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下册 > 最后一课
图片教案
图片教案
【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教学设计〗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
【教学目的】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写法。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
【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3、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教学重点】1、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2、分析小说中
【创意说明】《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
【教学要求】1、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著名作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2、能力目标:能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划分情节;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
【课文解读】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
【教学目标】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教学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最后一课》是一首爱
【教学目标及重点】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解读】《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的其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最后一课》,它是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一、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
【教学目标】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2、过程与方法:通过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
【教学理念】针对作品的特点和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我把教学流程设计成“初读──精读──迁移”三步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讨论,课上“选点突破”,优化课文内容,整合
【导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⑴深刻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之情;⑵增强学好祖国语言的责任感和自豪感。2、知识与能力目标:⑴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⑵学会对小说进行初步的艺术分析。3、过程方
【学生分析】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
【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3、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教学重难点】1、分析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⑴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2、情感目标:
【教学目标】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小说的要素。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鲜明个性化的语言。【教学设想】1、收集有关作者和文中背景的资料,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消息。2、分
【教学目标】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3、精读重点句、段
【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 这篇文章“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
【教学内容】《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4、理解
【设计说明】这篇生动感人的小说,学生很容易读通,但不容易深入读懂,因为时间和空间与我们的学生相距太远了,且“亡国之痛”更是一种陌生的情感。因此,教学在一系列的问题讨论中层层深入,意在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体
教材理解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
一、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
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具体建议如下:第一课时一、初次默读教师
【作者简介(陈占元)】都德(1867~1942),法国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与著名排犹主义者和民族沙文主义者德吕蒙友善,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站在极右的一方。他自己也拥护民族沙文主义。1904年与莫拉斯认识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自1873年发表以来,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并常被选为中小学的语文教材,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短篇小说。在日本特别是面向少年的读物或是小学教材中常被选用,所以一向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只是我小时候没有机会读到它,实际上读到这篇作品已是成人以后的事了。对我这个不熟
初中语文选编的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队不仅占
都德,法国小说家。生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曾任学校监学(类似辅导员)。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侧身文学界。1866年以发表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成名。这是一部优美的散
课文通俗易懂,很少难解的语句,又是从儿童心理写的,朗读教学抓好了,能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较好的基础。放好课文录音带,也可以组织同学分角色朗读。注意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毛病,使朗读较好的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感
这篇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与直接心理描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融为一体。阅读时,应当启发学生注意把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看。如上学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
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接受,总有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话语空间。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借助翻译,在接受国成功地实现其生命的延续,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获得本土化再造,也总是反映着接受国独特历史条件,有接受国本土社会
摘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爱国主义名篇。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练,
