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名言 离别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离别的名言60条
宋·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方寸:指心。“方寸乱”即心绪乱。本句大意是:离别的伤感,使我的心乱极了。公元一一二一年,李清照由青州赴莱州丈夫任所,途经昌乐县时,在旅舍中写了这首词,寄给青州的姊妹们。作者回忆临行前姊妹们给她设宴饯行的情景。当时由于伤离惜别,心乱如麻,思绪茫然,筵席上酒盏的深浅,现在已经记不得了。在李清照之前,李煜《相见欢》词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之说;柳永《雨霖铃》词有“都门帐饮无绪”之句。李清照在这里化用了前人词句的意境,用更通俗、更形象的语言抒写离别时的紊乱心绪,表现力很强。写离愁时可以引用。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蝶恋花》宋·黄大临《青玉案》[千峰百嶂]。本句大意是:分别时候的话语缠绵悱恻,说不成句。黄大临是北宋著名作家黄庭坚之兄,这首词是黄庭坚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县)时的送别之作。所谓“编管”,是指削去官职,贬逐到边远地区,类似于当今的流放、管制。这是一次特殊的送别,所以弟兄两人情绪特别消沉,离肠寸断,心烦意乱,以至~。状写离别情景时可以化用。
宋代词人 黄大临 《青玉案》唐·王维《齐州送祖三》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现在又悲伤了起来。这两句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相逢”、“相送”“方”、“还”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挚、深厚;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
唐代诗人 王维 《齐州送祖三》唐·陆龟蒙《别离》。这两句大意是:男子汉并非没有眼泪,但眼泪决不轻易在离别的时候洒落。此名句可用以激励别者慷慨地击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成就。
唐代农学家,文学家 陆龟蒙 《别离》宋·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著:同“着”,教,使。这两句大意是:离别的滋味比酒还浓,使人消瘦。这两句将离别滋味与酒作比,认为这种滋味比酒还要浓烈,这种对比很新颖,含义也深。一是说:酒味醇厚,能使人迷醉,而离别滋味比酒味更浓,更能使人如醉如痴;二是说:如果借酒消愁,因离愁比酒更浓,饮酒也难以清除。这种长期的、折磨人的愁苦,自然令人消瘦。一个“著”字,写出了致瘦的的原因,那个憔悴、消瘦的抒情主人公也呼之欲出。恰当的比喻,能大大增加表情达意的功能。
北宋文学家 张耒 《秋蕊香》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共:指共赏。婵娟: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美好的月色。这两句大意是:但愿离人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还能共赏美好的月色。这是苏轼这首流传千古的中秋词的结尾两句。苏轼秉性旷达,在明月朗照的中秋之夜,他因思念胞弟子由,一度情绪低沉,甚至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很快他就恢复了对人事的旷达态度,从离愁中解脱出来,写出了充满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这里,作者认为不必为“古难全”的离别悲伤,只要远隔两地的人心心相印,长久平安,也就满足了心愿。古人评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这种豪放的词风,由此可见。今天我们仍常引用这些句子来宽慰离人的愁肠。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水调歌头》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比:近,挨着。这两句大意是:大丈夫有四方之志,即使相隔万里,也感到就像近邻一样。黄初四年,曹植与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到京师洛阳朝会。进京后,曹彰暴薨。后曹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而行,以叙契阔之思,但监国使者不许二人同行,曹植愤激之下写下了这首赠别的名作。此条直抒胸臆,于豪放之中蕴含无限离别之痛,旷达之外凝聚自慰之心,表情达意,不落俗套,为后人称道。“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即从此化出。
三国文学家 曹植 《赠白马王彪》清·陆苍培《咏怀》。过两句大意是:与亲友分别之后,万里云山相隔,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就只有孤身一人了。前句写与亲友的万里之别,后句写别离之后的孤独。“云山万里”写与亲友相距之远,“天地一身”写孑然独处之孤,两句写尽别离滋味。
