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名言 天地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天地的名言127条
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一个人的名声之高如日月高悬,光照寰宇;功劳之大如天广地厚,覆载万物。荀子认为这样的人物就能使“天下之人,应之如景(影)响”;意即选样的人物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如影随形,如响留声。”现在可用以歌颂名望极高、功劳极大的人。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王霸》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这两句大意是: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一次长途旅行,艰辛无比,短暂无常。人生在时间长河中奔流,生命短促,命运也难以把握,此条用“远行客”的日常现象比喻这一流程,对人生在世的境遇作了一个画龙点睛式的概括,生动而富于哲理。这种感叹人生短促的艺术手法以及对人生的概括值得借鉴。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唐·王维《送邢桂州》其一。这两句大意是:日落时,斜阳洒在水面,江湖反光强烈,呈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潮水涨起来了,日没水底,光照度明显下降,天地呈现出一片青灰的颜色。诗人以画家对色彩的高度感受力,敏锐地抓住物象在不同光照下的明度变化,把亮白、暗青的色彩状态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正因为作者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高度的绘画修养和纯熟的文字工夫,才能一语道出人们经常看到却说不来的色彩变化特点。
唐代诗人 王维 《送邢桂州》唐·王维《汉江临眺》。这两句大意是:极目望去,江水流至天地尽头,还在继续奔腾,像要流出天地之外。远山苍翠,云蒸霞蔚,依稀可见,给人以隐约迷离,似有似无的朦胧美感。此条上句言地阔江远,下句写山高云蔚,一显一隐,相映成趣。诗句视野开阔,气象雄浑,适用于表现青山高远,江水浩瀚的景象。此名句常为后人袭用。如宋人欧阳修有。“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的名句。苏轼也曾咏道:“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水调歌头》)。
唐代诗人 王维 《汉江临眺》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迥(jiǒng炯):远。宇宙:天地四方叫宇,古往今来叫宙。这两句大意是:看到天高地远,于是感到空间、时间真是无穷无尽。这两句说明宏观世界的无限大,无限远,既无起始,又无终极,无穷无尽,永无了时。在宇宙、自然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有限的。
唐代诗人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唐·孟郊《游终南山》。这两句大意是:终南山高大的身躯简直充塞了天地空间,太阳和月亮似乎都是从它的石头上面生出来的。作者采用夸张的手法勾勒出终南山的奇伟形象,表达自己异乎寻常的感受。这种景象确乎可以使人胸襟为之开阔。
唐代诗人 孟郊 《游终南山》唐·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功略:功绩谋略。这两句大意是:功绩谋略世上无双,掩盖天地,美名四处传扬,直飞青云之上。可用来赞美功勋卓著、为人颂扬的英雄人物。
唐代诗人 李白 《赠张相镐二首》唐·李白《友人会宿》。衾(qīn钦):被子。这两句大意是:酒醉后躺卧在空山,以天为衾,以地作枕。同写醉态,意境却各不相同。李白写醉卧空山之中,枕地盖天,何等气魄,何等狂放!作者的气质对抒情主人公的作用,由此可见。从这里我们也得到启迪:写一个人的神态时,一定要和他的性格、气质,素养等统一起来。
唐代诗人 李白 《友人会宿》宋·韩琦《苦热》。炙(zhì志):烤。烹:蒸,煮。这两句大意是:大海像烧开的锅一样翻腾着炙人的波涛,天地也像放在大海里烹煮过一样滚烫难熬。这两句以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表现了盛夏时节令人难耐的炎热气候。学习这种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定能使文章增色。
北宋政治家、名将 韩琦 《苦热》三国·曹植天地是永恒的,永无终极,人生是极其短暂的,就象朝霞,绚烂夺目一时,转瞬消逝,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在短暂的瞬间,尽量活出自己的意义。
