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名言 桃花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桃花的名言64条
李贺《将进酒》。本句大意是:桃花败时,落英缤纷,如降红雨。此句写暮春时节桃花飘落的景象。桃花,盛开时鲜艳明丽,引人注目;败落时片片花瓣随风飘舞,如降红雨,如铺红毡,也别有一番风光。句中“乱”字写落英缤纷之状,“雨”字喻凌空飘落之态,用词精当,比喻确切,描写落花可作借鉴。
唐朝诗人 李贺 《将进酒》唐·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渌(1ù录):清澈。这两句大意是:春临大地,洛阳到处是嫣红的桃花,到处是澄澈的春水,水面上飘浮着并头浴羽的对对鸳鸯。红英缤纷,绿波荡漾,鸳鸯比翼,一派大好春光。可用来写盛春景色。
唐代词人 韦庄 《菩萨蛮》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这两句大意是:桃花初绽微红,显得格外娇嫩;柳叶刚泛青绿,显得特别清新。这两句语言清丽,对仗工整,“入”、“归”二字下得十分贴切传神,生动形象地点染出早春时节夭桃嫩柳的新姿。可用于描摹春景。
唐代诗人 杜甫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南朝·陈·阴铿《渡青草湖》。沅水:即沅江,源于贵州,经湖南沅陵,桃源等县,北注洞庭湖。桃花色:桃源县在沅扛左岸。“桃花色”是由陶渊明《桃花源记》冲“落英缤纷”的描写而引起的联想。湘流:湘江,源于广西,是湖南最大的河流,北注洞庭湖。传说舜的二妃娥皇女英溺于湘水,后成湘水之神。杜若:香草名,《楚辞》中《湘君》、《湘夫人》有“采芳洲兮杜若”、“汀洲兮杜若”之名句,“杜若香”即由此引起的联想。这两句大意是:沅水泛出桃花的颜色,湘水流过杜若的清香。这是写青草湖的江流水色。运用传说,典故和美妙的联想描写水色,不仅使江水染上绚丽的色彩,洋溢着浓郁的香昧,同时还蒙上一层神秘的气氛,引人遐想。这种写景手法可资借鉴。
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诗人、文学家 阴铿 《渡青草湖》见宋·苏轼《桃花》。这两句大意是:不等绿叶萌出,花朵便争先恐后地开放;繁花密密层层地缀满树枝,简直看不见一根枝条。这两句不仅准确地描绘出桃花盛开之状,而且写出了桃树先开花,后长叶的自然过程。但是,作者的意图决非要表现这种自然过程,而是以此来衬托、突出桃花开得早,开得盛。故两句中虽无桃花二字,然桃花竞相盛开的景况,却写得形神兼具,足见作者立意新奇,可用于形容桃花盛开的景色。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桃花》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复:还,仍。宿雨:昨夜的雨。这两句大意是:桃花还带着昨夜的雨珠,显得分外红润鲜艳;柳条经过雨洗,在清晨的轻烟中或隐或现,显出朦胧的碧色。这两句表现的是宿雨新晴后清晨的美丽景色,可供描写雨霁初晴的春景时引用。此外,桃含宿雨,柳带朝烟显得特别清新可爱,富于诗意,我们可以从作者观察和表现事物的方法中得到借鉴和启示,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唐代诗人 王维 《田园乐七首》宋·李弥逊《诉衷情》[小桃初破]。初破:初开。这两句大意是:小桃枝上虽然才有三三两两的花朵破蕊初绽,但花色有的深,有的浅,仿佛天边绚丽的彩霞散落到人间。这两句以云霞比喻初开的桃花,形象地描绘出桃花清新明丽的色彩,韵味隽永,耐人寻思。可用于表现桃花初开的景色。
宋代官员 李弥逊 《诉衷情》唐·韩愈《题百叶桃花》。百叶:指百叶桃,桃花的一种。晚:指盛开将谢之时。见(xiàn限):同现。玲珑:娇艳美丽。这两句大意是:百叶桃花开到将谢时颜色愈加鲜红,探头探脑像要伸入窗内,在绿竹的映衬下,模样显得格外玲珑。其实,桃花盛开之后颜色未必比初开之时更加红艳,自然也不会窥窗逗人和有意显示自己的美好姿态。这两句全写诗人的感觉,借以表达对桃花的喜爱。句中“窥”、“见”两个动词用得很妙,把桃花写活了。“映竹”二字以竹的绿衬托桃花的红,更见其精神。以“玲珑”形容桃花的姿态,也很新颖。这两句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颇富艺术情趣。可用于描写盛开的桃花,也可用以渲染春天的气氛。