清代诗人 陆苍培 《咏怀》见唐·杜甫《赠卫八处士》。动:动辄,往往。参(shēn申)、商:参星与商星东西相对、此出彼没,两不相见。这两句大意是:人生的互不见面,往往就像那东西相对,此出彼没的参星和商星一样。人生一世,忙忙碌碌,又加人海茫茫,天阔地远,往往一经分离,就很难再相见了。运用参、商的两不相见,来比喻人生的久别、永别,十分恰当。这种以物性喻人情的写作手法可以借鉴。
唐代诗人 杜甫 《赠卫八处士》唐·郑谷《柳》。会得:领会,理会。惹:挑逗。这两句大意是:垂柳仿佛也领会了离人无限凄切的心情,所以才摇曳着枝条,吐着白絮,似乎在惹逗着春风。《柳》原诗为:“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春风吹得柳枝摇摆,吹得柳絮飘舞,在诗人看来,这是柳树理会离人的情意,为了表示对离人的同情,才故意去招惹春风,引人注目的。一个“惹”字,化被动为主动,充满了感情色彩。
唐代诗人 郑谷 《柳》唐·赵嘏《江上与兄别》。这两句大意是:人间离别的痛苦尽可使人痛哭,何况别后不知归日,痛苦就更不堪言。中唐诗人司空曙说:“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赵嘏的诗则更进了一层,离别之后,后会无期,因而痛苦更甚。两人从不同角度着笔,都是写惜别伤痛的名句。
唐代文学家 赵嘏 《江上与兄别》唐·张谓《送卢举使河源》。这两句大意是:前路漫长,关山重重,何日才能走到尽头,别宴上所有的管弦都为你吹奏愁苦的离声。不说自己伤别,却说丝竹为愁,这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唐代诗人 张谓 《送卢举使河源》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这两句大意是:一曲离歌唱罢,两行热泪滚滚而下,不知在哪儿再能见到你啊!离别是痛苦的,后会无期的离别尤其痛苦。所以诗人边歌边哭,声泪俱下,让歌声与泪水帮助抒发感情。“一曲”“两行”,把难以割舍的惜别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代词人 韦庄 《江上别李秀才》唐·王勃《秋江送别二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谁说隔开两岸的仅仅是一条江水,江南江北的山川风物已使人觉得完全是两个地方。友人所要去的地方只隔一条江,一衣带水,但已觉得山川迥异,好像远去异域他乡似的,惜别之情含在字里行间。这和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截然相反。由于送别时人的感情不一样,因情视物,物因情变,既可化“近”为“远”,表现惜别的深情,也可化“远”为“近”,抒发离别的厚意。
唐代诗人 王勃 《秋江送别二首》唐·戎昱《移家别湖上亭》。这两句大意是:我在这里住了这么久,跟湖上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已经结成老相识了,如今移家别去,黄莺频频啼叫,声声都含着惜别的情思。黄莺尚如此有情,更衬出人之多情。作者视黄莺为挚友,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故发之为诗,才语出天真,诗趣盎然。可引用表现离情。
唐代诗人 戎昱 《移家别湖上亭》唐·李冶《明月夜留别》。这两句大意是:离人脉脉无语,月亮也无声无息地陪伴着他们依依惜别;明月有皎洁的光芒普照大地,离人的深情也无边无际。以月的无声和离人的无语相比,又以月的有光和人的有情相比,通过一“无”一“有”的相比,把本来井不相干的两种现象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意蕴,生动别致地表达了依依离情,并且突出了“月夜留别”的特点,构思巧妙,值得学习。
唐朝女诗人、道士 李冶 《明月夜留别》唐·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争拟:这垦是“不拟”的意思。争,怎。这两句大意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离别,多情的春风为使人们从折柳赠别中得到一点慰藉,怎能爱惜那长长的柳条!这两句和李白的名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在立意上是相同的,都是用拟人手法,赋“春风”以人的感情,两篇中的春风都深知人生离别的痛苦,都知道人们有折柳送别的习惯,但在构思和写法上却有不同。李商隐设想:春风催柳,使其生出长条,任人攀折,让人们从折柳相赠中得到安慰;李白设想:柳眼抱青要靠春风,春风故意不吹拂柳条,使其永不发青,人们无条可折,就不会有离别的痛苦场面了。二者异曲同工,相映成趣,可见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法都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来,对于我们写作是很好的启示。
唐代诗人 李商隐 《离亭赋得折杨柳》唐·高适《别韦参军》。歧:岔路。这两句大意是:大丈夫不应像凡俗儿女那样在岔路口分别时哭哭啼啼,使眼泪打湿衣巾。这是诗人离梁宋就试于京师,与友人分别时写的诗。一般离别诗,多抒悲愁之情,作儿女之态,此诗乃发豪放之语,写离别可为借镜。
唐代边塞诗人 高适 《别韦参军》唐·白居易《琵琶行》。过两句大意是:别宴无乐,醉不成欢,而离别在即,惨然伤情,茫茫的江水浸着一轮冷月,迷蒙的夜景更给离别涂上一层愁色。诗句从环境气氛上烘托伤别之情,更增添了感染力。
