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小屋读后感

新学网 > 语文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 小屋 > 小屋读后感

编辑部刘立凤老师费了许多周折转给我两篇短文,希望我挤点时间写些赏评文字。她在电话那头笑着说:你一定会喜欢萧红[1]那篇《我和祖父的花园》。

两篇文章我都认真读了,当然更用心读了刘老师推荐的“花园”。我的心似乎跑到了呼兰区的萧红故居[2],跑到了北京海北楼萧军的寓所[3];眼前闪现出想象中的香港浅水湾[4],闪现出萧老挥汗如雨[5]的健硕身影;当然我也想起来小时候从来不苟言笑的爷爷和那个28条短垄的自家菜园。

两篇文章同时击打我的心灵,同时牵动着我的神思。而我,却不由自主地从“花园”走进更加贴心的《小屋》。

“小屋是巢,我是雏燕;小屋有窗,那是眼睛;小屋有炕,那是我的运动场;小屋里有不会笑的箱子,有费好大劲才弄明白里面有我的镜子。

小屋勾来了帮我驱赶寂寞的小伙伴,彩色的泡泡更托着我飘往诱人的窗外。那小河的泥鳅鱼,田野的秫秸,那山,那云,把我连人带魂拘向那广袤的世界中,甚至希望找我的妈妈最好忘记我的名字。

小鸟要飞了,却有小屋压在翅膀上。

妈妈终于拢回了我“野”向大自然的心,魅力就在那藏有更大世界的书。小屋满了,我的心也满得无法离开这装着世界的小屋。

可是,爸爸要把我们接到南山那边去了。泪眼相望:小屋,小了;小屋,远了。

岁月挥不去我对小屋的怀恋,我长大了,可世界更大,我真想变作一只驮起小屋逛大海的蜗牛。”

我一面读着作者的小屋,一面回忆着自己住过的小屋。这是一篇何等动人的童话,它装载着天真无邪的童年,装载着用放大镜观察世界的心灵,装载着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的脑海。

一篇短短的文字,竟然雕琢成一爿光芒四射的小屋,确实收到“曲尽其妙”之效。

作者在文中是低下身来,潜下心来,牢牢抓住读者的心理一起回忆,谁都有美丽的童年,谁都有对童年美好的记忆,谁都会对孩提趣事引发强烈的共鸣。所以,与其说是在阅读作者撰写的课文,不如说是和作者一同回顾童年的阅历。

作者轻松而自然地向我们倾诉他的童年故事,像山涧缓缓流淌的小溪,用“那时候”“后来”“12岁的那年春天”“我长大了”几个限制语,便把自己的少年时代与小屋的渊源描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作者从始到终紧紧扣着《小屋》的主题,并且写得起伏跌宕,委婉回环。文章开始即开宗明义:“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接下来是“冲出小屋,才知道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新鲜”,当重归小屋后,又觉得:“啊,小屋,我竟舍不得你了”,最后竟然想“变成一只蜗牛,把你背到背上,去逛逛大海”。

在课文里,我们几乎随处可见作者以他朴实无华的笔触,把多种形式的辞格定位得恰到好处。我们不妨按作者行文顺序发掘:

夸张:“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我们震天动地地喊”“外面的世界又勾走了我的魂儿”“像一发炮弹一样射了出去”“我的心被它紧紧地拴住了”。

比喻:“像燕子筑巢”“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像小绵羊一样偎在妈妈身边”“屋南角那个箱子仿佛涂上了神秘的色彩”“我真想变成一只蜗牛”。

比拟:“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一个门,瘸瘸的”“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地上站着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彩色的幻想有时飞到窗外”“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你却系在我的翅膀上,好沉好沉”“爸爸的书就睡在里面”“任那比小河流水还好听的声音缓缓地流进心里”“窗子方方的‘眼睛’愣愣地望着我”“瘸腿儿的大门还在傻傻地踮着脚”。

双关:“一到最美丽的时候就破,我们怎么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排比:“我一个劲儿拼命地跑、拼命地飞、拼命地喊、拼命地笑”。

反复:“小屋啊,小屋,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

反复:“小屋,小了”“小屋,远了”。

设问:“我为什么要有名字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小屋老了吧”。

由于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得《小屋》这篇课文语言凝练,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熠熠生辉,收到了化平淡为神奇,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的鲜明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文中一以贯之大量使用了叠音修辞方法,诸如“瘸瘸的门”“方方正正的大眼睛”“光光的炕”“木呆呆的箱子”“圆圆的泡泡”“飘飘而去”“弯溜溜的小河”“平展展的田野”“悠忽忽的南山”“软绵绵的白云”“渐渐变得陌生”“紧紧地伏”“怨怨地想”“缓缓地流进”“痴痴地回味”“小河融融的”“田野香香的”“泪扑噜噜掉”“愣愣地望着”“傻傻地踮着”“深深怀恋的小屋”……不管是aa、abb、aabb的变化形式,抑或是形容词、副词的差异地位,都像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叮咚咚地铿锵和鸣,都是以少年读者最熟知最喜爱的语言样式去讲述他们并不陌生的故事。

正如作曲家会运用多种形式的乐句去构筑与烘托同一乐题一样,《小屋》作者还同时采取了abab的回环样式,如“好沉好沉”“好远好远”“好大好大”“一遍一遍”的修辞方法。

于是,我们不仅从文章中感受到节拍鲜明的节奏美,更臻化境的还有一种润物无声的韵律美。正是在美感的愉悦中,我们看到了《小屋》盛满的作者的童年,看到了童年作者的成长与变化,还隐约感受到作者孕育的远大志向,因为他为对小屋的挚爱,真想变成一只蜗牛,把小屋背到背上,去逛逛大海,去领略大极了的外面世界。

【注释】

1.萧红与萧军:东北近代文学史上一对夫妇作家。鲁迅先生曾分别给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作过序。

2.萧红故居: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东北著名女作家,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等。现哈尔滨呼兰区建有“萧红故居”。

3.萧军寓所:萧军,原名刘鸿霖,笔名除萧军外,还有田军、三郎等。1907年生于辽宁省锦州,是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代表作有《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我的童年》等。1951年萧军来到北京工作,后来搬入什刹海鸭儿胡同6号院的一座二层西式小楼,在这里整整居住了37年。他曾经给小楼起了个名字,叫“银锭桥西海北楼”。1988年6月22日,萧军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4.香港浅水湾: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病逝,曾有一半骨灰葬于浅水湾,现迁回广州银河公墓。

5.萧老挥汗如雨:1980年夏,笔者曾到萧老北京寓所拜访。当时萧老正在午睡,其儿媳让我稍候片刻。谁知萧老听说哈尔滨有人来,立即从里屋走出。他赤膊着上身,下穿一件宽大裤衩,手摇蒲扇,像接待一个老相识一样,热情地同我攀谈起来。

(作者为特约专栏作家)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小屋 报错

小屋原文

小屋读后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