唐代文学家 韩愈 《题百叶桃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摇曳(yè夜):摇动牵引。游丝:蜘蛛等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牵惹:牵连惹动。这两句大意是:东风轻轻地摇荡着垂杨如细线般柔软的长条,游丝多情地牵系着桃花飞落的花瓣。这两句不但写景清新自然,而且仿佛东风、垂杨、游丝、花片都是有感情、有知觉的东西,因而韵味醇美,极富诗意。可甩于描写暮春景色。
元代杂剧作家 王实甫 《西厢记》五代·南唐·李建勋《蝶》。这两句大意是:闲来就顺着长长的柳带三三两两高低错落地起舞,困来就围绕着桃花独自款款地飞翔。诗句以拟人的手法状写蝴蝶飞舞之状,悠闲自在,闲适的气息从诗中洋溢而出。
五代·南唐 李建勋 《蝶》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寒山前]。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鳜(gui桂)鱼:一种大口细鳞的名贵淡水鱼。这两句大意是:西塞山前,白鹭翻飞,桃花映着流水,水中的鳜鱼又大又肥。这是一首描写渔夫生活的小令,全词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两句写出了渔夫眼前的美景:蓝天、青山,白鹭飞翔,红花、绿水,鳜鱼畅游,动植鳞禽,怡然自乐,绘出一幅清新话泼的水乡风景图,词句诗画相兼、情景交融,适于表现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唐代道士、词人和诗人 张志和 《渔歌子》唐·吴融《桃花》。和娇:温柔娇艳。烂漫:颜色鲜丽。丹:红。灼:明亮。这两句大意是:满树娇艳的红花鲜丽灿烂,万枝千条丹彩流溢,明亮灼目,渲染出一派融融的春色。这两句突出桃花盛开时鲜艳明丽的色彩来烘托烂漫的春光,使人仿佛见到繁花满枝,万树流丹的壮观景象,可用于描写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色。
唐代诗人 吴融 《桃花》唐·王维《桃源行》。桃花水:春天,山中冰雪融化,汇集成溪流注入江河,使水势骤增,因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故称之为挑花水。仙源:指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两句大意是:春天一到,溪里满是桃花水,再也辨不清仙源的路径了。这两句本是叙述《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的,武陵那位进入桃花源的捕鱼人,后来再去寻找桃花源仙境,已经没有踪迹了。可用来写春天的山间溪水,还可以用来表现人们欲找回已经失去美好事物,可是时过境迁,愿望难于实现。
唐代诗人 王维 《桃源行》唐·吕岩《桃花溪》。葩:花。奇葩,这里指盛开的桃花。这两句大意是:昨夜东风吹落了千树万树桃花,红色的花瓣撒满春江,化作万顷红霞。盛开的桃花虽然明媚鲜艳,争奇斗研,然而一夜东风吹过,顿时化作满天红雨,染红了一江春水。这两句境界阔大,意象优美,融想象、夸张、比喻为一体,虽未明言桃花的形、色,但由“奇葩”可想其姿态的娇美,由“万顷霞”可见其色彩的艳丽。可用于描写桃花,也可用于描写春色。
吕岩又名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吕岩 《桃花溪》唐·李白《鹦鹉洲》。这两句大意是:和煦的春风吹散江面上的烟霭,送来阵阵兰草的清香;两岸的桃花把江水的微波点缀得像锦缎一般,这是歌咏鹦鹉洲的诗,两句勾画出鹅鹉洲明媚的春光,可与崔颢《黄鹤楼》中的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相媲美。
