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名人名言

忧国忧民名言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忧国忧民的名言

忧国忧民名言 忧国忧民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忧国忧民的名言16条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终年,常年。黎元:黎民百姓。肠内热:指内心痛苦。这两句大意是:自己一生都在为百姓担心忧虑,看到百姓生活痛苦,不由得叹息悲伤,心如火焚,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与广大人民同甘苦、共忧乐的伟大胸怀,可供引用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情。

唐代诗人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谁雕扣君门,下令减征赋。 忧国忧民名言

唐·杜甫《宿花石戍》。扣君门:指劝谏君王。这两句大意是:有谁能了解百姓的疾苦,从而劝谏劝君王下令减轻赋税呢?当时社会,广大人民身受沉重的徭役赋税之苦,终日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深为这种状况而忧虑,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因而希望那些有机会,有条件接近帝王的人也像自己一样理解和同情百姓,把老百姓的苦难上达帝听。这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关心人民的感情。可用于表现封建社会某些有识之士忧国忧民,希望减轻赋税、改善百姓生活境遇的思想感情。

唐代诗人 杜甫 《宿花石戍》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杜甫《春望》。浑:简直。簪(zān):古人束发为结,然后贯以针簪。这两句大意是: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稀少,简直插不住那簪子了。《春望》抒发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原诗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二句写作者因忧国、伤时、恨别而头白发落。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更增一层悲哀。可化用以抒写老态。

唐代诗人 杜甫 《春望》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文学家 曹植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宋·辛弃疾《念奴娇》[我来吊古]。虎踞龙蟠(pán盘):像虎蹲着,像龙盘着,形容建康(今南京)地势险要。相传诸葛亮曾经称赞这里的地形是“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正因为如此,六朝都在这里建都,但都早巳先后败亡。兴亡:这里是偏义词,侧重于“亡”。这两句大意是: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在哪里呢?满眼看到的只是一片衰亡的历史遗迹。这两句自问自答,写作者“登建康赏心亭”吊古时的所见所感。其实,建康地形未变,只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无意恢复,以至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虎踞龙蟠”形同虚设,国家面临着败亡的危险,因此作者才兴~之叹;由出此引出的“闲愁千斛”实在也不是无足轻重的“闲愁”,而是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感伤。七百余年以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蒋家王朝,毛泽东同志为此写下了“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著名诗句,就是反其意而来。可见同样的地形,同样的古迹,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会引出完全不同的感慨,写诗读诗,不可不加审察。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念奴娇》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关于忧国忧民的名言

战国·屈原《九章·哀郢》。絓(guǎ挂)结:心有牵挂而忧恩郁结。思:心情。蹇(jian简)产:曲折,不顺畅。释:解开。这两句大意是:心中的牵挂、忧虑郁结成团难以解开,愁思纡回曲折纠缠重叠不能消去。这两句在原诗中是表现屈原在首都沦陷后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而忧虑、痛苦的,可化用以形容各种忧郁,苦闷的心情。

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 《九章·哀郢》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杜甫晚年流落蜀地,他早想着出峡北归,永泰元年夏离开成都,秋天淹留云安,次年秋天又稽留夔州,曾看到两次菊开,故言。他日:往日。孤舟一系,指孤舟长系江岸,开不出三峡。故园心:思念长安的心情。这两句大意是:丛菊开了两次仍未出峡,回忆过去而老泪横流;孤舟长系,迟迟不开,思念长安的心情牵系胸怀。组诗《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律体诗的代表作。这两句写他身居巫蛱,心系长安,饱含着深厚的忧国情思。

唐代诗人 杜甫 《秋兴八首》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唐·杜甫《登楼》。万方多难:指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灾难。这两句大意是:在狼烟四起、战争连绵的春天我来到这里,登上高楼,看到繁花,更使人黯然神伤。登楼远跳.一览万紫干红的繁花,本应十分高兴,而诗人却说这些景象使寄富在此的客人更为伤心。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加强丁诗作的艺术效果。写完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这是由于战争不息、万方多难等诸种原因造成的,先写果后写因,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满腹愁绪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可用以抒发流离他乡的愁恩及对国事的忧虑。

唐代诗人 杜甫 《登楼》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宋·苏洵《管仲论》圣贤之人不会因为躯体的死亡而感到悲伤,但是他会为国家的兴衰而忧虑!

