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名言 累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累的名言165条
汉·司马迁《史记·孔干世家》。累累:瘦瘠疲惫的样子。本句大意是:神情憔悴颓丧,像无家可归的狗。这一故事的原文是:“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睡以下不及禹三寸,~。’于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此段描绘孔子的肖像,形象而生动;孔子的话幽默风趣,如见其人。~以比喻的手法写寒士的神情,十分生动形象,故后来演化为常用俗语“丧家狗”、“丧家犬’等,以之比喻贫穷落拓、无家可归的人。至于鲁迅笔下痛斥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则是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讥嘲语,用来指斥三十年代卖身投靠的无耻文人,可见其使用方法是较灵活的。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孔干世家》唐·王勃《平台秘略赞十首·幼俊八》。陟(zhì至):登高。遐(xiá霞):远。迩(ěr耳):近。这两句大意是;积累小的才会形成大的,攀登远山须从近处起步。这两句话说明事物积小成大即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的规律。小和大,远和近,都是量的规定性,有小才能成大,有近才能到远,明白了这个道理,才会凡事不分大小,都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唐代诗人 王勃 《平台秘略赞十首·幼俊八》唐·马总《意林》引《傅子》。累千:形容多。这两句大意是:黄金成千上万,不如得一贤才。黄金再多,但它是死的,无生命的,也不会自然增多,而人则是话的,贤人能治国安邦,兴旺事业。增多黄金。两句说明了必须重视人才的道理。
唐代文人 马总 《意林》宋·王安石《答陈尼书》。累:带累。本句大意是:不因死生祸福诸事带累自己的思想。谁无死生,谁无祸福?死生祸福,这是人生必然碰到的客观存在。生和福固然好,死和祸固然不好,但是经常为长生不老.为避祸求福去进行无谓的思索,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又有什么用处?不如超脱这些无谓的思考,让生活过得轻松一些,充实一些,有意义一些。王安石云;“~,此其近圣人也。自非明智不能及此。”我们应该追求这种明智的精神境界。本句可用于倡导人们超脱死生祸福的无谓牵累,置死生祸福于度外,轻装投身于现实事业的追求中。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答陈尼书》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涓(juān娟)涓:细小的水流。壅(yōng拥):塞止。这两句大意是:不堵塞细小的水流,最终会成为大江大河。溪水虽小,汇而成江河;凡事虽小,积而成大业;注重具体的、平凡的积累,最终必将得到丰硕的收获。同时也说明了哲学上的一个道理:量积累到一定限度,即引起质的变化。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观周》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景:积累。垂堂:靠近屋檐处。这两句大意是:即使是家有万贯,其富无比,也保不定会遇到屋檐上掉下瓦片伤人的危险,因此要小心谨慎,不要坐在屋檐下。这是司马相如为劝戒武帝而引用俗语打比方。他曾跟随汉武帝到长杨宫苑囿射猎。当时,武帝喜欢单独搏击野猪、熊、虎等猛兽。司马相如怕武帝遇到不测.上疏劝谆.其中借用这一当时流行的俗语说明防患于未然的道理。此句以假设的方法打比方,讲道理,具有警世约行的意义。今天仍有人在杂文等文学形式中使用它来阐明谨慎行事,防微杜渐的道理。其中所包含的富人生命特别足贵的思想不足取。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班固《汉书·枚乘传》。累卵:把蛋堆叠起来,比喻非常危险。这两句大意是:处境比把蛋堆叠在一起还危险,要奏效比登天还困难。枚乘是汉代文、景时代著名的辞赋家,曾在吴王刘濞手下任职。吴王谋反前,枚乘上书谏阻。其中说道:“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吴王不听。于是.枚乘与邹阳等人一道离开吴国投到粱孝王门下。此名句以两个生动的比喻把难以明说的道理表现得十分充分,强调了背叛中央搞分裂的危险性与成功的无可能性,言简意赅,震聋发聩,可谓善于言理。可用以比喻危险的处境。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枚乘传》春秋·老聃《老子》第六十四章。累土:堆叠起来的土。这两句大意是:九层的高台,起于一点一点堆叠起来的土。这两句话清楚地显示了事物变化过程中质与量的关系:土的堆积(即量的变化)达到定的高度(即量变的一定界限),就构成了九层高台(即引起质的变化:“土”变成了“台”)。量变过程达到一定限度引起质的变化,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进入高级形态。可用于说明质与量的关系,也可用于说明任何事物的成功起始于细微工夫的积累。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尚书·搞獒》。矜(jīn今):慎重。细行:小节。累(1èi泪):累及。大德:大节,古指立身的道德。这两句大意是:不注重小节,最终必然累及立身的大德。从一个人的立身道德上说,平时不检点,不注意品德操行、生括作风方面的细末小事,久而久之.积细行而成恶习,必将影响到立身大节。其中含有这样的哲理:小的失节的积累,必然会引起一个人道德的失落和变质。可用于立身的劝诫。
