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名人名言

用兵名言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用兵的名言

用兵名言 用兵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用兵的名言38条

善用兵者以形固。

宋·苏洵《心术》。本句大意是:善于指挥打仗的将领,知道凭借各种形势来巩固自己。作者认为,善用兵者要使自己的军队无所顾忌而有所仗恃。无所顾忌,置生死于度外,可以奋力杀敌;有所仗恃,知道我军必然不尝失利,就可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懂得利用形势巩固自己,就有旺盛的士气和战斗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北宋散文家 苏洵 《心术》
用兵以能聚散为上。 用兵名言宋代理学家 杨时
力分者弱,心疑者背。

战国·尉缭《尉缭子·攻权》。这两句大意是:用兵分散,力量就会削弱;对人怀疑,军心就会离散。《尉缭子》是一部军事著作,这两句论述用兵之道,告诫人们作战时兵力应该集中,军队中将帅应该同心。如果对内互相猜疑,对外分散兵力,必将导致溃败。

战国时期军事家 尉缭 《尉缭子·攻权》
用兵之要,贵得人和。

要:关键。贵:重要。人和:上下团结和睦。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用兵之道,在于人和。

人和:上下团结和睦。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将苑·和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关于用兵的名言

春秋·老聃《老子》五十章。以:用。正:正常。奇:出人意料。这两句大意是:用正常的方法治理国家,用特殊的、变化的方法指导战争。这两句的重心在前一句。办任何事情的方法都有奇正之分。用兵是对付敌人,要用出人意料、变化多端的方法出奇制胜。治国则是处理国家内部事务,要用正常的方法,不多生变异,横生事端,还要符合人民的心理要求和愿望,民安则国家也得到安定。选两句多用于谈论治国之道。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
胜事如用兵,愈多愈难。清代诗人 袁枚
用兵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治军能够掌握士兵心理,军令就会象流水一样顺利贯彻。

战国时期军事家 孙膑 《孙膑兵法·客主人分》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虚实篇》。出:出兵,进军。不趋:来不及急救或无法急救。不意:意料不到的方向。这两句大意是:攻击时,向敌人来不及急救的地方进军;进军时,向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挺进,定能获胜。此二句点明向敌人进攻时的一个原则不仅要出其不意,而且要打击敌入来不及增援的地方。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使敌人指挥系统失灵,而且要迅速,勇猛,时间要恰当,地点也要选准。这两句说明对敌进攻时应出其不意,并注意选择突破点。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虚实篇》
善用兵着无沟垒而有耳目。 用兵名言

春秋·管仲《管子·制分》。淘垒:指用于抵御敌人进攻的战壕和堡垒。这两句大意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宁可没有坚固的工事,也必须有了解敌情的谍报人员。《史记·李将军列传》载:“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可见古来善战者,宁可取消防御工事的修筑,也必须要有部队的耳目——债察兵。当然,有条件时,二者应都有才好。可以此说明作战中侦察人员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制分》
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战国·吴起《吴子·料敌》。趋:攻击。危:指要害之处。本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时必须审时度势,了解敌人的虚实,打击敌人的要害之处。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作战用兵必须对敌人有充分地了解,知道敌人的兵力部署,守将的特点,粮草的多寡,士气的高低等等,然后避实就虚,打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和薄弱环节,争取一举获胜。这句说明对敌作战应作好侦察工作,掌握敌人的虚实,以求一举获胜。

