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名言 登高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登高的名言26条
唐·张九龄《登临沮楼》。危楼:高楼。飞槛:欲飞的栏杆。这两句大意是:高楼映入沮水如倒立其中,楼栏凌空欲飞像抚摩苍天。沮水在湖北省中部偏西,源出保康县西南,汇漳水南流至江陵入长江。临沮楼在沮水之滨。这首诗是张九龄受李林甫谗害而罢相贬任荆州长史时登临沮楼所作。~两句一写俯瞰,临沮楼如倒立在水中;一写仰望,楼栏杆欲腾飞摩天。作者通过登临时的感受,写出临沮楼巍峨崇峻之势,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也产生了和作者一样的感觉。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 《登临沮楼》唐·王维《汉江临眺》。这两句大意是:极目望去,江水流至天地尽头,还在继续奔腾,像要流出天地之外。远山苍翠,云蒸霞蔚,依稀可见,给人以隐约迷离,似有似无的朦胧美感。此条上句言地阔江远,下句写山高云蔚,一显一隐,相映成趣。诗句视野开阔,气象雄浑,适用于表现青山高远,江水浩瀚的景象。此名句常为后人袭用。如宋人欧阳修有。“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的名句。苏轼也曾咏道:“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水调歌头》)。
唐代诗人 王维 《汉江临眺》唐·杜甫《望岳》。会当: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凌:登上。这两句大义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纵目四望,周围的群山便都拜倒在脚下,显得那样地矮小。~是杜甫名作《望岳》的末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作者从孟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立意,想象登上泰山极顶后所见到的景象。这两句诗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从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这就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于泰山绝顶。
唐代诗人 杜甫 《望岳》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京邑:京城。丽:作动词用,指日光照耀京都建筑,使之色彩绚烂。飞甍(méng萌):形容屋脊两檐如飞翼。甍,屋脊。参差(cēncī):上下不齐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日光照耀着京城的建筑,光彩夺目,屋脊两檐如飞鸟一样,参差错落。本诗写作者离开京城后,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时所见到的景象。在诗人的眼中,南京城披上了晚霞,大大小小的楼台宫殿栉比鳞次,参差不齐,色彩绚丽,耀眼夺目。那一个个飞檐挑角,犹如巨鸟张开双翼,展翅欲飞,使人眼花缭乱,浮想联翩。在描写登高远望,俯览城市或宫殿建筑时,均可化用此条。
南朝齐诗人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明·顾璘《度枫木岭》。崚嶒(língcéng灵层):山势高峻。这两句大意是:登上枫木岭,忽然发现高峻的山峰都落在自己的脚下,再看自己的衣襟上,竟挟带飘绕的云雾。不言自己登山,却说高峻的山峰“忽在下”;不说自己置身于高山云雾之中,却言衣襟上“带云雾”,则登上极高的山岭已在不言之中了。这样写有意趣,诗味浓,避免了一般的平铺直叙。此诗的意境,写登高山时可作借鉴。
明代官员、文学家 顾璘 《度枫木岭》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这两向大意是:春秋之季,丽日和风,明媚澄碧,佳日自多,登临高山之巅,吟诗浩歌,使人适意畅怀,乐而忘返。此条“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蒋薰评《陶渊明诗集》)。“登高”、“赋诗”,虽不正写诗人肖像,但一个迎风长啸、引吭高歌、欢乐自若的诗人形象惟妙惟肖,如站目前。这种善于捕捉人物神态的写法今天仍可借鉴。可引用以抒写登临时的喜悦之情。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移居二首》宋·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辛丑:指公元一零六一年,当时作者初任凤翔签判,临行时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从开封送他到郑州西门之外。坡垅:山坡田垄。乌帽:指苏辙戴的帽子。没(mò漠):隐没。这两句大意是:登高回首看望归去的弟弟,视线却被坡垅遮断,只看见弟弟头上的乌帽在远处时隐时现。苏轼弟兄感情特别深厚,从小在一起读书,没有分离过。这次苏轼赴任凤翔(在陕西)是第一次远别,困此特别难舍。苏辙送了一程又一程,从京城开封直送到百余里外的郑州西门,又独自骑着瘦马、踏着残月返回。苏轼的心只想随着弟弟的“归鞍”一同回去。他登高回首,恋恋不舍地目送弟弟远去的背影,尽管“惟见乌帽出复没”,仍然久久不忍离去。