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上册 > 蜡烛
图片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⑵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⑶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⑷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2、能力目标:⑴把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教学重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课前准备】1
【教案设计说明】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喊了几年要改,但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是原地不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语文老师的讲为止,学生仍处于接受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一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受江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2、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
【实用教案】〖创意说明〗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不可或缺。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摹写。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妨将有些描写对象相同的反复摹写进行归类、比
【教学目标】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点】1、重点: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的】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
【教材分析】《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作品刻画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文中只有关于她的动作描写,没有语言描写。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作品
【课文说明】《蜡烛》是前苏联作家酉蒙诺夫的作品。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寓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麦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惟一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
【教学目的】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3、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
【创意说明】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不可或缺。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摹写。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妨将有些描写对象相同的反复摹写进行归类、比较,再品析其
【学习目的】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学习重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创意说明】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外,借物抒情的手法必不可少。作者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往往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由“蜡烛
【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3、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教学重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课前准备】
【学习目标】1、在阅读中筛选信息,把握故事的要素,理出时间线索。2、阅读之后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文章主旨。3、想像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4、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语句。5、积累词语。
【教学目标】1、体会战争的残酷和追求和平的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2、透过行为体悟人性的本质。3、领会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上学期我们曾做过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对德国兵到一户被占
【教材分析】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不可缺。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摹写。如文中:“德国人还在轰炸,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德国人还在开
【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内容。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
【课文聚焦】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
【教学目标】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
【教学目的】1、知识和能力:品析文章动人的写法,体会如果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运用标志性的事物来体现文章的中心。 2、过程和方法:细读和速读相结合,了解文意,又能抓住中心情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
【教学目标】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
【教材分析】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学习这篇课文
【教学目的】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的战争主题。2、分析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提高理解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挖掘作品主
【教学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教学重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2、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3、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教学重点】深入体会文中的感人的地方。【教学难
【教学目的】探究文中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感受她的内心世界,学习课文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南斯拉夫母亲。【教学重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用具】图片。【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拂晓(fú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于二次大战中所写的一篇战地通讯,一位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素不相识却情同母子,这种情感超越国界,这种情谊血肉相连,这份厚重的人性美的辉却是由一对小小的蜡烛
【教学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4、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材理解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
一、阅读全文,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本题通过默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
1、宜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本文特点,人物思想感情集中于一点,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作品感人之处是诗意般的表现出这种感情的深度和浓度,浓郁得令读者的心灵为之震颤。所以宜从
【作者介绍】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
【海南省琼海市大路中学吴达明】〖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教师要加强文本知识与学生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联系现实谈认识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
《蜡烛》教学参考图片 蜡烛 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老城区 贝尔格莱德新城区 贝尔格莱德解放 作战舰队
