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言 天下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天下的名言414条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正始》。韪(wěi伟):是,对(常和否定词连用)。本句大意是:不顾广大民众的极力反对,公然去干罪恶极大的事。此句又作“冒天下之大不韪”.见《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意思是:君子所以知道息国将要灭亡……是因为它犯了五大“不韪”击攻打别国,丧失军队打败仗,不是应该的吗?~可用于谴责严重损害民众利益的人,也可用来说明敌人犯了天大的错误。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 《日知录·正始》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本句大意是: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孟子的原话是:“孔子登东山(指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而小鲁,~,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现在常用这句话比喻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或说明见识多、阅历广的人眼界就高,对一般事物看不上眼。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上》唐·李贺《致酒行》。本句大意是:随着雄鸡的一声啼叫,普天之下大放光明。雄鸡报晓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这句诗的重点在后三个字,说明在“雄鸡一声”以后,漫漫长夜就会被光明的白昼所替代。在原诗中,李贺作为一个年轻的失意文人,以此表示改变处境的热望。现在人们引用时则常赋予更明显的政治意义,表明黑暗的年代已经过去,光明的现实已经到来。
唐朝诗人 李贺 《致酒行》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本句大意是:万花之中,只有牡丹花才算是“真花”。此句颂扬牡丹的典雅、高贵、雍容、华美,是其它花无法比拟的,认为只有牡丹才够得上“花”的称号。这种对比,把牡丹放到了冠绝天下的地位,也反映了洛阳人对牡丹的偏爱。尽管洛阳有芍药、绯桃、瑞莲等等鲜花,洛阳人都不甚爱惜,把其它花都称为某花,唯独对牡丹则不名“牡丹花”,而直曰“花”。欧阳修认为“其意为~。”所以牡丹又称为“洛阳花”、“洛花”,享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盛誉。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上》。殆:危险。岌岌:形容危殆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天下岌岌乎危险得很呀!这是孟子的弟子咸丘蒙向孟子请教时转述孔子的两句话,“于斯时也,~!”~实际为“无下岌岌乎殆哉”的倒装.“岌岌”作为状语,表示危殆的程度,成语“岌岌可危”即从此化来。此名句原是形容天下形势的,而“发岌可危”的成语现在既可用来形容政治形势十分危急,又可用来形容高大建筑物快要倒塌的样子,也可用来形容人的极其危险的处境。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万章上》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本句大意是:天下任何筵席都没有不散的。即使再热闹、再盛大的筵席。最后也有终结的时候。任何热闹的场面,隆重的聚合都不会太久,事情都会有个结束。《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与此义同。本句多用于说明席终人散势在必然,不必过于留恋,过于感伤。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战国·墨子《墨子·非命上》有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说明在上位的国君应实行“义政”,所作所为要符合“道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义人:主持道义的人。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墨子 《墨子·非命上》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英才:优秀人才。本句大意是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把他们培养教育成真正的栋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孟子在《尽心》一章中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隙为一乐,天伦之乐;不愧于天,不作于人为二乐,坦诚之乐;一为第三乐,是人本身价值自我实现,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一种精神的满足。此观点反映出孟子重视教育,重视人生价值的思想,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之一。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上》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人:辅佐的人。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天下,要以选择好辅佐的人为根本大事。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安定,大大小小各级官员负有重大责任,因为众多的事务需要他们具体办理。所选是贤能之人,就会办善事,给社会政治的发展和稳定带来好处;所选为庸人,无所作为,尸位素餐,就会耽误政事;所选为恶人,就会办恶事,给社会政治带来极大的危害。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官员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不能不慎重。这两句可借用来说明选拔干部的重要性。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择官》唐·房玄龄《晋书·刘牢之传》。身:身分,地位。名·名誉。裂;破裂,毁坏。进两句大意是:身分丧失,名誉扫地,为天下人所耻笑。两句写身败名裂、臭名远扬的境况,表现声名狼藉时可以引用。