诗句感情真挚,摹写入微,抒情色彩很浓。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唐·薛涛《筹边楼》。西川:唐方镇剑南西川的简称,治所在成都,辖境相当于今成都平原及以西以北和雅砻江以东地区。四十州:据《新唐书·地理志》,剑南道,州三十八,“四十”是举其成数而言。这两句大意是:(登上筹边楼)可以平视白云和飞鸟,推开窗户四望无际,八方秋色;筹边楼雄居西川首府形胜之地,气势之壮威镇远近四十州。筹边楼在成都西郊,是李德裕于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所建,目的不单是为了登临,而且与御敌守边的军事有关。薛涛这两句诗直接写筹边楼:先以登楼所见实写楼之崇高巍峨;次以楼建在西川首府,威镇四方,虚写楼之气势雄壮。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把写景与抒怀结合起来,通过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的今昔变化,表达了诗人抚时感事,忧深思远的心情。
唐代女诗人 薛涛 《筹边楼》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两句大意是:登上庐山以壮怀瞻望天地,只见长江茫茫东流,一去不复返回。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遇赦后由江夏来庐山时所作。诗人站在庐山顶峰俯视下界,大江茫茫尽收眼底。这两句实写远眺之景,画面壮阔,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江山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诗语雄浑,气度恢宏。可用于表现登高望远,展示雄阔胸襟。
唐代诗人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见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句大意是:(今日是重阳佳节)遥想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必然会到山上去登高,也必然会每人头上都插上茱萸。当他们遍插茱萸之时,一定会感到少了一个人---远在异乡作客的我。这是诗人少年时代客游他乡,又逢重阳佳节,为怀念乡兄弟而写的一首诗。全诗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最妙的是,本是自己佳节思亲,却说家乡的兄弟思念自己;说家乡兄弟思念自己,却又不直说,而设想一个个兄弟们登高遍插茱萸时想到少了一人的场面,把自己思念兄弟之情鲜明地突出出来。
唐代诗人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见唐·李白《粱园吟》。达命:通晓命运,不为世务所累。岂暇愁:哪有空来发愁?这两句大意是:我对自己的仕途命运已有充分的认识.哪有时间去发愁烦恼呢?还是登高楼,饮美酒,去寻找自己的欢乐吧!诗人以“达命”者自居,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采取蔑视的态度.甚至不屑一顾。但在旷达的字句下,却隐藏着诗人无法排遣的苦闷,因而只能借酒浇愁.登高抒怀了。可以此二句抒发得过且过、得乐且乐的思想,反映对现实的不满。
唐代诗人 李白 《粱园吟》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渺邈(miǎo秒)遥远渺茫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我真不忍心登高远望,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么渺茫;渴望回家的思绪,一发而不可收藏。这是柳永在“登高临远”时抒发的思乡之情。此时,他目断天涯,望乡而不得,思归而不能,愁思郁结,发出了“不忍登高临远”的深沉感慨。词末的“怎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可以作为这三句的注脚。
北宋词人 柳永 《八声甘州》战国·荀况《荀子·劝学》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劝学》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箕踞:随意伸腿而坐,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邀:游玩,这里是尽情赏玩的意思。土壤:土地。衽(rèn刃)席:古代寝卧用的席子。这几句大意是:攀援登上西山,伸开双腿坐在山顶尽情赏玩,所有附近数州的土地,都在我的坐席下面。本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几句写他登上西山四下眺望的感觉。作者不直言西山之高,而说“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则西山之高就自然被衬托了出来。写登高望远,眼前景物一览无余时,可参考这几句的意境。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02946325.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登高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