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名人名言

诗文名言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诗文的名言

诗文名言 诗文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诗文的名言21条

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

元·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天马:神马,喻杰出人才。本句大意是:(萨天锡的诗)气魄恢弘,好像天马行空,风驰电掣,不同凡俗。这是一个可用来比喻诗文风格,也可用来褒扬人物的名句。“天马行空”形象鲜明,意境空灵,颇有神韵,喻人喻物,皆能给人以美的联想。

元代文人 刘廷振 《萨天锡诗集序》
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诗文名言

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灵丹:神奇的丹药。点铁成金:比喻运用古人诗句,稍加变化,翻成新意。这两句大意是:好像一粒灵丹妙药,能把凡铁点化成真金.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最讲究化用前人诗句,即把古人诗词中那些已经用过的句子,稍加变化,改头换面,翻出新意后用在自己的诗中.他们常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才学,并把这种方法标榜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可供论述在诗文创作中巧妙地化用前人的词句,意思,使本来比轻平庸的作品变得神奇;也可供赞美某些作品能巧妙地点化前人的诗句。但这种方法不宜滥用,以免剽窃之嫌.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答洪驹父书》
诗不厌改,贵乎精也。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厌:厌烦。这两句大意是:诗不厌烦修改,可贵的在于精到。诗以精为贵,而精又有赖于反复修改,力求凝炼。哪怕是几句短诗,也不能忽略修改的工夫.诗圣杜甫尚且“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般作者就更要在修改、锤炼上下工夫了。

明代布衣诗人 谢榛 《四溟诗话》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芙蓉:荷花的古称。这两句大意是:像刚刚长出清水而开放的荷花,具有无然的妩媚风韵,毫无人工雕琢妆饰的痕迹。李白以形象贴切的比喻,赞美了韦太守诗文的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同时也表达了他自己对诗歌的美学见解与追求。纵观李白的全部创作,也可以看出诗人确实身体力行,实践了自己的这一主张。可供论述诗文创作应力求语言清新自然时引用,或用于赞美某些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假雕饰。

唐代诗人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两句大意是:一下笔就能使风雨为之惊动,诗写成后能使鬼神为之哭泣。这两句是杜甫连用比喻、夸张的手法高度赞美李白才华横溢,他的诗歌精妙绝伦,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可供引用论述诗文创作应力求有分量,有力度,能打动人心,也可引用形容某些诗文作品气魄宏太,感情强烈,富有艺术感染力。

唐代诗人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 关于诗文的名言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这两句大意是:作人以正直为贵,而写诗作文以委曲青苗为贵。这两句以为人和写作相对比,说明写诗作文不宜过于直露,如果一饵无遗,就缺乏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感杂力。对作诗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清代诗人 袁枚 《随园诗话》
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奇文:新奇、精美的诗文。疑义:指诗文中的疑难之处或见解分歧的地方。相与:互相。这两句大意是:得到新奇、精美的诗文,便与朋友、邻居们共同欣赏,遇有疑难问题或意见分岐,就互相分析、讨论。原诗是表现作者归隐田园后的闲适自得生活的,这两句写自已日常与朋友谈诗论文的欢乐。可供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经常与别人交流看法,以加深理解,提高鉴赏能力。也可只引前一句反用其义,以“奇文”指代那些奇谈怪论,讽刺某些人经常散布一些破格之谈;以“共欣赏”指让大家共同见识,分析批判。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移居二首》
所有俚语都是比喻都是诗文。英国作家 切斯特顿
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清代诗人 袁枚
情在词外日隐,状溢目前日秀。 诗文名言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之佚文。状:人物的情态或事物的形状。溢:充满,此处是充分展现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所抒发的感情见于语言之外叫作“隐”,所描写的情状能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叫作“秀”。作家们创作诗文,历来讲究所渭“言外之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也就是说,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既寄托在诗文之中,又不在字面上表现出来,而是让读者在阅读时通过自已的思索、揣测、想象、联想去领会或休味。文学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篇章,便往往具有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特点。同时,作家们在描写人物情态和事物的形状时,还要尽可能地细致准确、真实生动,力求能使读者觉得那些人和事物仿佛就在目前,具体可感。因此,“情在词外”、“状溢目前”或寄托遥深,或描写传神,是历代作家共同的追求。本名句可供引用论述作家进行创作时,应力求描写生动传神并尽量使作品具有更深隐的含意,也可仅引用“情在词外”、“状溢目前”来评价、赞美某些作品。