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刘牢之传》唐·房玄龄《晋书·苻坚载记上》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苻坚载记上》宋·苏轼《田表圣奏议叙》千载一时:千年难得的时机。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田表圣奏议叙》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唯吾独尊:唯独我最尊贵,又作“唯我为尊”。这两句大意是:从天上到天下,只有我最尊贵。《五灯会元》是一部佛教书,这两句本是佛教推崇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话,认为他是天地间最伟大、最尊贵的人,现在常用来形容人们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也可写作“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唯我独尊”已成为表现人们狂妄自大的成语。
宋代诗人 普济 《五灯会元》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拿什么去扫清天下?连自己所属的本分都做不好或没有做,何来能力去治理天下呢?比喻要想成就大事,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顺帝记》治理好乱世,使之恢复正常,使天下安宁。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顺帝记》见宋·苏洵《审敌》。内忧:国内的忧患。外惧:外患。本句大意是:国家虽然有时可能没有内忧,但时时必有外患的存在。本句用于说明国家对外敌应常有所虑,不可懈息。
北宋散文家 苏洵 《审敌》见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宋世风俗》。本句大意是,天底下没有不能改变的风俗习惯。风俗是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的优劣,关系到社会的精神面貌,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因此,凡是有作为的执政者,都要通过教化有意识地倡导一种好的民风.当民风浅薄时,就要提倡移风易俗。~一语,说明了培养良好风俗的必要性和移风易俗的可行性。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 《日知录》春秋·司马穰苴《司马法·仁本》这两句大意是:天下虽已安定,但若忘记战争的可能,必酿成巨大的危险。《司马法》为古兵书,作者相传是司马穰苴所写。《史记·司马穰苴传》载:齐威王曾使大夫追论古之《司马兵法》。此二句认为:天下太平四方无事,人们自然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看不到在相对稳定之中,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以致放松守备,文恬武嬉。那时,敌人可能会乘虚而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可以此二句表达安不忘危的意识。
春秋末期军事家 司马穰苴 《司马法·仁本》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四海:全国,天下。这两句大意是:天下之大,到处都有你的好兄弟。这是孔子弟子子夏劝慰司马牛的话。司马牛的哥哥恒照谋反失败.几个兄弟也跟着失败,司马牛不赞成他们的行为.但也受到了株连。他忧愁地说:人们都有好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安慰他:只要严肃认真地工作,待人处事合乎扎节,那么天下之大.到处都有好兄弟。现在人们常用“四海之内皆兄弟”选句话,表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或表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应团结互助,亲如兄弟。《苟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无名氏《别诗》“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晋·陶渊明《与子伊等疏》教育儿于“四海之内皆兄弟”,都是本于此名句。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颜渊》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摩顶放(fang仿)踵:全身从头顶到脚后跟都因劳累而磨伤。放,到。这两句大意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有利,也干。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孟子评论墨子一贯主张“兼爱”,为了给天下人谋利益,不辞辛苦,四处奔走的。现在可引用“摩顶放踵利天下”形容有些人毫无私念,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也可只用“摩顶放踵”形容某些人为做某些事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上》西汉·戴圣《礼记·礼运》“大道”系指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天下为公”系指天下是大家的,不是那个人、那个党、那个派所独有的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礼运》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天下:不论何处。