《尚书》 《尚书·搞獒》唐·皎然《浮云》。累:带累,拖累。这两句大意是:天上一片轻云,虽有形体却不拖累外物、它随风飘去,不留一点踪迹。诗人赞美轻云那种不累外物、来去无迹的飘然自得的品格,作者理想的处世哲学隐然可见。可用来描写浮云。
唐代诗僧 皎然 《浮云》宋·苏轼《稼说送张琥》博观:指大量的看书,多多阅读,了解事物;约取:指少量的慢慢的拿出来。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总的意思就是指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稼说送张琥》晋·葛洪《抱朴子·勖学》。决:疏导,开通水道。这两句大意是:水道不疏通,水就不会畅通奔流;水若不积蓄容汇,也就不会成为深广的江海。这两句以水为比喻,前句说明在学习中遇有疑难,困惑不解,如果没有人具体指导,解疑释难,就不会茅塞顿开,一解百解;后句说明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如果不能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就不能成为知识渊博、有学问有本领的人。
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 《抱朴子·勖学》战国·庄周《庄子·则阳》。卑:低下,此指低小的土石。这两句大意是:丘山积累低小的土石而成为高山;长江黄河汇积细小的支流而成为大河。高山积土石而成,江河舍小流而成,比喻事业亦是由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的。可用以说明平凡孕育伟大的道理。
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庄子·则阳》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累月:好几个月。轻王侯:轻视权贵。这两句大意是:为求得精神上的愉悦.不惜以黄金、美玉去买歌声笑语,甚至可以像阮藉那样,一醉累月,轻视王侯,怠慢将相。少年李白生活豪纵.充满进取精神,饮酒是他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写他在洛阳时的放诞生活,“一醉”而至于“累月”,这是一个令人惊讶、令人叫绝的夸张,在这样的人面前真正是“万户侯何足道哉”!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纵横奔放,视王侯为粪土的气概。可以此表达不畏权势.不惧强暴的心情。
唐代诗人 李白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清·龚自珍《已亥杂诗》其十八。词家:泛指诗、词作者。累:牵连,连累,这里意为使得。汝:你,泛指读者。这两句大意是:作家从来不有意地寻找知音,但他们的作品却能使人千百回带泪吟咏。这两句以夸张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作家虽不是有意寻觅知音,但他们作品中的感情却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灵,给自己带来许多知音。可供说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 《已亥杂诗》晋·葛洪《抱朴子·博喻》。疵(cī刺):小毛病。本句大意是:不能因为一点儿小毛病就损坏一个大的器物。这句话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任何事物都有缺点,不能吹毛求疵,因小失大,看人待事都应这样。可说明事物的相对性及衡量人才的标准。