唐代诗人 白居易 《琵琶行》宋·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这两句大意是:三更天里,梧桐叶上漓落着秋雨,一叶叶,一声声,都在诉说着别离。这首词写秋夜怀人之苦。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秋凉满室,秋声盈耳。主人公离愁萦怀,辗转难眠。此时已是三更时分,烛已残,夜已深,滴滴嗒嗒的秋雨落在梧桐叶上,传入离人耳中,听来特别凄凉,叶叶声声,似乎都在倾诉离情。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梧桐夜雨常常是触发离愁的媒介,而这里的“梧桐叶上三更雨”是作者耳中之景,并未目见;“叶叶声声是别离”是作者心中之情,借梧桐夜雨披露。人与物、情与景水乳交融,意境含蓄蕴藉。后人评周紫芝的词“清丽婉曲”,颇为中肯。可化用以抒写雨夜离情。
南宋文学家 周紫芝 《鹧鸪天》宋·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垂杨:即垂柳。这两句大意是:低垂的柳丝只知道牵惹春风,何曾系住过行人的脚步!这是一首怀人之词。主人公凭栏遥望,面对双飞的海燕,面对依依的垂柳,更增添了心中的离愁。尽管“柳”、“留”同音,古往今来无数离人希望它能把行人留住,可是它只会以婀娜的身姿招惹春风,何能留住行人的脚步!作者在这里写的是物性,寄托的是人情;埋怨的是垂杨,表达的是离恨。这种托物寄意的写法深婉细腻,可作借鉴。
北宋词人 晏殊 《踏莎行》宋·辛弃疾《定风波》[少日犹堪]。少日:年轻时。这两句大意是:年轻时还能经受话别的忧伤,年老后却怕写送行的诗行。“多情自古伤离别”(见柳永《雨霖铃》),无论对青年或老人,离别都是忧伤的。但是对年轻人来说,来日方长,后会有期,因此离愁是有限的,其承受能力也强;而老人年事已高,精力衰退,在心理上已承受不了重大的忧伤,何况在风烛残年之际离别,重逢的机会越来越少,说不定就成永诀,因此一说送行,倍觉神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老年人不忍离别、害怕离别的特殊心情,上了年纪的离人可以化用。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定风波》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生怕:深怕。这几句大意是:深怕离别的愁苦影响了你,多少事,想说又罢休。一般抒写离愁的作品,多写临别之难舍及别后之思念,这首词写的却是别前的情思。李清照听说丈夫要远行,人还未走,就愁绪满怀,日见消瘦。想向丈夫诉说一下“离怀别苦”,却又怕增添丈夫的烦恼,因此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宁愿默默地独自承担痛苦的折磨,心情自然也就更加悲苦。两句词把对丈夫的一片挚爱、无限深情展露无遗,抒情真切而细腻,颇具柔肠百转的女儿特色,比男子所作的女儿诗更显深挚,文字也接近现代口语,可以活用。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宋·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这两句大意是:我自己只是和往日一样痛饮至醉,不觉有离别之苦,可是满川风月却替离人蒙上了凄苦的愁色。这两句是从欧阳修《别滁》名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脱出,都是故作旷达姿态,但表现的情绪却不甚相同。这里作者本有离愁,却硬说自己无愁,和平常一样,只是风月爱管闲事,替人发愁。这样表情,曲折含蓄,增加了诗味。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宋·范成大《鹧鸪天》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们而得不到你们的书信时,大概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了。
南宋诗人 范成大 《鹧鸪天》见宋·苏轼《赠王寂》。王寂:大约是作者在扬州的朋友。俯仰:指俯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这两句大意是:和你暂时分别,不必为此叹息;很快我就回来,见面时鬓发还不会斑白。苏轼要远行了,友人王寂依依难舍。诗人为了缓解朋友的惜别之情,就安慰对方“~。”接着又写“记取江南烟雨里,青山断处是君家。”意思是到外地后我也会时时想起你,归来时还要到这风光优美的地方来相访。从苏轼对友人的细心开解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笃于友情和他的乐观旷达胸怀。此名句可用来在离别时劝慰亲朋好友。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赠王寂》见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那堪:这里是兼之、加上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自古以来多情人都为离别而悲伤,又加上这冷落凄清的寒秋时光!在这首词的上阕中,作者描写自己与恋人临别时的留恋和忧伤,到这里则先宕开一笔,从个别说到一般,写出了伤离惜别之情人人如此,自古皆然的人生哲理,这就把离愁扩展到极长的时间,极广的空间。紧接着又一笔收回,仍回到此时此地:我们两人在这“冷落清秋节”离别,其伤怀比常人更甚,比平时更深。在这一放一收之间,就把此时此人的离愁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层层推进、反复泼墨的写法,古人称为“点染”。这两句的意境写离愁时可作参考;点染手法可资借鉴。