三国文学家 曹植清·陆苍培《咏怀》。过两句大意是:与亲友分别之后,万里云山相隔,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就只有孤身一人了。前句写与亲友的万里之别,后句写别离之后的孤独。“云山万里”写与亲友相距之远,“天地一身”写孑然独处之孤,两句写尽别离滋味。
清代诗人 陆苍培 《咏怀》明末清初·顾炎武肝胆:胆量,气量,魄力。阅:看到,意思是说忠肝义胆存在于天地之间,大好河山都看到了我鬓发变白了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明·沈钦圻《乱后哭友》。微:轻微。这两句大意是:走投无路之时,会觉得天地特别狭小;身处乱世之中,会感到生死特别轻微。当人处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之中,虽然自然界的天地仍是阔大的,但在感觉上,困境中的天地却仿佛狭小得容纳不下一个人;处在乱世之际,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人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死生也就显得微不足道。可用于抒发困境中的走投无路之感,诅咒乱世对人生的摧残。
明末诗人 沈钦圻 《乱后哭友》战国·屈原《九章·涉江》。遮两句大意是,寿命与天地一般长久啊,名声像日月一样光辉。现多用于歌颂和赞美某些伟大的人物或伟太的功绩彪炳青史,永垂不朽。
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 《九章·涉江》见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嫉:痛恨。这两句大意是:世间的人和天上的神都恨她,天下地上容不了她。这两句形容罪恶昭著,人人切齿痛恨。可用来形容罪大恶极、影响极坏的人。
唐代诗人 骆宾王 《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唐·李子卿《听秋声歌》。这两句大意是:时光不等我啊岁月不停留,树叶被吹落啊又是一个秋。此名句感叹时光易逝,表现出一种惆帐、落莫和忧患的意识。诗人于寒秋中独立,寂寂然,茕茕然,蓦然触发愁思:欲建功立业,但时不我待,岁月无情,悄然已去;然而平平淡淡了此一生又于心不甘,心中充满了不安与躁动。一片黄叶飘过,落地有声,秋风萧瑟,满身凉意,转眼一年又过,叫人好不惆怅。许句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氛围,一种诗情,使人通过诗的咀嚼,获得一种空寂然而细腻的美感。
唐代诗人 李子卿 《听秋声歌》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两句大意是:登上庐山以壮怀瞻望天地,只见长江茫茫东流,一去不复返回。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遇赦后由江夏来庐山时所作。诗人站在庐山顶峰俯视下界,大江茫茫尽收眼底。这两句实写远眺之景,画面壮阔,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江山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诗语雄浑,气度恢宏。可用于表现登高望远,展示雄阔胸襟。
唐代诗人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这两句大意是:(颖师的琴声)像蓝天上白云飘浮,又像柳絮离开了柳枝,随着春风在辽阔的天空轻轻飞扬。~是运用“通感”手法写声音的一个好例子。琴声本是诉诸于听觉的,而韩愈从颖师的琴声中仿佛看到白云在飘浮,柳絮在飞扬,把听觉和视觉沟通起来,用视觉获得的形象美,形容听觉所体会的音乐美,把无形的音乐描绘得惟妙惟肖,宛然可见。此诗被后人誉为足以“惊天”的摹声至文。讲通感手法可引此例。
唐代文学家 韩愈 《听颖师弹琴》唐·杜甫《渼陂行》。渼陂(měibēi美杯):在今陕西鄠县西,陂水澄湛。黯(àn暗)惨:昏暗。这两句大意是:天地间突然乌云翻滚,水面上掀起滚滚的波涛,像是堆积着万里琉璃。诗句写突然而来的风云变化,用“琉璃”比喻深绿的水色,很生动形象。可用来描写风云突起后掀起的万顷波涛。
唐代诗人 杜甫 《渼陂行》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如山:形容观者人山人海。色沮(jǔ举)丧:惊讶失色。低昂:起伏。这两句大意是:(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名震四方)围观的人多得像山一样。高超的舞技使大家惊心动魄面容失色,在眼花缭乱中仿佛天地也在久久地起伏低昂。这两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公孙大娘剑器舞的出神入化。作者没有从正面进行描绘,而是通过观者之多以及他们的反映——面容失色,眼花缭乱来突出其舞姿的急速刚劲,精妙绝伦。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学习,赞扬美妙的舞姿时也可化用。