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 《抱朴子·博喻》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纡(yú于)传》。涓流:细小的水流。寡:少。浸:渐渐。爝(jué决)火:小火把。卒:最终。这几句大意是:细小的水流虽小,但(汇集起来)会渐渐成为江河;小火把虽微弱,最终能够形成燎原大火。这段话说明量变和质变这一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量变即渐变;这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正是事物质变的媒介,正是这种变化才引起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和飞跃。还可说明积累而成学业、事业的道理。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周纡传》见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累累:众多的样子。兼行:并行。窃啮(niè聂):偷啃东西。斗暴:咬架斗殴,逞凶肆暴。万状:各种各样。这几句大意是:(永州某人家里的老鼠)白天成群结队与人并行,夜间则偷啃东西,咬架斗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三戒》是柳宗元寓言文学的代表作。作者根据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在本文中成功地塑造了老鼠的艺术形象。托物寓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窃夺肆暴,胡作非为一类人物的丑态及其可悲命运,现实性和讽刺性都很强。~几句描写老鼠胆大妄为,日夜肆暴的情景,形象极为生动。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三戒·永某氏之鼠》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跬(kuǐ)步;古称一举足(一脚向前迈出后着地)的距离为跬,两举足的距离为步。跛鳖:瘸腿的鳖。累:堆积。辍(chuò绰):中间停顿,停止。崇:增长,积聚。这两句大意是:不停地迈步,瘸腿的鳖也能行程千里;堆土而不停止,高山也能垒积而成。事业的成功在于韧性的坚持之中。量的积累形成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人来说,无以小而不为,正是努力不懈,才会取得光辉的业绩。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修身》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积:积累。跬(kuǐ)步:古以一举足为跬,两举足为步。至:到。这几句大意是: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不会走到千里之外;不积汇小的河水,就不会形成大江大海。荀子的本意,是用此比喻学业的成功在于点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实,这几句话还说明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劝学》唐·杜甫《赠卫八处士》。主:主人.即卫八处士。累:接连。觞(shāng商):盛满酒的酒杯。故意:故人念旧的情意。这几句大意是:主人说相见一次太不容易,所以一连干了十大杯酒,喝了十杯也没有醉意,只感到您念旧的情意是那样深长。这几句写旧友重逢,主客畅饮的情形。语言虽然很质朴。但把阔别二十年,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社会巨变后,一对老友重逢时彼此所感到的惊喜、兴奋,庆幸的心情部准确地表达出来了,可引用以描写故人重逢,畅饮话旧的场面,也可单引后两句,表现朋友相聚、重温旧情的感受。
唐代诗人 杜甫 《赠卫八处士》唐·刘禹锡《贺赦表》。网开三面:比喻宽大。危疑:有危害有嫌疑。许:允许。自新:自己改过。四聪:听闻广泛。瑕累:为小缺点所累。期:希望。这几句大意是:政策宽大。允许有危害有嫌疑的人改过自新;听闻广泛,使为小毛病所牵累的人能够得到录用。政策要宽大,一些有危害有嫌疑的人能够自己改过,就不要揪住不放。听闻要广泛,一些为小缺点所累的人希望被录用,就予以任用。这样就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充分发挥人才效用。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贺赦表》清·王昶《游珍珠泉记》。珠:圆形的珍珠。玑(jī机)不圆的珠子。瑟瑟(sě色)然:形容泉珠冒出水面发出的细碎的声间。累累然:形容泉珠接连不断地冒出水面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珍珠泉上腾的泉珠)大的像圆珠,小的如玑珠,都是从泉底冒到水面,发出细碎的声音,像一串串接连不断的珍珠。珍珠泉是济南七十二泉中的四大名泉之一。作者对珍珠泉的奇景作了生动的描绘:“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文笔筒洁,记叙集中,写溪泉游记时可资借鉴。
清代文学家 王昶 《游珍珠泉记》秦·李斯《谏逐客书》。太山:即泰山。让:辞,拒。择:选择。这几句大意是:泰山不推辞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选择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泰山由土石累积而成,河海由细流汇合而成;其共同之处是无论尊卑,细大不捐,才成就今日。两句说明了学业成就应点滴地积累,为人处世也要谦恭地广采众议的道理。