唐代诗人 李白 《鹦鹉洲》唐·贾至《春思二首》其一。历乱:即烂漫。这两句大意是:青草铺地,黄柳拂空,花色烂漫的桃李散发着芳香。作者把青草、黄柳、红桃、白李点缀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春景图,使花草树木彼此衬托,各种颜色互相映照,将融融春光烘染得无比绚丽,使人读后如同身临其境。可用来描写三春胜景,也可用以表示春色正浓的时节。
唐代诗人 贾至 《春思二首》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三。短:低。点:扑,沾。这两句大意是:低低的桃树长在河岸边,桃花与清水互相映衬;柳絮轻轻地飘飞,星星点点乱沾行人的衣裳。这诗是杜甫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十二月一日在云安所作。诗中所写~乃拟想来春的春日景色。可用于描写晚春景象。
唐代诗人 杜甫 《十二月一日三首》唐·杜甫《曲江对酒》。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日水流曲折而得名,是当时长安第一胜地。“细逐”:极写落花轻盈无声。“时兼”:写出飞鸟的欢跃和鸣。这两句大意是:曲江池边,桃花、杨花相随飘落,黄鸟、白鸟相伴飞翔。两句写出了曲江一派暮春风光。在写作上,此联用了“自对格”,不仅上下句相对仗,本句中某些字句也相对。如桃花对杨花,黄鸟对白鸟。鸟分黄色、白色,用的是明对;花有桃花(红色)、杨花(白色),用的是暗对。应学习诗人设色、对仗的写作手法。
唐代诗人 杜甫 《曲江对酒》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这两句大意是:天空中的柳絮如颠似狂地随风乱舞,江河边飘落的桃花轻浮地追逐着流水向东而去。颠狂、轻薄本来都是形容人的行为的,带有贬意,这里诗人借来描写柳絮漫天飞舞,落花洒满春水的景色,表达了一种对残春将尽的无可奈何的懊恼情绪。这两句可供引用描绘暮春景色,也可借鉴这种拟人化的写景手法。后世也借用这两句来影射那些平庸无能,却又不甘寂寞、四处钻营的小人,或讽刺那些追逐权势、谋取私利的奸人。
唐代诗人 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无主:意谓没有固定的主人,可以任人观赏。这两句大意是:那一簇盛开着的桃花,任人玩赏,到底是爱那深红色的,还是爱那浅红色的?原诗为:“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写诗人游至黄师塔前,微感懒倦,故倚风少憩。此时看到一簇娇艳的桃花迎风怒放。因黄师已逝,花开无主,任游人玩赏,于是诗人自问道:到底是爱深红的呢?还是爱浅红的呢?言外之意是:桃花开得繁茂,深红浅红,参差相间,各具风姿,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可用以描绘桃花盛开时的景象,抒发喜悦的心情。
唐代诗人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唐·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桃花雨: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江南春雨多,故称。这两句大意是:一连三天春雨,兰溪水猛涨,极爱新水的鱼儿联翩而来,鲤鱼在半夜里跳跃着涌上了溪边浅滩。诗句写出了兰溪一带的美丽风景和渔家的欢乐之情,笔触清新,富于民歌韵致。鲤鱼上滩一句尤为生动传神,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了勃勃生机。
唐代诗人 戴叔伦 《兰溪棹歌》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指姑娘的面容。笑春风:桃花盛开,如在春风里欢笑。这两句大意是:姑娘不知道哪里去了,桃花依旧在春风中含笑开放。据孟綮《本事诗·情感》记载:崔护年轻时赴长安应试不第,独自到城南郊野踏青,因酒渴求饮,遇到一位姑娘,她热情地给他水喝,并在盛开的桃花下含情脉脉地注目于他。第二年春天,崔护旧地重游,姑娘已不知去向,只有姑娘所倚的桃花树依旧盛开。诗人满怀感伤地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后两句反映了作者访人不遇的惆怅心情。《本事诗》所载的故事未必可信,但这首诗写出了这样一种人生体验:人们偶然遇到某种美好事物,当有意去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在这个意义上,此名句至今仍保持着艺术生命力。