在法国南方普罗旺斯省阿尔镇郊外的一座山冈上,有一间荒废了20年的磨坊。站在这里,普罗旺斯的美丽景致尽收眼底:阳光下的松林,远处的阿尔卑斯山峰,寂静中突然传来的木笛声、驴子的铃声、鸟的啼声,这是与喧闹的
南方网讯“那天早上上学,我去得很晚,…… ”这是都德《最后一课》的开头两句。几十年来,这两句话常常不期然地在我脑际闪现,特别是听过姚锡娟的朗诵,这两句话以至于整篇《最后一课》就象金子浇铸一般,在我脑际熠
这节语文课的主题是《最后一课》。这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爱国主义小说,也是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
阿尔萨斯的酒之路婉蜒50余公里,大部分葡萄园都散布在弗日(Voses)山脉向阳的坡地上,攀山越岭,横跨深谷。在油绿的葡萄园之间矗立着一座座保留完整的中世纪小村庄。俯瞰平原,在蓝天与松林的衬托下,装点出法国最
普鲁士最早为古代普鲁士人的居住地,它并不隶属于德意志。十三世纪时,条顿骑士团征服了这块地盘,以后成为公国,归波兰管辖。1618年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个亲王承袭了该地区的统治。同时,这位亲王还统治着德意志的勃兰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把预习中的疑问写在小纸条上,在上课前一天交给老师,以便老师进行归纳整理。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总体感知课文。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
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留给我的印象,可以说是终身印象。我永远不能忘记这篇作品给我的震撼力量。抗战时,我还是小孩子,在沦陷区生活。我体会过做亡国奴的痛苦和耻辱。我在40年代读中学时,在教科书上读到这一篇。
1、“最后一课”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要指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时代背景。教师可作适当补充。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19世纪70年代初,路易·波拿马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是判定一堂课好坏的客观标准,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积极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高课堂效率呢? 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因素很多,从根本上来说,不外这两方面:
脍炙人口法国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感染,深得各国人民喜爱。 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动人心,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时刻激励、震撼着我们读者,文中的悲剧美也给我们留下难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它早已成为许多国家中小学教材的传统名篇。小说获得这样大的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细节描写的纷繁多姿。对比,显示发展。作家为了
爱国主义是一种圣洁而崇高的情感。平时无心求学,爱开小差、逃学、成绩一团糟(连一个分词用法甚至一个字也说不上来)的小弗郎士在他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中表现出了可贵的爱国情感,而且这种爱国情感表现得异乎寻常的真
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一册。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爱国主义颂歌。然而关于本文的主题历年来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意见:韩麦尔,小弗朗士,
一、引言与背景《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文中表现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痛,是同类小说中最有深度和厚度的。以往教学,每次总有不少的遗憾,总觉得学生一直在文本外打转,虽然也能说出小说的主题等等,但总觉得隔靴
【教学案例】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
【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的氛围。2、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分析及学生的移情来体验韩
【教学思想】1、发挥传统教学的魅力,通过课堂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体会写作特点。2、要注意朗读的训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
三月中旬,我在初一⑵班讲了《最后一课》。这是一篇经典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我期待着师生互动,获得成功。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地叙事,不会描写人物,因此,我在备课时将重点放在: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品析重点句子。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课时安
【教学内容】《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
【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3、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教学重难点】1、分析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提高文化素养,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更是我们语文教师对
课堂教学就只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吗?教育心理学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人的认知活动都难免要受情感的制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认知信息的交流同时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如果没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大家都是挺熟悉的吧,可对于刚学习这篇小说的初中学生,一开始就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是:学生很容易把“最后一课”理解为最后一节课,或最后一篇课文,我在教学中就曾经遇到过多次,我一般都是
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这篇课文中,“我”曾三次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这句似乎很平常的话语,却反映了“我”对先生的深刻的忏悔,从而揭示了韩麦尔先生的复杂而又崇高的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从都德的《最后一课》入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最后一课意识和写作意识这三种意识,以此为全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让过去成为亲切的怀恋,让课堂成为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点。全文主要
【引言】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是传统篇目,多少年来,教材几经易改,但它却一直因感人心扉的爱国情怀久盛不衰。但也正因其是名篇,许多人都执教过,更难突破旧有的樊篱。我们总是开玩笑的把这类名篇称
都德 最后一课 参考图片
学习辅导
一、基础知识题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宁可(níng)哽咽(gěng)踱步(duó)B、挟着(xié)思量(liàng)祈祷(qí)C、捂着(wǔ)赚钱(zhuàn)钥匙(shi) 2、回忆课文,在下列句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同步达纲练习】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膝盖(xī)哽咽(gěng)皱边(zòu)祈祷(qǐ)B、奥悔(ào)踱步(duó)宛转(wǎn)诧异(chà)C、惩罚(chěng)赚钱(zhuàn)糊涂
