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查阅资料,了解《西游记》有关文学常识。
2、默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复述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经过,了解神话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的特点。
3、品味语言,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神话小说的特点,把握文章情节。
2、抓住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大小圣的形象。
3、学习运用场面描写和丰富的想象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三、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学习积累
1、字音字形
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朗读2遍,并为下面加拼音的字注音:
掣(chè) 鹚(cí) 翎(líng) 嗛(xián) 淬(cuì) 青鹞(yào) 鹳(guàn)鹭鸶(lù sī)鳜鱼(guì) 鲂鱼(fáng) 撺(cuān) 花鸨(bǎo)
木木樗樗(chū)蓼汀(liǎo tīng) 躘踵(lǒngzhǒng) 窗棂(líng) 愕然(è) 擎(qíng) 哪吒(né zhā) 幌(huǎng) 提防(dī)
2、 多音字
斗
(dǒu)斗胆
(dòu)斗牛
钻
(zuān)钻研
(zuàn)钻石
哄
(hǒng) 哄骗
(hōng)哄堂大笑斗
(hòng)一哄而散
钉
(dīng)钉子
(dìng)钉住
3、通假字
(1)那里走(“那”通“哪”,疑问代词。)
(2)搜的一翅飞起去(“搜”通“嗖”,拟声词,形容很快通过的声音。)
(3)见一条蛇撺出去(“撺”通“蹿”,逃窜。)
4、作品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相传是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
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4、了解小说: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分类: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神话小说、童话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
(3)按文字语言分类 古白话小说 当代古白话小说 文言小说 白话小说 地方语言小说
5、我国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二)整体感知
1、你从本文的标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课文标题点明了人物、事件及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课文标题中的“小圣”和“大圣”各指的是谁?关于“小圣”,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
“小圣”即二郎神杨戬;“大圣”即孙悟空。二郞神,天庭大将,玉帝外甥,玉鼎真人的大弟子,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肉身成圣;早年劈桃山救母,视天界兵将如无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
3、在本文中孙悟空分别变做了什么?二郎神相应的变做什么?
大圣:法天象地→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二郎神
小圣:法天象地→饿鹰→大海鹤→鱼鹰→灰鹤→弹弓打→捣、踢→砍、打
第二课时
一、课文精读,品位重难点
1、情节回顾,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课文所叙述的孙悟空和二郎神两人的打斗,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孙悟空变禽鸟、游鱼、蛇等,二郎神相应地变作其克星来对付;第二阶段,孙悟空变做土地庙,被二郎神识破,悟空使了个隐身法,逃跑了;第三阶段,孙悟空去了灌江口,变做二郎神,二郎神赶回来,二人又缠斗起来。
2、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马上找到制伏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在别的作品中,你有没有看过类似的写法?
①在两人最初赌变化时,孙悟空变做了一只麻雀,麻雀极为常见,说不定打斗时旁边就有麻雀,所以悟空便做麻雀算是聪明之举,可以让对手真假莫辨;可是这次他遇到了也通晓七十二般变化的势均力敌的二郎神,马上就被识破了。至于说孙悟空为什么不变做一个最厉害的,其实万物相生相克,什么是最厉害的呢?恐怕孙悟空再怎么变,二郎神也能马上变做一个能对付他的克星。②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就会使得文章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且文章的曲折性就没有了。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写从悬崖脱险的过程的写法与本文相似。作者没有写一步就走下悬崖,而是详细描写在父亲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的过程。
3、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示例1:大圣被追得一天无路,入地无门,变了个土地庙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圣的尾巴变作一根旗杆,让人忍俊不禁,我觉得这是文章中最精彩的情节。
示例2:大圣变作二郞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在紧张的斗法过程中使故事情节得以舒缓,让人记忆深刻。
示例3:大圣变作鹚老的情节最吸引人,它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本文主要刻画了“大圣”和“真君”两个人物形象,你喜欢稳重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示例1:喜欢大圣,因为他神通广大,敢于反抗,机敏、坚毅、勇敢、无畏。
示例2:喜欢真君,因为他本领高强,总能识破大圣的各种变化,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5、课文中描述的打斗经过,紧张中透着诙谐,使用的语言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细心品味并加以评析。
①“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捏”、“藏”、“变”、“飞”、“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
②“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这句话写“六兄弟”的“慌慌张张”对刻画孙大圣有什么作用?
用六兄弟的慌慌张张来反衬孙大圣的沉着、镇定。
③“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这几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大圣形象?
这几句话语言幽默诙谐,既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又刻画出了一个机敏可爱的大圣形象。
6、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示例1:遇到困难时,要有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精神。只要坚持过,奋斗过,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无怨无悔。
示例2: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变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示例3: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插上神奇的翅膀。我们要学习作者奇妙大胆的想象。
二、质疑问难,找出疑惑
1、自主探索,梳理疑难(个人困惑):
2、互助合作,交流疑难(小组困惑):
三、课时反馈 分享成功
1、本文作者是 ( ),字汝忠,号( )。汉族,山阳人。( )代杰出的小说家 ,代表作《 》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B )
A、掣棒( zhì)吆喝(yāo) 金箍棒 (gū)
B、钉住(dìng) 寻觅(mì)淬入水内 (cuì)
C、鲂鱼 (fáng) 花鸨(bǎo)幌一幌 (huàng)
D、高擎(qíng) 青鹞(yào) 大鹚老 (zī)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C )
A、树梢 铁钳 窗棂 园睁凤目
B、磕头 云宵 饿鹰 趁着机会
C、踪迹 猢狲 低贱 众皆愕然
D、翎毛 鳜鱼 拽满 安下云头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神话小说是以虚象幻境作为表现形式的,是社会生活的曲折的反应,也是人们精神的悠远的寄托。
B、《西游记》运用的语言是古代白话,其中杂用了不少方言、俗语,所使用的语言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
C、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
D、文中的大圣指二郎神,小圣指孙悟空。
四、拓展延伸 展现能力
1、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节课后,班内决定举行一次“走进西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西游故事】《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肯定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说出两个。
(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
(2)【西游人物】西游人物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我最喜欢沙和尚。因为他为人忠厚老实,忠于职守,也很机警,不占小便宜、不好色、不好吃懒做。
(3)【西游歇后语】写出两条你积累的西游歇后语。
(二郎神斗孙悟空——你变我也变 )(猪八戒看唱本---冒充识字人)
(孙悟空变土地庙——露了尾巴 ) (猪八戒看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4)向你的同学推荐这部小说,并写出推荐理由。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故事曲折有趣,人物各有特点。
五、板书
大圣:法天象地→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二郎神
小圣:法天象地→饿鹰→大海鹤→鱼鹰→灰鹤→弹弓打→捣、踢→砍、打
孙悟空变化无穷
二郎神寻机制服
六、课后反思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