唐代诗人 崔护 《题都城南庄》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芳菲:指花草美盛芬芳。这两句大意是:初夏时节,春已归去,芳菲尽落;而在高山古寺中,桃花才刚刚盛开,正在争奇斗艳。白居易原诗为:“~。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二句通过“山高地深,时节绝晚”的景物节候的记叙,表达了诗人由愁绪满怀,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的心理变化过程。既反映了大千世界千差万别的事实,又寄寓了对大自然的奥秘要不断探索的深邃哲理。用以进行南北方物候的比较,或中原与山区物候的比较,均十分相宜。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宋·曾慥《乐府雅词》言语:莺鸣,指与人说话。不说人流连春光,而言莺语留人,情意甚浓,措词妙甚。
南宋学者 曾慥 《乐府雅词》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两句大意是:彻夜歌舞,直把杨柳梢头照入楼中的明月都舞得低下去了,直把手中桃花扇底下的风都唱光了。这里是描写作者当年与歌女初见时的欢乐情景。杨柳梢头的明月照入楼心,仿佛也为舞者助兴;手中的歌扇尽情摇动,以至于扇底生风。而月低风尽,则暗示着月已将落,天已将晓,歌女手中的桃花扇也摇不动了。整夜的歌舞,不仅使人精疲力尽,就连月也被“舞低”了,风也被“歌尽”了,这真是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可用来形容通宵达旦尽情地欢歌酣舞的情形。
北宋词人 晏几道 《鹧鸪天》宋·汪藻《春日》。嫣然:美好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娇媚的桃花,从庭院里伸到竹篱外向人微笑,那含苞欲放时的神态,显得最有情意。原诗描写了田野春色,全文如下:“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茅茨烟螟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此二句写得清新而又含蓄,“嫣然”一词,使人感到桃花犹如美女一般富有感情,“似开未开”句,更将桃花比作妙龄少女,增添了几分妩媚。可用来描写桃花的神韵,其拟人化手法可资借鉴。
宋代文学家 汪藻 《春日》宋·苏轼《送别诗》。鸭头:形窖江水如鸭头的浓绿色。春脸:指美好的春色。这两句大意是:鸭头似的春水一片深绿,浓得就像染过一样;红桃与绿水相映,把春天的容貌打扮得更加娇艳。《送别诗》原作为:“~。衰翁送客水边行,沙衬马蹄乌帽点。昂头回客几时归?客道秋风黄叶飞。系马绿杨开口笑,傍山依约见斜晖。”本诗虽为送别诗,但投有凄楚悲凉、生离死别的情调,故此二句景色写得十分鲜美:春风和煦,江水如染;桃花嫣红,倒映水面。一幅多么优美的风景画!可用以形容大好春光。
北宋文学家 苏轼 《送别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竹林外边,开放着两三枝桃花;鸭儿最先知道一江春水已经变暖,在那里欢畅地戏游。原作二首是苏轼为画家惠崇所绘《春江晚景》而写的题画诗。画有两幅,第一幅大约是《鸭戏图》,所以诗人有这样的诗句。恵崇的画早已不存,而苏轼的这两首题画诗却千古流传,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这两句。