图片资料
1、描写人物心理,把握个性特点:《最后一课》具有一种特别感染人的艺术魅力。作者既不是像童话作家那样给你讲美好却是虚构的故事,也不是像社会学家那样搬出种种社会现状,让你去进行痛苦的思考。他能够把你唤进他
本文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
【结构分析】一、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上学途中,是故事的序幕。以乐写哀,为韩麦尔的出场提供特定的环境,渲染了气氛,巧妙交代了背景。第二部分(7~10自然段)上课之前,是情节的开
1、《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代表作。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小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
这是一篇外国小说,又是十九世纪的作品,学生不了解小说背景,很难进入小说的情境中去。而要讲好背景,仅靠自读提示的那些内容是不够的。建议了解有关背景资料。讲课之前,先把这个环节搞扎实了。
响:(xiǎng)响亮祈:(qí)祈祷惨:(cǎn)惨白辛:(xīn)辛苦晌:(shǎng)晌午折:(zhé)折磨掺:(chān)掺杂幸:(xìng)幸福喊:(hǎn)叫喊摊:(tān)摊贩吵:(chǎo)吵闹帖:(tiě)请帖减
1、题解:《最后一课》是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大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2、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哽咽(gěng)赚钱(zhuàn)踱步(duó)捂(wǔ)祈祷(qí dǎo)惩罚(chéng)诧异(chà)宛转(wǎn)戒尺(jiè)郝叟(hǎo sǒu)皱边(zhòu)督学(dū)膝头(xī)懊悔(ào)萨(sà)挟(xié)惨白
结:jiē(结果)背:bēi(背带)晃:huàng(摇晃)匙:shi(钥匙) jié(领结) bèi(背书)huǎng(晃眼)chí(汤匙)宁:nìng(宁可)几:jī(几乎)杆:gān(铁杆)散:sàn(散学)níng(安宁)jǐ(几
【哽住】声气阻塞。【赚】获得利润。【踱】慢步行走。【捂】遮盖住或封闭起来。【惩罚】严厉地处罚。【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诧异】惊奇。【宛转】(
1、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韩麦尔先生是《最后一课》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爱国者的典型形象。文章主要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外貌描写:韩
1、通过描写言行,表达人物感情。2、运用心理描写,揭示内心世界。3、前后照应,层次井然,推动情节发展。4、个性化的语言:小说的人物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上,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现的,在表现人
1、重点:本文的阅读重点:首先要熟悉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了解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
这篇小说篇幅较长,宜反复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以理清情节结构并赏析人物性格。品味小说语言,注意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课文写的是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通过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描写,刻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越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段文字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本文阅读应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按照情节发展分为上课之前、最后一课、宣布下课三部分。“上课之前”这一部分描述了“我”
【一副一幅】都是数量词。不同的是:“副”作量词的时候,用于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一副手套、全副武装;用于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一副严肃的面孔等。“幅”本意是布帛的宽度,用作量词的时候,用于布帛、呢绒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2、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普鲁士兵在操练,点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3、看
最后一课都德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小说是用第一人称“我”写的,用第一人
出色的心理描写。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作者巧妙地用了多种方式描写了人物心理,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与直接写
1、小弗朗士:小说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小弗朗士是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他正在上学的路上,不过他不打算去了,因为老师要检查的分词用法他一点也不会,他心里的价值标准是到野外玩比学习更有趣。他关心的那些事: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1、路上的景物描写:显示了小弗朗士当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尽管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布告牌前经常出现坏消息,他还是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显得无知、贪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不少地方用了破折号。归纳起来,大致下三种方法:1、表注释⑴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破折号是以“最明白,最精确”注释“最美的语言”,韩麦尔先
1、细节描写的真实美: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个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
肖像描写的核心,在于通过外形特征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动作则是思想性格支配的结果。本文的肖像描写主要表现在对韩麦尔最后写“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上,同以上的语言、心理描写的分析一样,这一切都是为了揭示主人
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写于1873年。“小说”是文体的一种,与诗歌、戏剧、散文并称为“四大文体”,通过典型环境中的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文题“最后一课”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借乡村教师韩麦尔痛别法
通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讨论它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异同。(注意:不要忽略社会背景)通过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领悟自己在立意、选材、构思上该注意的问题,促进学生吸收与表
多媒体教学
课文拓展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这个管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
【活动内容】《最后一课》续编【表演形式】舞台剧【编剧】洪嘉妮【表演者】部分女生【主持】郭进曾佩【表演前】排练井然有序【表演中】表演形象逼真【表演后】演后意犹未尽【最佳表演者】朱蓉黄思颖【最佳导演】左静
“……”他依然在发呆,脑中一片空白,在钟声中,他的妹妹走到了他身边,轻轻地说了一声:“该走了。”她也找不到适当的语言来安慰自己的痛苦之至的哥哥,此时空气仿佛已经凝滞,韩麦尔先生只是低着头。窗边的一个小
课件下载
课外阅读
励志故事: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