北宋词人 柳永 《雨霖铃》明·郑之升《留别》。《阳关》曲:古人送别时所唱之曲。这两句大意是:我要远行了,没有人唱着《阳关》曲为我送行,只有路旁的青山与我依依惜别。离别是令人难堪的,无人送行更令人感到孤寂和萧索;从低沉情绪中看到连绵不断的青山,好像脉脉含情,送了一程又一程,则又转过一阵心灵的慰藉。以无情送有情。这感情的情结当然是含蕴在远行者的意识中,这一方面是于离别的冷落中更觉冷落,一方面则是对离别之地的恋恋不舍。诗句从无人送别写到惟有青山送行,反面正面皆写独自离去,于萧然中见慰藉,两句之中情绪一伏一起,甚有情致。可用来写萧索的离别之情。
明代诗人 郑之升 《留别》宋·张先《虞美人》已是去远,望不见,还要上桥遥望,离情可见。
北宋词人 张先 《虞美人》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这几句大意是:不要独自去凭栏远望,故国的无限江山令人心伤。离别的时候那样容易,想再见却是如此困难!李煜本为南唐国主,过着豪奢的帝王生活。开宝七年,宋破金陵,他仓皇辞庙,被押北上,成为亡国之君,想再回到金陵已是不可能的事了,故吐出这无可奈何的苦语,抒发了无限的辛酸和悔恨。此句虽为李煜怀念故国之作,但它以精辟的语言道出人类共有的对离别的惆怅,因而能引起读者对离愁别恨的共鸣,收到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可用以抒发离别的痛苦。
南唐第三任国君,后亡国被俘,被宋太宗毒杀 李煜 《浪淘沙令》晋·傅玄《云歌》。这几句大意是:天空飘浮的几朵白云,随微风渐渐远去,似乎不愿伴我;青云徘徊身边,似乎知我愁绪,为我分担忧愁,排解郁闷。这几句写闺怨。前两句以景写情,以“白云”象征丈夫,“高翔”象征求宦,从白云高翔的自然景象联想到离别空守的孤独处境。后两句融情于景,通过移情的手法把眼前景物拟人化,赋予客观景物以主观情感。诗句在空灵的景物中表现出极度的滞重,对比手法的采用,使形象鲜明突出,别具情采。
西晋初年文学家、思想家 傅玄 《云歌》《诗经·燕燕》。之子:这个姑娘。于归:出嫁。弗及:看不见。涕:泪。这几句大意是:这个姑娘出嫁走了,我送她到遥远的郊野。眼望她渐渐远去直至看不见,禁不住泪下如雨。这几句可供引用描写女伴远嫁分手时恋恋不舍的情况。也可只引后两句,用于描写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情景。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燕燕》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金钏(chuàn串):戴在手腕上的金镯子。长亭:古代设在大道旁边为送行饯别而用的亭子。这几句大意是:(莺莺)刚听见说一声张生要走,手晚上戴的金镯子立刻就松了下来;远远看见送别的十里长亭,身材马上就瘦了下来。《西厢记》中这一折,通常称作“长亭送别”,是全戏的高潮,主要是写莺莺和张生被迫离别之情。~几句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写莺莺听到张生要走的刹那间产生的悲伤欲绝的心理感受。过于忧愁和悲伤容易憔悴消瘦,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忧愁和悲伤在刹那间使人“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却是不可能的事。由于崔、张二人相爱得探,感情笃厚,刚把婚事定下来就被强行拆开,所以~几句不仅不显得“夸张”,反而使人感到非常真切自然,情味浓郁,形神毕现,并赢得人们的深深同情。这种使用高度夸张的语言表现人物强烈感情的方法很值得借鉴,但一定要运用得当,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元代杂剧作家 王实甫 《西厢记》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经年:一年又一年。风情:风流情意。这几句大意是:这一去年复一年,良辰好景该是形同虚设;即使心中有干种柔情,又能向谁去诉说?柳永远离汴京之际,其恋人到城外十里长亭置酒相送。两人“执手相看泪眼”,依依不忍离别。这几句写柳永临别时对别后景况的设想。良辰美景,年年都有,处处皆在。以往,两人在花前月下共度良辰,同赏美景,自有无数赏心乐事;而“此去经年”,形单影只,良辰美景无心观赏,满腹心事无处诉说,凄苦之情,溢于言表。这几句铺陈离情,曲折委婉,淋漓尽致。设想、虚拟、反问的交错运用,大大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功能,将爱情的真挚、专一、久长表露无遗。写久别景况可以借鉴。
北宋词人 柳永 《雨霖铃》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不道:不理会,不管。这几句大意是:夜雨打到梧桐树的叶子上,不管离别的人情思正苦,任自嘀嘀嗒嗒,在冷落的石价上一直滴到天明。秋雨淅沥,本来就容易引起人的愁思,何况又在三更人静之时,滴在梧桐枯叶之上,又是离情正苦之际。一点一滴的秋雨,与其说滴在叶上,不如说敲打在离人的心上,牵人愁绪,促人失眠,把人弄到极为难堪的地步。人自情伤,而对雨声深致怨尤,看似无理,却写出了至情,手法十分含蓄。
唐代诗人 温庭筠 《更漏子》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09808617.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离别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