清新浅淡,情趣盎然,尤为人们所赏识,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后世常引用以表述春天到来,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一句还常被借用,表达某种生活体验和生活哲理,说明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陆游《泛舟观桃花》。桃源: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有一篇《桃花源记》,生动地描绘了一块理想中的乐土。那里长满了桃花,风光秀丽,人们耕桑自给,与世隔绝,没有贵贱尊卑,没有剥削压迫,生活宁静平和,与外界的喧嚣纷乱完全不同,后世称之为“世外桃源”。镜湖:湖名。在浙江会稽一带。这两句大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镜湖之中,岸边桃花的倒影使得十里清波闪烁着一片嫣红。诗人在这里运用人们熟知的典故和夸张手法,极写桃花数量的众多和颜色的鲜艳,语言浅近,意象优美,水色花影,相得益彰。可用于描写水边桃花盛开的美景。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泛舟观桃花》宋·陈与义《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碧桃:即千叶桃,花重瓣,粉红色,不结实。惊动人:使人惊奇,这里形容碧桃花美艳得特别吸引人。光景:风光、景色。这两句大意是:三月里碧桃美艳绝伦令人惊奇,满园景色顿时间焕然一新。“惊动人”三字已有较强的夸张意味,满园景色为之焕然一新,更是高度赞美。这两句没有具体描绘碧桃花的美丽,而是通过人的观感来渲染这种美丽所产生的效果。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碧桃花美丽的色泽形态。可用于描写桃花盛开的景色,也可学习运用这种通过间接描写表现事物特征的艺术手法。
宋代诗人 陈与义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宋·晁冲之《春日》。趁:追逐,追赶。这两句大意是:鹅、鸭不知道春光已尽,争相随着流水去追逐飘落的桃花。这两句写暮春季节,桃花飘落水中,成群的鹅鸭在水中追逐着桃花畅游的情景。水绿花红,鹅鸭争游,画面是美丽的,也是生机勃勃的;但作者从“鹅鸭不知春去尽”着笔,就透露出抒情主人公浓重的伤春、惜春情绪,可谓意在言外。无论是读诗还是赋诗,都应该注意这种言外之音。
宋代诗人 晁冲之 《春日》清·张问陶《阳湖道中》。冶(yě也)红:艳丽的红色。妖翠:妖烧的翠绿色。这两句大意是:盛开的桃花和摇曳的垂柳装点了江南春色,满眼都是艳红娇绿,简直和图画一样。诗句盛赞江南春景的秀丽,给人以热烈而明艳的感受,可用于对江南春色的赞美。
清代官员、诗人 张问陶 《阳湖道中》清·吴伟业《鸳湖曲》。千尺雨:连绵的细耐。一溪烟:水上的云烟。这两句大意是:在连绵的春雨中,垂柳随风摇曳,婀娜多姿;弥漫在水面上的云烟,将岸上鲜美的桃花斜拥在自己的怀抱中,仿佛那烟雾是从花枝上生出一般。此二句描绘了浙扛嘉兴县鸳鸯湖(南朝)的迷人春色,景象清新。透过“乱飘”二字,可以想见垂柳的嫩枝在清风细雨中不断摇动的风姿;透过“斜带”二字,可以想象出桃花瓣是多么湿润,多么浓艳。可以此二句描写雨中的春景。
明末清初诗人 吴伟业 《鸳湖曲》清·孙原湘《观钓者》。鳜(guì桂)鱼:江南著名水产之一,又名桂鱼,质白肉细,味道鲜美。这两句大意是:昨夜江南春雨充足,一场透雨使桃花军落了,鳜鱼肥了诗写江南春景,抓住一夜春雨之后的景色变化落笔,别开生面。次句的“瘦”字用的异常生动,将雨后花稀叶肥,花叶相映的景色传神地表现出来丁。桃花虽然落了一些,鲜美的鳜鱼却长大了,依旧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可用来描写江南雨后春色。
清代诗人 孙原湘 《观钓者》清·马日璐《杭州半山看桃》。红影:指桃花在水中的影像。这两句大意是:尽管溪水不断流淌,但一片红影总也不能流走,我这才知道春水原来也爱恋桃花。溪边桃树长立不动,桃花倒影在水中的一片艳红当然也不会随水流去。诗人说仿佛春水依恋桃花,才不放它逝去,可谓想象奇妙。而“始知”二字又具有确定的语气,似乎这种想象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更给诗句增添了诙谐幽默的艺术情趣。这两句构思新颖奇巧,语言浅易自然,反复玩味,会倍觉其情思优美,可用于描写桃花,也可用于描写春景。这种赋情于物增加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拟人手法也可资借鉴。