战国初期军事家 吴起 《吴子·料敌》
除害在于敢断,得众在于下人。

战国·尉缭《尉缭子·十二陵》。下人:谦虚待人。这两句大意是:消灭敌人在于坚决果敢,获得军民的支持在于谦虚待人。兵法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手狐疑’(见《吴子·治乓》)。要消灭敌人,就要坚决、勇敢、果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将敌人消灭掉。要获得士兵乃至天下人的支持和拥护,必须礼贤下士,谦虚待人,安抚军心,这些都是为将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战国时期军事家 尉缭 《尉缭子·十二陵》
用兵之道,智居首,勇力其次。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贵诈。 关于用兵的名言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是:抚恤部下士卒重在真挚诚恳,克敌制胜的计谋贵在越诡诈越好。诚挚和诡诈本来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看来,在征战中人必须兼而有之,从而组成了矛盾统一的二重性格。作为统兵大将尤应如此,因为只有对士卒真挚诚恳,才能得到士卒的拥护,上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无往而不胜。对敌人则应不厌诈伪,使敌人不知我之虚实,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从而获得良机,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可见“诚”、“诈”二道,为将者必须兼而有之。这几句讲用兵要决,说明对敌人、对部下应采用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第略。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纪》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军争篇》。情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憜,暮气归。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这几句大意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军争篇》
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

春秋·管仲《管子·制分》。坚:指敌军防备森严的地方。轫(ren任):阻碍车轮转动的木头,引申为阻碍。瑕(xia侠):指敌军防备薄弱的环节。这几句大意是:用兵打仗时,进攻敌人守备森严的地方速度就慢,进攻势必受到敌人的阻挡;而对敌人守备薄弱的地方乘机发起进攻,则收效神奇,可大获全胜。常言说:“兵贵神速”(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要想取得神速的效果,必须向敌人的薄弱环节迅猛发起进攻,否刚进攻速度受阻,攻势缓慢,慢则生变(如敌人增援部队赶来,加强守备力量等)。这几句说明应迅速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速战速胜。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制分》
用兵以得民为先,安民乃能御侮。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得民:得到百姓拥护。安民:安定百姓。御侮:抵抗外敌欺侮。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 用兵名言

宋·苏辙《殿试武举策问一首》。奇:指设计袭击。正:指对阵交锋。旋:轮番。环:圆环。无端:没有开头之处。这几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有设计奇袭和对阵交锋两种,两者可以轮番使用,如一十圆环一样,没有开头之处。战阵之间,若一味地施展诈伪之术,设计袭击对方;或单纯地凭借兵强马壮,进行对阵交锋,都会被敌人掌握其活动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因而应根据具体的环境和条件,交替使用突然袭击和正面进攻两种策略,使敌人摸不着规律,这样定可获胜。可以此几句说明战争是千变万化的,用兵时应机动灵活。不应拘于一种形式。

北宋文学家 苏辙 《殿试武举策问一首》
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

宋·欧阳修《准语言事上书》。这两句大意是:进攻敌人时,主要用智谋,而不是甩蛮力;用兵打仗时,要与敌人斗智而不斗谁的兵力多。此二句是说和敌人作战要斗智,而不在斗力。因为斗智才能施展领导者的军事才能,巧妙地战胜敌人,以最小的牺牲,夺取最大的胜利;可以此名句说明行军作战多用智谋的重要。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准语言事上书》
部曲纵横听指挥,元来棋算即兵机。 戴翼
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见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几句大意是:善于用兵打仗的将领,不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扬长避短是军事原则之一。善于攻坚者,勿使之去固守;长于陆战者,勿使之去驾船。而敌人若长于固守,则千方百计引诱他们出城野战;敌人若长于水战,则尽力迫使他们在陆上和我们交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削弱敌人的优势,我盈敌竭,焉能不胜?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淮阴侯列传》
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关于用兵的名言

军队不论人数多少,只要同心协力,就能战必胜,守必固。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重令》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战国·吴起《吴子·治兵》。狐疑:多疑不决。这几句大意是:用兵最大的危害,就是拿不定主意;给三军带来灾难的,是多疑不决。“兵之情主速”,用兵之忌,在于犹豫迟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千载难逢的良机可能转眼即逝,如不果断作出决定,不仅会后悔莫及,甚至会导致全军覆没。这一观点也可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商业等领域,在今天信息时代尤为如此。

