
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文章第四段实际上是个总领段落:“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
本是纷纭杂乱的吆喝声,在作者笔下却是“秩序井然,次第亮相,纹丝不乱”。因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学习本文的首要任务,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能总领文章内容的关键语句──“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提示: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
赏析下面两段吆喝词酸梅汤 【吆喝】哎玉泉山的水来东直门的冰 喝的嘴里凉了嗖嗖 给的又多来 汤儿好喝呀 【解说】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杨梅来自行熬制,里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
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引用英国诗人的作品引入小贩招徕顾客的声响。],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还分别列
本文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1、作家作品: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萧乾是第二次世界
第一部分(1~3段),由北京街头的器乐提到声乐部分──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第二部分(4~10段),北京街头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叫卖声没有停过。第三部分(11~14段),作者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
1、文章思路:文章第4段是个总领段落:“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题”。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
多媒体教学
课文拓展
老北京沿街叫卖的小贩,其吆喝声清脆婉转、抑扬顿挫,尤其是应时各货的吆喝声,更为悦耳,有着明显的自身特征,即功利性,音乐性和时间性。老北京的吆喝,其功利性非常明确,即不管是售货还是收购,目的都是为了吸引
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的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小贩街头叫卖的声音称市声,最能移情。各地有各地叫卖的特色,北京通称“吆喝”。北京小贩吆喝起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其声调悠扬和美。妙处在于它的季节感非常显著,听到门外一声叫卖,就有一种直觉,某一季节已
吆喝向来是商贩争取妇孺的利器,同样的东西,倘若吆喝得有味,吆喝得讨喜,便会有好生意。如此说来,吆喝本发端于生活的无奈,那些悠长响亮的叫卖只为着手中的冰糖葫芦串儿、小金鱼儿、烤白薯可以多找到些买家。然而
人物背景:臧鸿,1932年出生在北京。因家贫,9岁当报童,解放前做过小买卖,解放后在铁路部门当架子工,后进入铁路文工团,说相声、演双簧,研究叫卖艺术,积累收集了170多种吆喝声,为《伤逝》、《开国大典
萧乾,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至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至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至年任译文编委,年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年
课件下载
课外阅读
励志故事: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