理:道理。本句大意是:任何地方都得讲道理。俗云:“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天下什么地方都得讲理,言行合情合理,到什么地方也站得住。本句多用来表示自己有理,什么都不怕;别人没有理,怎么做也不行。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迷两句大意是:拔一根汗毛对整个天下的人都有利,也不干。这里孟子运用丁夸张的手法抨击扬朱的“为我”哲学,今天可引用以讽刺那些特别狭隘、自私、吝啬的利己主义者。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上》战国·庄周《庄子·天道》。朴素:朴,原义是未经过加工的木材。素,原义是白色的生绢。朴素,指事物保持原来的本色,不加任何人工的文饰。莫:没有什么。本句大意是:朴素,是天下没有什么能够与之争美的。战国·庄子哲学是最崇尚自然的。它认为天然的东西或保持了原始面貌的东西具有质朴的本色,因而是最美好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见到山光水色,花草树木甚至一块卵石、一只贝壳等等自然之景或自然之物,往往独具天然的风韵,比经过人类加工的东西更美。这句可供论述自然生成之美无与伦比,也可供论述保持质朴本色的重要性。
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庄子·天道》战国·墨子《墨子·兼爱下》。这两句大意是:凡是于天下人有利的事就去干,帮助它兴办起来;凡是对天下人有害的事,就把它除掉。墨子学说的核心是兼爱,爱天下的人。为天下兴利树除害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这两句可借以表述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宏大志向。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墨子 《墨子·兼爱下》宋·陆佃《埤雅》引《墨子》佚文。甘:甜。这两句大意是:甜瓜的蒂却是苦的,天下的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任何事物的优点和缺陷都是同时存在的,而绝对的完美无缺是没有的,这就是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相对性。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而不致陷入绝对化、片面性。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墨子 《埤雅》南朝·来·鲍照《学刘公干体诗五首》其五。这两句大意是:一轮明亮的太阳正悬中天之时,普天之下共享着它的光明。白日中天,普照山河,这一形象不仅可以用来描写中午的太阳,也可以引申其义。用来讴歌赞颂造福人类,泽被四海的伟人或其他光明美好的事物。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两句大意是:人一生中结识的人不少,到处都会有,但真正成为知心朋友的能有几人!《警世通言》中的这个故事,反映俞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琴,结为知音。锺子期死,知音难以再得,俞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一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朋友不在多,而在有无真正知心的挚友。一面之交的朋友,酒肉之交的朋友,权势之交的朋友……都是不可靠的,都不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明·方孝孺《闲居感怀》其三。九天:九重天,指天极高处。这两句大意是:蚯蚓独占区区一穴之地就心满意足,而神龙却志在九天凌空翱翔。作者以蚯蚓和神龙比喻社会上两种人的处世态度和人生理想。前者是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卑琐小人,他们胸无大志,只顾一己之私,有个舒适的安乐窝就别无他求;后者是目光远大,胸怀天下的志士仁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奋发进取,力图为国为民作出一番大事业。作者意在否定前者,肯定后者。可引以为两种不同人生观的人画像,鼓舞人们心怀天下。
明代文学家 方孝孺 《闲居感怀》见唐·李白《劳劳亭》。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为古代送别之所。这两句大意是:天下最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作别的离亭了。这是一首抒离别之情的小诗。本来离别就是使人黯然销魂的伤心事,但诗人不直说离别,而是说天下伤心之处是送客的离亭,这样写不仅开篇擒题,而且能使读者因地(劳劳亭)及事(送客),因事(送客)及人(送客之人),因人及情(送别友人,自然伤情),把离伤别愁曲曲道出,含蓄而别致。
唐代诗人 李白 《劳劳亭》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本:根本。本句大意是: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是汉文帝说的话。上日:“~,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意思是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在耕种我名义下的田地(天子籍田千亩)时,我要亲自率领大家耕种,以此供给宗庙作祭器里的祭祀物(粢盛)。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重视发展农业,强调以农业为本,是发展封建经济的根本环节。汉文帝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提出亲自参加耕种,尽管只是象征性地走个过场,但在封建社会里,以天子之尊能够做到这一点,以示身为民先,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文景之治”历来为史学家所称道,汉代能出现这一盛世,除汉文帝实行了改革法律,废除连坐与肉刑,减轻赋税,反对厚葬,加强军队建设,抗御匈奴侵扰等一系列措施外,与他重视发展农业有着重要关系。