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名言 不耻下问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不耻下问的名言8条
春秋·孔子《论语·几佾(yì议)》。本句大意是:每件事情都要请教。《论语·八佾》载:“子入太庙,~”。孔于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人,有弟子三千,日日向他求教。可他并不自满自足,遇见不懂的事情,还是一一向别人请教。这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千秋以下,仍可作为楷模。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几佾》唐·杨炯《公狱辩》。知:智者。询:求问。有得:有所得。这两句大意是:聪明的人求问于愚昧的人,有时也会有所收获。常言说“聪明一世,胡涂一时”,因而聪明人也应向人请教,不耻下问。即使是求教于愚昧蠢笨之人,也会有所收获,正如司马迁所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只有多向人们请教,才能增长学问,少犯错误。可以此表现古人谦逊好学的风尚,说明凡事应多请教于人,不可刚愎自用。
唐代诗人 杨炯 《公狱辩》汉·王充《论衡·实知篇》。这两句大意是:只有学习才能懂得世间的道理;如果耻于向人求教,许多东西就会永不知晓。学习始终应是开放的过程。而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出于自尊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羞于启齿向他人求教,这样就使他的学习成为一个封闭式的过程。这句格言以其精粹的句式,质朴的语言,告诫人们要遵循学习的规律,虚心就学,不耻下问,养成良好的学风和谨严的治学态度。它是一句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箴言,应该书之座右,铭记于心,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实知篇》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六。这两句大意是:不会就要虚心学习,不懂就要不耻下问。此条以极为质朴的语言阐述治学的道理,通俗易懂,十分上口。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就向书本学习,向别人请教,这不仅不是丢人,而且恰恰说明你真正掌握了求知之道。正因为~近于口语,说理明白,特别易于接受,因而流传既久且广,有很强的生命力。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下问: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这两句大意是:学知识不仅须要敏捷,还要好学不倦,牢固掌握,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人虚心求教,不要以为求教于不如自己的人是耻辱。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卫国大夫孔文子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回答说:“~,是以谓之文也。”可见孔子所谓“文”的标准有一个治学与学问的基点。离开了“好学”与“下问”,就偏离了“文”的基点。孔子的这一概括是精辟的。从治学角度来看,不管是敏而好学,还是不耻下问,都是治学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正因为如此,~成为后世封建文人士大夫长期遵循的准则之一。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公冶长》《尚书·仲虺之诰》。好(hào号)问:多问。裕(yù玉):足,丰富。自用:自以为是。这两句大意是:遇事多问的人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会使自己知识贫乏。商汤与夏桀战于鸣条之野,夏师败绩。汤放桀于南巢后,自夏返回大垌,对自己是否因德高而得天命这一点还不自信。于是,大臣仲虺作诗劝慰说,只要为王的能做到“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广听博问,不刚愎自用,就可以“钦崇天道,永保天命”。可见此条本义在于劝勉商汤政治上要不耻下问、兼听天下,原是政治家的格言。但它又可以引而申之,作为治学的鉴戒。全句虽仅八个字,却从一正一反两面立论,句式整齐,说理深刻,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尚书》 《尚书·仲虺之诰》清·刘开《问说》。不肖:不贤。道之所成:学行方面的成就。这几句大意是:尊贵的人可以向卑贱的人请教,贤者可以向不贤者请教,老年人也可以向年幼者请教,只看谁在学行方面有成就罢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最圣明的人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贵者、贤者、老者向某方面成就超过自己的贱者、不肖者、幼者去请教也是很自然的事。这和韩愈《师说》所论述的从师的道理一样:“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向“道之所存”者不耻下问,正是一种美德,决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清朝散文家 刘开 《问说》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00665553.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不耻下问名言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