战国初期军事家 吴起 《吴子·治兵》
用兵之道,人和为本,天时与地利则其助也。

人和:上下团结和睦。

宋代学者 王晳 《〈孙子兵法〉注》
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

陈:同“阵”。国内不和睦不能出兵,军内不和睦不能交战。

战国初期军事家 吴起 《吴子·图国》
略观围棋,法于用兵。三尺之局,为战斗场。 用兵名言东汉儒家学者,经学家 马融 《围棋赋》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春秋·孙子《孙子·军争》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军争》
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则兵易解而功易成。

宋·苏轼《乞诏边吏无进取及论鬼章事宜札子》。这两句大意是:善于用兵打仗的将领,必须先使敌人在心理上屈服,然后再挫败他们的兵力,这样,敌兵就容易瓦解,战功就容易建成。统兵的将领,应该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用兵前首先要开展政治攻势,使敌人闻而生畏,产生怯战心理,这样就能使对方的士气在战前就大受挫伤;在此基础上发兵进攻,自然容易使对方土崩瓦解,一败涂地。可以此二句说明政治攻势的重要性,在现代战争中仍有借鉴意义。

北宋文学家 苏轼 《乞诏边吏无进取及论鬼章事宜札子》
古人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是三年打一仗嘛。军事战略专家 戴旭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关于用兵的名言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九地篇》。兵之情:用兵的情势。不虞:意料不到。不戒:没有戒备的地方。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情势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动手,走敌人意料不到的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兵贵神速”(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打仗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要在敌人的长处未发挥出来时,迅速、勇猛地冲上前去,以我所长攻敌所短,把敌人全部消灭之。兵贵神速的原则,也可借用于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说明行动迅速,不失机遇的重要性。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九地篇》
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

三军:旧指上军、中军、下军,或左军、右军、也泛指全军。凡是军队都希望人多、思想一致;全军一心,就可令行而无敌于天下。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论威》
知理而后可以兵举兵,知势而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宋·苏洵《心术》。理:大义。加:施加。节:节制。这几句大意是:知道至理大义,然后才能起兵攻战;知道形势利弊,然后才能施加兵力;知道节制自控,然后才能用兵打仗。在作者看来,身为三军统帅,必须能审时度势,作到“知理”、“知势”、“知节”,才能不为小利、小患所支配,处于“不屈”、“不沮”、“不穷”的有利地位,无敌于天下。这叫作“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是谓为将之道。

北宋散文家 苏洵 《心术》
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明朝军事家、诗人 何良臣
善用兵者,攻其爱,敌必从;捣其虚,敌必随;多其方,敌必分;疑其事,敌必备。 用兵名言清代书法家 马慧裕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虚实篇》。策:筹算,分析。作:指激动敌人。形:侦察。角:较量。这几句大意是:要筹划一下计谋,分析得失利害;激动一下敌军,来了解敌人的行动规律;侦察一下地形,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进行一下小战,了解敌人哪方面有优势哪方面是劣势。这几句是讲对敌的策略。作者认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要多筹划,要了解敌人的行动规律,了解敌人所处的地理形势,了解敌人的长处短处。为此可以有意地激怒敌人,可以实地考查,甚至可以火力侦察。这几句所说的用兵策略,值得借鉴。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虚实篇》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作为兵战的原则,~几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
战术就是在决定点上使用兵力的艺术,其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在决定的时机、决定的地点上,发生决定性的作用。法国军事理论家 约米尼
老少爷们,各位兄弟,你们跟着我司马亭狐假虎威,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撬寡妇门,掘绝户坟,做了多少伤天害理之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日就是被乌鸦啄瞎了眼珠子,啄出脑浆子,咱也得把这事办利索了。我堂堂一镇之长带头打冲锋,谁敢偷懒磨滑我日谁的十八辈子祖宗!干完了这事,我请你们喝酒!你给我起来,他拽着车夫的耳朵,说,把车赶过来。伙计们,抄家什,打! 关于用兵的名言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 莫言 《丰乳肥臀》

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216312708.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用兵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