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孝文本纪》春秋·孔子《论语·泰伯》载孔子语。天下:国家。有道:指政治清明。见:同“现”,指从政。隐:隐居不仕,这两句大意是:国家政治清明,就从政;政治黑暗,就隐居。国家政治清明,统治者能知人、用人,那么就出来参与政事,实现自己经世济时的抱负;如果政治混浊,统治者残暴不仁,昏庸不明,那么就隐居不仕,明哲保身。孔子的这种思想,成为封建社会许多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可用于反映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出处观,也可以出处反指政治的清明与否。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泰伯》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君子的操行、修养自己开始,从而平治天下。孟子很看轻那些“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放弃自己的田地却去耕耘别人的田地,要求别人的很多,要求自己的很少)的人。孟子认为作为君子,应以“修身为本”,大家都从自己“修其身”做起。这样就可以达到天下平。在“修其身而天下平”这个意义上,孟子奉劝大家从“我”做起,在今天仍很有启迪意义。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下》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载韩世忠语。莫须有:恐怕有.也许有。本句大意是:以“莫须有”为罪名给人判刑,怎么能让天下人心服?《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秦桧)诘其实。桧曰:‘飞(岳飞)子云(岳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日:‘~?’”本句斥责了秦桧制造冤狱,诬陷迫害抗金将领岳飞及其子岳云等的丑恶行为。后来人们常用“莫须有”斥责凭空捏造罪名,诬陷好人的卑劣行径。
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 脱脱 《宋史·岳飞传》宋·辛弃疾《美芹十论 ? 观寡》自古以来国家统一分裂的局势,往往取决于民心。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美芹十论·观寡》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度外:常规之外。周:救济,这里是治理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能不按传统的常规去任用人,这样才能把天下治好。一个国家,一十社会治理得好坏,用人是关键。一般当权者也想罗致人才治理国家,可他们常喜欢任用能迎合自己好恶的人,或按陈规旧矩,传统标准,固定框框去选才,这样选出的人决难完成大的事业。宋代政治革新家范仲淹很欣赏请葛亮的用人方法。《梦溪笔谈》记载:“范文正常言: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己之好恶而不自知之。”用度外人,实为高明之举。
北宋科学家 沈括 《梦溪笔谈》宋·毕仲游《试补人议》。这两句大意是:官吏多余,人浮于事,是国家最大的弊病。可用于精减政府浮冗人员。
北宋学者 毕仲游 《试补人议》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本句大意是:祝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成美满的夫妻。在长期的封建杜会中,“门当户对”的择偶标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形式,成为青年男女自由结合的严重阻碍。《西厢记》,描写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要求以及他们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和胜利,并在他们的美满结合中发出了“~”的美好愿望。这一愿望提出“有情”是青年男女择偶的唯一标准,婚姻应建立在自觉自愿、由当事人自己主宰的基础上,这无疑喊出了封建杜会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声,成为数百年米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幸福而斗争的号角。在今天,一些旧的封建传统观念仍然没有消失,在婚姻上还存在。好事多蘑的现象,而~仍然是对“有情人”的美好祝愿。
元代杂剧作家 王实甫 《西厢记》汉·班固《汉书·鲍宣传》。心:思想,愿望,情感。本句大意是:治理走下的人应当把天下人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治理天下的人必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得天下人之心,那么,就得想天下人之所想,急天下人之所急,爱民、惠民,为天下人的利益着想。不可为一己之私,一意之专,只求个人的舒心快意,而毫不顾及天下人的心情和愿望如何。此句可用来说明要时时想着人民,为人民着想。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鲍宣传》议·司马迁《史记·设郑列传》。令使。重(ohóng虫)足:叠足而立,困恐惧而不敢移动。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因害怕而不敢止视。这两句大意是:将使天下人叠足而立,侧目而视,恐惧非常。张汤是汉代有名的酷吏,治狱穷追深究,滥用刑法,以至臣民畏惧。他还要修订法令,遭到汲黯的坚决反对。两人在武帝面前辩论,汲黯怒骂张汤说:“如果按体张汤的主张行事~。现在形容在某种反动势力高压下,人民敢怒而不敢言时可借用这两句名言。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设郑列传》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这两句大意是:胆子大,天下什么地方都能走到;胆子小,一步也难以走动。凡做事,首先须要有胆量,有勇气。有胆,再难到的地方也敢去,再难做的事情也敢做,这才有取胜的可能。