《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作者通过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的赞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的爱,尽情的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的情
【背景】能不能把阅读学习中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这是我在教学中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这节课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全组先合作研究讨论,然后到全班交流。【片段过程】我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并命名为甲组、乙组。上
【教学设计说明】《蜡烛》写的是1944年9月19日,红军决定偷袭贝尔格莱德萨伐河上的一座桥,一位名叫契柯拉耶夫的战士牺牲了,为了尽快攻占那座桥,红军没来得及埋葬他,一位老妇人亲手埋葬了他。本文特点是人
“法西斯”是古老的名词。在古代罗马的王政时代,因为第七个王塔克文专横暴虐,引起了人民的痛恨。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推翻了他的统治。塔克文被驱逐出国后,罗马人决定不再推选新国王,而是选了两个首脑代替国王
决定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大搏斗: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
八年级语文推出了苏联作家西蒙诺夫以二战时苏联红军与德军的战斗为题材写的一篇小说──《蜡烛》,写一位南斯拉夫的老母怎样在炮火硝烟中收葬苏军烈士并用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悼念烈士的事。该篇与我国女作家茹志
《勇气》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微型小说。小说主要叙述的是一个法国女人两次收留美国伞兵的故事。其中,第二次收留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揣摩玩味,妙不可言。妙点有三: 1、妙在出乎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所谓南斯拉夫,也就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意思。斯拉夫民族最早起源于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东欧地区。公元五至六世纪,部分斯拉夫人开始迁徙到今天的巴尔干半岛,成为今天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马
1937年8月14日,弱小的中国空军在杭州湾上空,首次和号称“所向无敌”的侵华日军航空队展开空战。这场罕见的“空中肉搏”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日本海军航空大佐石井义最后也落得个剖腹自杀的下场。卢沟桥事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参战的军队达1.1亿人,死亡5120余万人,约占交战国17亿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世界人民经过6年的
德国和日本同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及战败国。战后,两国政府对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二战的理解和态度却截然不同。以下选择的是两国相关的主要事件和言论。德国 1949年12月: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统特奥多
【设计一】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这一幕
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联想拓展法: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
学习辅导
一、测测你的注音速度(稳!准!)迫击炮()间歇()瓦砾()地窖()腋窝()闪烁()鞠躬()() 颤巍巍()匍匐()()二、你一定能正确解释下列词语(相信我!没错的!)①精疲力竭:②永垂不朽:三、你能否正
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根据拼音写汉字。偷 xí()pínɡ()障jū()躬肃 mù()颤 wēi()3、解释词语。永垂不朽:名副其实:精疲力竭:4、文学知识。《
1、看拼音写汉字:烧 zhuópú fúfú晓地 jiào瓦 lìyè窝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蜡()芯()灼()腊()蕊()钓()拂()衰()砾()佛()哀()烁()腋()窖()揣()液()窑()瑞()3、解释
●作业导航1、感受苏、南军民的情谊。2、理解老妇人的形象。3、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一、基础部分1、给下列字注音、组词。砾()窖() 烁()窑()拂()截() 沸()载()2、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⑴她不会
【自读目标】1、时间顺序。2、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反衬)及人物描写方法的选择。【试卷内容】一、整体把握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形象概括图:1、根据课文思路,在上图序号处填写相应的词语。①。②。③。2、
一、课内语段阅读题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的方场上,一只手臂
图片资料
烧灼(zhuó)拂晓(fú)腋窝(yè)匍匐(pú fú)瓦砾(lì) 地窖(jiào)颤巍巍(chàn)桥头堡(bǎo)耸立(sǒng)舀出(yǎo)鞠躬(jū)僵硬(jiāng)肃穆(mù)契柯拉耶夫(qì kē)
颤:chàn(颤动)削:xiāo(削去)炸:zhá(炸糕)间:jiān(车间) zhàn(颤粟)xuē(剥削)zhà(炸弹)jiàn(间歇) 散:sàn(散布)吓:xià(吓坏)迫:pǎi(迫击炮)晃:huǎng(晃眼) sǎn(散文)
拂:(fú)拂晓蜡:(là)蜡烛芯:(xīn)烛芯灼:(zhuó)烧灼 佛:(fú)仿佛腊:(là)腊月蕊:(ruǐ)花蕊钓:(diào)钓鱼 衰:(shuāi)衰老腋:(yè)腋窝诺:(nuò)诺言 哀:(āi)悲哀液:(y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暗淡】昏暗;不光明;不鲜艳。【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烧灼】烧、烫,使受伤。【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
【英勇勇敢】都含有“敢于斗争,敢于战胜困难”的意思。英勇:强调奋不顾身,含有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很突出并表现出英雄气概的意思,语意比“勇敢”重,多用来赞扬战士或英雄人物对敌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如“它
1、作家作品: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三部曲《生者与死者》(《死者与生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2、文学知识:通讯也是新闻(广义)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它和消
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
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1、环境描写: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
1、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认识它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2、主题班会:你也许看过一些表现战争的文学、
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
1、文章第二部分,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试着在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并体会它们的特殊意义。地方:略。这些句子突出了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这样写,渲染了环
1、人物形象分析: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老妇人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不怕艰难,安葬烈士。2、句意理解:①“做好了坟堆后,
1、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2、“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
多媒体教学
课文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爵夫人。她的丈夫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爲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每周星
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相当拘谨的军人午餐会上,大家谁也不认识谁。我坐在一个美国伞兵身边,他是第一零一空降师──巴士顿英雄部队的。他约摸二十岁,象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不过肩膀很宽,
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南斯拉夫战场上,俄军与德军激战的一个感人故事。在苏联红军攻占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个青年战士牺牲在了方场上。一位饱受战争折磨的南斯拉夫老妇人在德
远处传来了钟声。索瓦什大娘仍然站在烧毁了的房子门口,手里握着她儿子的那支枪,防备有人逃出来。她看到一切都解决了以后,把武器朝火里一扔,接着就听见一声爆炸。许多人奔来了,其中有乡下人,也有普鲁士人。他们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
课件下载
课外阅读
励志故事: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