唐代诗人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宋·黄庭坚《清明》,蛰(zhé哲):动物冬眠。草木柔:草木受春雨滋润呈现出柔嫩的绿色。这两句大意是:一声春雷,惊醒了蛰睡的龙蛇;一场透雨,润绿了遍野的草木。诗句写出春雷、春雨给天地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写作上有借鉴作用。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清明》清·陈恭伊《留别诸同人》。后会:以后再见面。故国:故地,指今广东省。中原:指中国。这两句大意是:今日分手不必期望以后在故地重逢,我们中国的天地本来就广阔得很啊!两句诗表现出作者对北伐中原,光复失地的坚定信心,和大丈夫志在四方的广阔胸怀。今日与诸同志作别时化用,激昂慷慨,豪情满怀,能给人以巨大的激励力量。
明末清初 抗清志士 陈恭伊 《留别诸同人》明末清初·顾炎武《海上》。干戈老:武器用旧了。四海苍生:全国百姓。这两句大意是:(清兵入关后,长期屠戮中原人民,)十年来兵器都用旧了,人民在无穷的灾难中痛苦不堪。明末清初兵入关后,大肆屠杀中原黎民,制造了扬州十日等惨案,以致武器都用旧了,而屠戮尚未停止,给人民带来无穷的苦难。此二句揭露清兵的残忍,反映劳动人民对战乱的厌恶情绪。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 《海上》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势篇》。这几句大意是:善出奇谋的将帅,战法变幻就像天地自然那样变化无穷,像大江大河那样奔流不竭。将在谋不在勇。身为将领,必须胸有奇谋,战法多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敌人摸不清我们的实力和活动规律;而对敌人却能神机妙算,出奇制胜,一打就准。可以此二包说明善用奇计者将会演化出变幻莫测的战术,令敌人眼花缭乱,为我所败。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势篇》战国·庄子《庄子·知北游》。自驹:骏马。一说指日光。郤(xí细):同“隙”,裂缝,孔隙。白驹过郤,比喻光阴过得很快。忽然:迅疾,时间极短。这几句大意是:人活在天地之间,就像骏马驰过缝隙一样,是极其短暂的。这几句以白驹过郤比喻人生在世的时限,很形象,也很贴切。一般多引用以感叹光阴飞逝,人生苦短。
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庄子·知北游》战国·屈原《九章》你坚守着清心谨慎自重,何曾有什么罪愆或过失。你那无私的品行哟,恰可与天地比德。
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 《九章》宋·辛弃疾形体虽在睡眠,灵魂却在自由飞翔,如同鸿鹄一样不断高飞,要看看天地究竟是什么样子。“鸿鹄”两句,化用汉代贾谊《惜誓》诗句:“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圆方。”“鸿鹄”,鸿为大雁,鹄为天鹅,古人常将二者并提,泛指能展翅高飞的大鸟。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惜誓》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逆旅:旅店,招待旅客的地方。光阴:时间。过客:过往的客人。这两句大意是:天地是万物寄宿的旅店,时间是历史长河中过往的旅客。前句从空间上讲万物在变化,后句从时间上讲光阴在流动。两句形象地说明一切事物和时间在无限的宇宙中都不过是一个过程,这是符合辩证思想的时空观。作者认为,既然时空都在变化,浮生若梦,面对着阳春美景,自当纵情游赏,及时行乐。现在可以反其意而用之,劝人们珍惜时间,在天地间干出一番事业;讲时空变化,也可引此名句。
唐代诗人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春秋·老聃《老子》第五章。不仁:不仁慈,残忍。刍(chú除)狗:古代祭杞时用茅草扎成的狗,祭后即弃去,喻轻贱之物。圣人:指国君。这几句大意是:天地不仁慈,把万物作为刍狗;国君残忍,把百姓作为刍狗。此乃老子有感于当时世乱民苦,而发其悲世悯人之慨。然而,天地无为,万物得各遂其性而成自然;国君责在平利民,岂能视人为刍狗,使百姓苦不堪言,命无所存?这几句可用于批判统治者视民如草芥,对百姓肆意践踏。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古人:指战国时燕昭壬礼遇乐毅、郭魄,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明君贤相。来者:指后贤。怆(chuàng)然:凄恻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登上幽州台,前贤己不复见,后贤又来不及见,我生不逢时,介于“前”、“后”之间;古今无垠,人生短暂,宇宙无涯,个人渺小,在这短促的一生中,我孑然独处,知音难求,不禁怆然涕下。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俯仰古今,环视字宙,深感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人自我形象。他的忧思悲愤,传达出封建社会中一切壮志难酬的人士的共同心声。这首诗意境苍凉,风格雄挥,堪称千古绝唱。抒写忧愤心情可资借鉴。