秦朝政治家、文学家 李斯 《谏逐客书》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卵:鸡蛋。雏:小鸡。覆:覆盖。孚:通孵,孵化。这几句大意是:鸡蛋的本性是孵小鸡的,若没有良好的母鸡翼盖孵化,日子再长也变不成小鸡。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内因需要通过外因才能起作用。再好的鸡蛋(内部因素)若没有母鸡覆伏的适当温度(外部条件),就孵不出小鸡来(变化结果)。~几句生动地说明了哲学上的一个命题,即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外因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唐·马总《意林·唐子》。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仞:古时“七尺(一说八尺)为一仞。达洞:通达洞明。这几句大意是:大树高达千尺,是因为它的根须扎得极深,沧海深难测底,是因为千条江河汇积而成;智者事事通达洞明,是他长年积累知识的功效啊。古人常用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阐明深刻的人生哲理,使抽象的道理因此变得极为通俗。小到花鸟草木,大到天体海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许多道理是相通的。因此,这种手法往往成为说理的极为有效的手法。此条以两个自然界的例子为喻,引出生活的哲理,过渡自然,说理深刻,有理有据,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唐代文人 马总 《意林·唐子》唐·裴夷直《鹦鹉》。尔:你。移:改变。任天真:听凭自然。漫:徒然,枉然。解语:善于领会别人的话。终须:终于会。累:拖累,连累。这几句大意是:劝你不要改变禽鸟的本性,听任翠毛红嘴自然地啼鸣,如今徒然去学习人的花言巧语,懂得人语终究会累及自身。鹦鹉学语是人为训练的结果,而学会了人语以后往往会胡言乱语,惹是生非,给自身带来祸害,所以诗人劝鹦鹉“莫移禽鸟性”,提出了“任天真”的美学理想,发人深省。作品也流露出人事可畏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唐代诗人 裴夷直 《鹦鹉》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抗:举起来。队:即“坠”(zhuì缀),从高处落下。折:转折。槁(gǎo稿)木:枯木。倨:直而折曲。中(zhòng众):正好符合。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凶:弯曲。钩:圆规。贯珠:一个接一个串起来的珠子。这几句大意是:歌声昂扬,如用力举物;歌声低沉,如物体坠落;歌声婉曲,犹如转折;歌声停止,好像枯木。直而折曲的歌声,方正如矩;委婉的歌声,圆曲如规,联贯起来正如一串珍珠。钱锺书先生根据《乐记》中这一段话,提出了修辞学上的一种手法——“通感”。所谓“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歌声本来诉诸于人的听觉,但高亢的歌声如用力举物,就跟人的肌肉运动(触觉)联系了起来;下滑的歌声,如物件下坠,就跟人的视觉联系了起来;刚直的歌声、委婉的歌声都能引起听众情绪的起伏变化,这就是说,音乐不光使人感到悦耳,还能沟通人的其他感觉;不光表现出声音之美,还能“声入心通”,表现出音乐感动人的力量来,“通感说”虽然是今人提出来的,但~这段话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通感”现象。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乐记》清·曾国藩直率真诚的人没有思想上的过错,语言暴躁举动轻率的过失却很多。谨慎心细的人没有嘴上的过失,免不了被忠厚的面貌、深深的情谊所拖累。心中之事光明磊落如晴空万里,言语行动谨慎小心,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深渊旁站立,这种人何止是君子呢!
清朝军事家、政治家 曾国藩明·文嘉《明日歌》。这几句大意是:明日过去丕有明日,明日永无尽头,每天的事都要等待明天去做,一切都成了虚幻的泡影。这是一首批判万事待明日的懦夫懒汉思想的名诗。它以漫画式的手法,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法和做法加以集中、放大,最终归谬,使人深刻地认识到“待明日“的危害性,以致急起直追,从现在做起,自强不息。几百年来,它广泛地流传在社会上,成为教育工作者常敲的警钟,促使一代又一代人争分夺杪,不枉平生。
明代画家 文嘉 《明日歌》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5269101313853.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累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