清代学者 马日璐 《杭州半山看桃》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三春:指春天的三个月。九秋:指秋季的九十天。这两句大意是:像春桃一样俊俏,像秋菊一样素洁。三春的桃花是鲜艳俏丽的,九秋的菊花是清净洁白的。凤姐头戴银饰,身穿白袄、素裙,衬以青披风,加上她那柳眉凤目,出现在尤二姐的面前,正像一株亭亭玉立的秋菊,又像一朵艳丽夺目的春桃。以桃间菊,红白相衬,越发显出凤姐的美貌。恰如其分的比喻,有助于表现出人物的风韵。这两句可用以描绘人的肖像,也可学习这种以物喻人的描写方法。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见唐·王维《辋川别业》。堪:可,能。然:同。“燃”。这两句大意是:雨中的春草绿得仿佛可以作为颜料来染色,在碧水的映衬下,桃花红得好像就要燃烧起来。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美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可以作为写景名句直接加以引用外,其渲染、夸张的表现手法也值得参考和借鉴。
唐代诗人 王维 《辋川别业》宋·秦观《江城子》[清明天气]。一作张綖词。这几句大意是:初舂时节,香气浓郁的桃李花浅白深红,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这几句为我们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景,桃李在炫耀自己的色彩,在散发着浓郁的馨香,在争着显示自己的美丽。可用以形容百花盛开的场景。
北宋文学家 秦观 《江城子》《诗经·桃夭》。夭夭(yāo妖):娇嫩而茂盛的样子。灼灼(zhuó茁):形容桃花盛开,红艳似火。华:同花。这两句大意是:茂盛的桃树发出嫩绿的枝条,开着一朵朵鲜艳的红花。原诗共三章,以复沓的形式,再三表达对新娘的美好愿望。首章为:“~。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此二句以简洁的手法,给我们描绘出初春时分,桃树枝条摇曳,鲜花盛开,娇艳夺目的情景。那鲜艳明丽的桃花,婀娜多姿的桃枝,既象征着新娘的美丽,也预示着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现在引用时多撇开其象征意义而用来描绘桃花盛开的情状。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桃夭》宋·韩元吉《六州歌头》[东风着意]。着意:用心。扉(fēi飞):门扇。这几句大意是:东风特别关照小桃树,先吹开了枝头的桃花。那美丽的花朵像少女抹上了细腻的脂粉,又像美人醉酒,娇态可掬,斜倚着朱门。古人认为,东风化雨,百花盛开。因而在作品中,时常将东风与百花联系在一起。首二句以拟人手法,将东风描写为多情的春神,特别关怀桃花,使桃花率先开放。“着意”二字,使作品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后三句仍以拟人手法,将桃花比作娇媚的少女,风姿绰约。在描写春日桃花初开时,可引用此几句。在戏言某人倍受领导器重,每逢好事都有他一份时,亦可引用。
南宋词人 韩元吉 《六州歌头》唐·钱起《梨花》。笼月:笼罩着月光。徒:徒然。妖红:艳红,微含贬义。这几句大意是:梨花美丽而娴静,如同笼罩着皎洁的月色,清幽的冷香并没有随风飘散;而桃花光彩鲜明却徒然照地,它的艳丽颜色终教人讥笑为“妖红”。梨花清淡素雅,洁白如“笼月”,别具风采,古有“淡客”之称;而桃花的艳红之色颇有艳冶轻佻之嫌,显得不够庄重,故常被人讥笑,绰号“妖红”,不无贬意。~可用来赞美梨花的素洁淡雅。