相反,如果胆量小,凡事谨小慎微,萎萎缩缩,再易做的事也不敢做,再易到的地方也不敢去,这就无异于自己把自己捆了起来,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句中以“大胆“与“小心”两相对照,两种胆量,两种结果,对比鲜明,发人深省,这种对比说理的方法可以学习。这两句可用来鼓舞人们的进取拚搏精神,告诫人们不要作谨小慎微,裹足不前的小脚女人。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春秋·老聃《老子》第四十三章。至柔:最柔弱的东西。驰骋:腾越穿行。汉帛书甲本作“驰骋于”,乙本“于”作“乎”,义同。这两句大意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从功用的角度说,老子的哲学可以说是“守雌”、“守柔”的哲学,他非常强调弱的作用。三十六章说:“柔胜刚,弱胜强”,其结论是“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在这里,老子一方面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同时也看到了正反、强弱的相互转化。物各有长,也各有短,其用不一,这两句话正可说明这种道理。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春秋·老聃《老子》第二十二章。这两句大意是:不与人争长斗短,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同他争斗。老子宣扬的是以退为进,勿与人争的哲学,今天对这句话要有新的解释。不与人相争,怎能立于不败之地?但争,要以雄厚的实力作后盾才行。“不争”不是放弃努力,相反,却要埋头苦干,做出实绩来。不作无谓的口舌之争,而以成绩和实力去争,那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春秋·管仲《管子·牧民篇》不要担心天下没有财富,关键是担心没有人经营管理(而使得财富在无形中流失)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牧民篇》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雌黄:一种矿物,可做颜料或退色剂。古人抄书、校书常用雌黄涂政文字,因此称乱改文字、乱发议论为妄下雌黄。本句大意是:没有读遍天下书,不能随便校改别人文章。此条阐述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求实精神。校改文章或品评前人著作,一定要有一个坚实的前提——一遍观天下之书,具有相当高的鉴别能力与分析能力,否则便有妄下雌黄之嫌。~的观点,对于形成我们民族的治学传统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即使对于今人,也仍有其借鉴意义。
南北朝教育家和文学家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唐·张蕴古《大宝箴》设立皇帝是治理天下的,不是让天下人穷尽物力来供养皇帝的享受的。
唐代官员 张蕴古 《大宝箴》宋·苏辙《上皇帝书》。这两句大意是:如果法律只行施于平民百姓,而屈服于达官权贵,天下人将不服气。韩非认为:真正实行法治,应“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使有才能之士脱颍而出,使奸佞不法之徒丧魂落魂。但若刑法只施于平民百姓,对达官贵族是刑不上大夫,那谁能为之服气?歪风邪气又怎能得到涤荡?长此以往,天下得不到治理,反而会生出激变来。可以此二句说明执法必须平等,否择人心不服。
北宋文学家 苏辙 《上皇帝书》清·曾国藩《致吴竹书》。著眼:着眼。这两句大意是:天下之事应从大事上着眼,从小事上着手办理。作者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看待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从大处着眼,才能有全局观点,才不至于在大是大非上糊涂,不至于犯战略上的错误。从小处着手,才能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把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做好,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部胜利。以此劝勉人既要有全局观点,又能作具体工作。不致沦为空谈家,十分恰切。
清朝军事家、政治家 曾国藩 《致吴竹书》清·申居郧《西岩赘语》只要经常自我反省,严格要求自己,天下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
清代教育家 申居郧 《西岩赘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分:分裂。合:统一。这几句大意是:天下总的发展趋势是分裂的时间长了,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统一;统一的时回长了,到一定时候又会出现分裂。这几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是有一定道理的,社会的局面不会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着的,“分”和“合”是可以转化的;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说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周而复始,永无定止,就有历史循环论的味道,因为当阶级消灭以后,人类社会终究会走向大同,这也是人类世世代代奋斗的目标。对于政治家来说,就要认清“天下大势”,顺潮流而动。这几句可用来说明天下大势,也可进一步用来说明要认清天下大势,顺应历史潮流。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罗贯中 《三国演义》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173911200.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天下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