南宋学者 张戒 《岁寒堂诗话》
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流出。南宋学者 张戒
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

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其一。听天:听任天然。这两句大意是,(张文潜笔下的)春天红花、秋日朗月和严冬冰雪,都一如自然天成,他不用前人、古书上的陈词滥调来雕琢描绘,而依仗着现实生活触发的创作激情,自然地予以展现。张文潜即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崇尚自然,反对雕琢,主张为情造文,不能为文造情,他的艺术追求是一个“真”字。杨万里的诗歌主张和张耒现实,所以他对张来的诗十分喜爱。这两句可用于说明要从生活出发,以真实的感情从事创作,不可因袭别人的陈词滥调编织自己的作品.

南宋诗人 杨万里 《读张文潜诗》
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引汤惠休语。谢:指谢灵运。芙蓉:荷花。颜:指颜延之。错:涂饰。镂:刻镂。错采镂金,原指绘面和雕刻色彩绚丽,雕琢精美,后用以形容诗文辞采华美。这两句大意是:谢灵运的诗如同刚刚出水的芙蓉,清新自然;颜延之的诗如同精心雕绘的工艺品,秾艳绚丽。谢灵运与颜延之都是南朝刘宋时代的著名诗人,虽当时齐名,世称“颜谢”,但他们诗歌的风格则大不相同。谢诗语言自然,风格清淡;颜诗则词藻华美,风格艳丽。因而《南史·颜延之传》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这段话与~虽指出了颜,谢诗歌的不同特点,但并没有褒此贬彼的意昧,所以可供引用论述诗文作品虽风格各异,但都能成为佳作,或用以说明在诗文创作中,应努力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南朝文学批评家 钟嵘 《诗品》
爱君难得似当时,曲尽人情莫若诗。 关于诗文的名言北宋哲学家,易学家 邵雍 《观诗吟》
诗文不外情、事、景,而三者情为本。清初学者 魏际瑞
作诗切忌议论,此最易近腐,近絮,近学究。

清·方末树《昭味詹占》卷一腐:陈腐。絮:絮叨,罗嗦。学究:迂腐浅陋的读书人。这几句大意是:作诗最忌讳直接议论。这样僦最容易流于迂腐,流于絮叨,流于浅陋的书呆子气.诗贵含蓄曲折,在诗中直接议论,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是作诗的大忌。

清代诗人 方末树 《昭味詹占》
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
诗文之词采责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 诗文名言

清·李渔《闲情偶记·词采》。词采:指辞藻。典雅:优美雅致。蕴藉:含蓄。分明:明显,浅露。这两句大意是:诗文的辞藻以典雅含蓄为贵,忌讳粗俗浅露。文学语言须要凝练优美,须要宥丰富的内涵,我们应该在炼词炼句上狠下工夫。如果以粗俗径露的语言写入诗文,作品就失去了文采,也失去了艺术生命力。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李渔 《闲情偶记·词采》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春秋·孔子《论语》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质,朴,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这为后人普遍接受,文采和质朴恰当配合是后来文论家们对诗文写作的要求。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上》《诗经》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这个意思。说的是【(作者抱怨)为‘王事’而不能奉养自己的父母】。是说【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所以,解说《诗经》的人,不能因为文字(对文字望文生义)影响了对诗的辞句的理解;不能因为辞句而影响了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要通过自己对诗的领会,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才能懂得诗的真正含义。如仅仅停留在辞句的表面意义,那么,《云汉》诗中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没有再活下来的了】——如果这是真的,那‘周’就没有后代了。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万章上》

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157810633.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诗文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