唐代诗人 钱起 《梨花》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二。批竹:比喻马耳朵像竹筒斜削后的形状。《齐民要术》:“马耳欲得小而促,状如斩竹筒。”攒(cuán):聚拢。桃花:指马身上如桃花斑点的毛色。搅阵:冲锋陷阵。借:辅助。这几句大意是:削竹般的马耳刚刚攒起,桃花似的斑点还未上身,来日须要冲锋陷阵,牵去就能辅助将军。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大都是借题抒意之作。过首诗是说良驹虽还幼稚,但从马的耳朵和毛色,一眼望去已知是骏马之材,将来定会冲锋陷阵,帮助将军成就功业。作者在这里暗喻自身虽头角未露,将来定能辅助君相,作出一番事业。
唐朝诗人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渔人沿着溪水前行)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绵延数百步,中间没有杂树,散发着芳香的春草色泽鲜美,粉红的花瓣在春风中飘飘下落。这几句本是描绘世外桃源的风光,虽是暮春季节,这里的景物依然十分优美:一道清澈的溪水,一片繁茂的桃林,粉红色的桃花夹岸盛开,绿茵茵的草地吐着芳香,那在春风中纷纷飘舞的落花,如降红雨,如铺花毯。如此美景,实在令人神往。描写暮春时分的郊野景色,可以化用。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桃花源记》唐·齐己《早莺》。这几句大意是:双双早莺为了躲雨避人而到稠密的红杏林中、绿杨深处去栖息,清晨,它们在树枝上千啼百啭,好似同桃花倾诉着旧时的爱心。前二句写早莺“双入”而“并栖”,已属有情;后二句又想象早莺以“千般浯”同桃花“诉旧心”,采用拟人手法,使早莺的形象更加有情。可用来描写多情的早莺。
唐代僧人诗人 齐己 《早莺》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两句大意是:常常抱怨春光归去无处寻觅,不料它悄悄地转移到这高山古寺中来了。原诗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农历四月,已届夏令。山下大地,正值桃飘李飞,春意阑珊。由干山高气寒,所以古寺中的桃花此时方才盛开。那一簇簇或深红、或浅红的花朵,仿佛独占了烂漫的春光。无怪乎当诗人登上高山,猛然见到这美丽的景色时,要惊异、感叹,进而怀疑春光转到这深山古寺中来了。这首诗语言虽平易浅近,但意境深邃,颇富情趣。尤其是这两句,不仅把诗人觅到四月盛开的桃花时由惊奇、欣喜到无限感慨的情绪变化写得很有层次,而且以桃花比拟抽象的春光,使其既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又具有活泼顽皮的性格,表达了诗人对春的留恋、热爱。除可以用以表现与上述类似的情景外,还可以引用这两句赞美表现烂漫春光的绘画、摄影作品。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宋·黄庭坚《次韵梨花》。这几句大意是:桃花和人面虽然交相映红,却比不上梨花以白玉为容更天然,总是面向春日的风尘却不会被尘埃污染,一树梨花轻笼月色,紧紧挨着院墙东侧开放着。唐代崔护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是以桃花衬“人面”之美;这里化用崔诗说桃花虽与人面交相映红,各自都很美丽,但却比不上梨花的天然玉色。这里是以桃花与梨花作对比映衬,用桃花衬梨花之美。黄庭坚作诗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此处可见一斑。~可用来咏梨花;黄庭坚善于化用前人诗文的写作方法也可有批判地借鉴。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次韵梨花》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171611118.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桃花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