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北宋文学家 苏辙 《三论分别邪正札子》宋·欧阳修《唐华阳颂》。苟:侥幸.这几句大意是:死和生,是自然界不变的规律,怕死的人不能侥幸免死,贪生的人也不能侥幸苟活。人都有生,也都有死,生生死死,这是人世的规律,谁也不能除外,贪生也好,怕死也好,都不能侥幸以遂心愿。倒不如正视人生,不畏死,不苟活,心情坦然地度过一生。这几句可用于说明生死是人生的规律,贪生怕死是不足取的。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唐华阳颂》释 义: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周易·丰》 《周易·丰》乐府民歌《上邪》。上邪:即“天哪”。陵:山峰。震震:雷声。雨(yu玉)雪:下雪,“雨”用作动词。这几句大意是:除非高山夷为平地,江河流水枯竭,寒冬雷霆震响,炎夏飘落大雪,天地合二为一,只有这五件事同时出觋,才敢和你断绝情义。《上邪》是一位女子对情人指天盟誓,直吐衷情的情歌。她以不顾一切的激情,向情人袒露心怀,表示要同情人相亲相爱,永不变心。~一连假设五个先决条件,而这五件事都是自然界绝不可能出现的事,从而表示爱情的不可断绝,希冀爱情的永恒。这是一首用热血乃至生命写成的诗篇。全诗用二、三、四、五、六、七字句等长短不等的句式,表达热烈奔放的感情,大胆、直章、真挚、感人,是古代表现爱情生活诗歌的名篇,它与唐代无名氏《菩萨蛮》[枕前发尽干般愿]一样脍炙人口,引用率很高。
《乐府民歌》 《上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这几句大意是:英雄应该是胸怀远大志向,腹中饱有良谋,心中能够包孕宇宙,口中能够吞吐天地的有志之人。汉末动乱之时,刘备担心曹操加害,以韬晦之计,处后园种菜。一日,曹操特邀刘备于小亭煮酒话英雄。刘备怕曹操发现自己胸有大志,故意举一些曹操认为庸碌的首领们搪塞问话。曹操不以为然,亮出了这段评价英雄的标准。这段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英雄形象,胸有大志,腹有良谋,吞吐天地,气壮山河,这其实是曹操的自喻。但这标准之所以能够随着“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广泛流传,与它本身的形象性、概括性以及无以伦比的气魄不无关系。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罗贯中 《三国演义》宋·曾巩《咏柳》。解:知道,懂得。飞花:此处指飞舞的柳絮。这几句大意是:柳树杂乱的枝条刚刚抽出,还没有改变初生时的浅黄色,困为能够倚恃东风便狂舞起来,只知用自己的飞絮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间还有清霜存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以讽刺的口吻诅咒“倚得东风势便狂”的杨柳最终必将受到“清霜”的惩罚。柳树、东风、清霜,是一组象征的形象,其间有着明显的寄托。可用来咏柳,也可以比拟那种得意于一时的势利小人。
北宋散文家 曾巩 《咏柳》宋·苏轼《前赤壁赋》。一瞬:一眨眼间。物与我:万物与人类。无尽:没有完。这几句大意是:从事物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眨眼的工夫不在变化;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那么客观事物与我们人类都是无穷无尽,永远长存的。苏轼关于宇宙万物“变”与“不变”的议论,含有辩证的合理因素,也带有虚幻的色彩。作者在极端失意的境遇下,能借助于老庄哲学排解苦闷,处以达观,看到人生“无尽”的一面,不以得失为怀,随缘自适,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前赤壁赋》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窃:谦指个人的意见。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
清朝军事家、政治家 曾国藩 《复贺耦庚中丞》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173111171.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天地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