北宋散文家 苏洵 《管仲论》
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 忧国忧民名言

宋·陆游《春日杂兴》。野老:身处田野的老百姓。流民:流离失所的人。动心:指触动忧国忧民之心。这两句大意是:自己是一个田野老人,对国事已没有什么责任,可是看到路上有流离失所的人,还是要动忧虑之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作为己经离开仕途、闲居家乡的“野老”,陆游本来已经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了。可是,当年“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即令已经无“位”,仍然忘不了忧国忧民。所以当他看到“路有流民”时,不禁怦然心动。这里动的不仅是恻隐之心,而且是忧国之心。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春日杂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在……之先。这两句大意是:忧在天下人忧患之前,乐在天下人安乐之后。~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表现出范仲淹时时处处不忘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宏大抱负。这种以天F为己任,不计十人得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忧乐观和浓重的忧国爱民意识,即使在今天也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应当继承和发扬范仲淹这种无私精神。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见唐·杜甫《又呈吴郎》。征求:征敛。戎马:原指战马,此处指连续多年的战争。这两句大意是:已经听到扑枣老妇诉说她因赋敛而贫穷彻骨.又联想起十多年的战乱,使人民流离所,生活没有保障不禁潸然泪下。本诗借劝吴郎让西邻的寡妇来家扑枣度饥,抒发其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此二句是全诗的结尾,也是全诗的顶点。作品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浅及深地抒发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由贫穷寡妇扑枣度日,联想到广大人民的贫困,进而想到十多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情激昂,手法别致。可用以抒发对战乱的不满,对人民的同情,表现一个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的思想感情。

唐代诗人 杜甫 《又呈吴郎》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见清·林则徐《塞外杂吟八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我与山神相对苦笑,我头上的白发与它头上的积雪都很难消除。鸦片战争失败,作为一个积极的抗战派,林则徐被放逐新疆伊犁,在嘉峪美至伊犁途中写下了这首诗。看到无山峰峦皑皑积雪,手摸自己为国运而憨自的前头银发,感到它们都是一样地难以消除,不由得为之苦笑。诗句抒发了他为国而忧,为民而忧的满腹愁怨和愤懑,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情怀。诗句把积雪之白与头发之白融合一体,以积雪难消、自发难除,喻心头苦闷难释,风趣而巧妙。这种物我相类,借物抒怀的方法值得学习。

晚清官员,民族英雄 林则徐 《塞外杂吟八首》
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关于忧国忧民的名言

见宋·苏轼《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圣人:这里指孔子。赤子:幼子。这两句大意是:孔子看到天下得不到治理,感到就像自己的孩子在水火之中一样焦急。《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其欲得君以行道,可谓急矣。”~表现了孔子看到天下动乱,百姓痛苦,因而忧心如焚,急于推行仁政的急切心情。可用于表理爱民如子的恻隐之心。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凳兀(wu误):突然。见(xian县)z:同“现”,出现。庐:房屋。这两句大意是:什么时候这样的高楼大厦能突然出现在眼前,那么即使独有我自己的茅屋破掉、使我受冻而死,我也心甘情愿,感到满足!这两句在原诗中,是紧接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写的,进一步抒发了诗人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和无私的精神。这种伟大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千百年来打动丁无数读者的心灵,使诗人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与景仰。今天边防战士“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豪壮誓言,是诗人这种无私精神在新形势下的反映,基本思想和这两句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可供引用表现为了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的思想感情。

唐代诗人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要妙:亦作“要眇”,美好。工:精工,精巧。这几句大意是:歌颂升平的声音显得淡薄,而抒发愁思的诗歌常写得美妙;表现欢愉之情的作品难以写得精工,而描写穷苦困顿的作品容易写好。韩愈这几句话道出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翻开一部中国度学史,虽不乏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但感人至深的还是那些感时伤世、抒发忧国忧民愁思的作品。描写愉悦之情的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样的上乘之作,实属少见,而脍炙人口、比比皆是的则是抒写穷苦与愁恨的作品。这大概与我国古代社会乱离,民生多艰,知识分子大都具有忧患意识有关。

唐代文学家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

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217112736.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忧国忧民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