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词语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这里的掌握词语并不仅仅指理解词语的字面含义,更侧重于让词语的理解领会能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使得言语的理解与心灵的丰富同步,让词语进入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一部分,并籍此来提高学生的言语品位。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得词语教学达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让词语教学“厚实”起来。现在以《山中访友》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词文结合,开掘词语深度
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各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相互照应,为学生理解和领悟词语提供特定的语言环境,把学生对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到达文本的深处,进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篇课文的词语教学中,始终要有强烈的联系句、段、篇的语境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识,开掘词语的深度。请看“知己”一词的教学片段:
师:“我”和树林之间的情感之深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知己。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成为知己?
生:知道你内心的想法。
生:对对方都是无话不谈。
生:非常亲密的朋友。
师:知己就是至交,同意这样说吗,请看文中这句话,认真读读,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确实是知己。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多少话跟作者讲啊。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小时候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
生: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师:现在作者又回来了,这些树和鸟会说些什么知己话?
师:我是你的知己,你想跟我说什么?
生:今天怎么样?
师:我很好,又来看你了。
生:你有什么烦恼,我来分担。
师:话说的不错,但不像知己。
生:最近过的怎么样?
师:过的很好。
生:你是来玩,倾诉烦恼,还是抱怨?
师:我一开始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怎么会抱怨呢?你就是山中的鸟儿,你就是山中的露珠……谁还想说?
生:你有什么开心事,跟我说。
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
师:请大家看看课文“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请大家读。
上则片段中,教者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情境,在想象、交流等活动中,深切地理解领悟到了“知己”的内涵,词语的理解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词语在学生的心目中鲜活起来了,精神和语言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本课中许多词语的理解都不能离开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如“德高望重”、“依然如旧”、“津津有味”等。
二、语语互换,度量词语精度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理解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在词语教学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在生活中,我有这样的经验,越是难以区别的东西,我们只有把它们摆在一起,才能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请看“弓”的教学片段:
师:文中写古桥“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这里的“弓”什么意思?
生:弯的意思。
师:如果把文中的“弓”换成“弯”行不行呢?分别把这两个词带进去读一读、比一比,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不能换,“弓”字不仅表现出古桥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没有改变,而且表现出了它顽强的精神。
生:对,“弯”显不出古桥的力量,也不能写出古桥的形状。
生:不能换,“弓”字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桥的形状,同时也写出了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弓”字还表现了古桥任劳任怨的品质。
……
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对词义的细微区别的感受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为准确地运用词语奠定了基础。在本文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比较,在比较中体味作者词语运用的精准的词语还有不少,如“撞”、“踏”、“捧”等。
三、设境运用、提升词语效度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运用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养护这种欲求。课程改革呼唤高效性,在课堂上进行词语的有效训练,是词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词语教学中,要适时地把词语用在“刀刃”上,在课堂上现学现用,提高运用词语的频率,养成活学活用的好习惯。请看下面这则片段: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
师:作者山中访问了许多老朋友,请天下们拿出纸和笔,从作者的这些朋友中选出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然后用“我最喜欢山中的___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__。”写一句话,每句话至少用上从文中刚学过的两个词语。
(生准备)
师:读一读各人写的。
生:我喜欢山中的古桥,它德高望重,岁月悠悠,几百年过去了,依然如旧地俯视着桥下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很好,就这样说。
生:我喜欢山中的森林,它青翠无边,根须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吮吸着大地母亲的乳汁,一天比一天茂盛、强壮。
师:你不但把词用上了,还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着课文,把大地比成了母亲,真棒。
生:我喜欢山中的悬崖,它陡峭、挺拔,像一位刚毅的男子汉。
生:我喜欢山中的山泉,它既清凉,又像一面明镜,为来山里的游客映出蓝天白云。
生:好一个为游客映出蓝天白云。接着说。
生:我喜欢山中的溪流,它日夜不停的汩汩的流淌在山间,好像在吟唱着赞美山中美景的诗篇。
生:我喜欢山中的瀑布,它像有着金嗓子的男高音歌唱家,雄浑的歌声响彻大山。
……
在这样的言语运用的活动中,学生借助教师搭建的平台,不但表达出了对文本个性化的感悟,而且用上了刚刚从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充分发挥他们充满童心和童趣的想象,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了,课堂上充满了令人惊喜的精彩生成。在此过程中,词语已在不知不觉在内化到学生的语言系统中,词语教学的效度得到极大的提升。
关于词语教学的话题还有许多,本文仅以《山中访友》为例谈了几点个人看法,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