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河干:河指运河。干,水边。
募mù:广泛征求。
竟:居然,竟然出乎意外。
物理:事物的道理。
确论:确实的言论。
曳yè:拖着。
尔辈:你们。
凡:文中义是凡是,所有的。
啮niè:本义是“咬”,文中义是“冲击”。
臆yì断:凭主观的推测来断定。
如是:像这样。
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中一点,不知其他方面。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
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纪昀的诗文中,多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作,属于典型的“廊庙文学”。少数述怀、纪行诗歌尚清新可诵。《乌鲁木齐杂诗》160首,是纪昀谪戍乌鲁木齐两年后被召还时于归途所作,记述当地风土人物,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新疆的社会情况,声调流美,富歌谣风味,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一些特色。
纪昀对于文学的批评,主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与若干书序(如《爱鼎堂遗集序》、《香亭文稿序》、《云林诗钞序》、《田侯松岩诗序》、《挹绿轩诗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诗钞序》等),另有《《文心雕龙》》评和《李义山诗集》评。他的文艺批评标准,虽仍不脱“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见解,但不甚拘泥,较为通达。承认“文章格律与世俱变”,“诗日变而日新”,认为文学的演变取决于“气运”和“风尚”,强调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既应有“拟议”又要有“变化”。在艺术风格上,肯定“流派”,而反对“门户”,反对“舍是非而争胜负”的朋党之习。纪昀晚年主持科举会试时,曾以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内容出题策士,实为创格。
纪昀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表现于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4卷,《滦阳续录》6卷,共24卷(笔记1000余则),是他晚年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他的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总名《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后通称《阅微草堂笔记》。
2、相关知识:
关于《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有所发展变化:内容杂博,较多涉及世态,而不局限于志怪,叙述故事简明质朴而又富于理趣。就思想内容看,虽从“有益于劝惩”出发,盛谈因果报应,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有大量糟粕,但也不乏可取之处。作者反对宋儒空谈性理、苛察不情,对道学家的泥古不化、伪言卑行,多所讽刺揶揄,如卷二记游僧戏塾师,卷三记老儒贿盗闹宅和刘羽冲事,卷四记武邑某公事,卷二十一记两曾伯祖事。对世态人情的浇薄诈伪也时有揭露。写鬼狐情事多具寓言意味,几则不怕鬼的故事,如卷一“曹司农竹虚言”,卷六记许南金事,卷二十三“戴东原言”,颇堪称道。作者反对为富不仁,反对凌虐奴仆,对下层人民的反抗、复仇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和同情,如卷十六记童养媳逃亡、卷十七“周景垣前辈言”、卷十八记妓女戏富室粜谷。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在艺术上,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有些故事称得上是意味隽永的小品;缺点是议论较多,有时也不尽恰当。此外,评诗文,谈考证,记掌故,叙风习,也有不少较为通达的见解和可供参考的材料。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失为具有特色的作品。鲁迅评论说:“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中国小说史略》)评价是切要的。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石狮掉进河里,和尚们以为水能飘物,石狮一定被冲到下游去了。道学家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狮深陷进河里,和尚们以为水能飘物,石狮一定被冲到下游去子。道学家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狮深陷进河里去了。老河兵凭着他多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石、沙、水三者的关系,得出石狮逆流而上的结论。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学家一样的笑话。
二、文章脉络
在写出对落人河中的石兽(石狮子)今天究竟在何处的三种说法之后,作者画龙点睛,以简短的议论作结。全文共4节,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交代找二石兽的事由,写出“僧”(和尚)顺流而下找石兽失败。
第二部分(第2节)写“讲学家”嘲笑和尚,不懂物理。他在分析石性与沙性之后,认为石兽沉在河底深沙之中。
第三部分(第3节)“老河兵”凭他多年的治水经验,认为是由于水冲石的反作用力,冲倒石兽;石兽在水下泥沙“坎穴”逆向转动,因而应向上游找: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第四部分(第4节)作者启示读者:对于“天下之事”,不能“只知其—。不知其二”,即不能只根据某一理由就主观判断。
三、写作方法
脉络分明,逐层深入。本文分四段,正好是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和尚根据物体被水冲向下游的规律,判断石狮已被冲走,摇船往下流寻觅,结果终无所获。紧接着展开第二个层次,设帐讲学的道学家以博学自夸,嘲笑和尚不懂事物的特性。他分析了石与泥沙的不同特性后,得出石兽深陷在原处的结论。言之凿凿,使听的人“服为确论”。这时,作者笔锋一转,从一旁杀出个“程咬金”——老河兵来,使本文深入到第三个层次。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作者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般地议论一句,立刻收尾,戛然而止,揭示了题旨。全文故事曲折但只用短短200多字,脉络分明且层层深入、结构严密,余味无穷。
四、参考译文
河北沧州以南,有一庙宇靠近运河堤岸,(一次发水),庙门被运河冲塌,门前两只石兽(如石狮之类)一起沉入水中。经过十多年,(有个)和尚募集银钱重修庙门。他到河水中找寻那两只石兽,竟然没有找到。和尚认为(石兽)被河水顺流冲下,(安排人)摇着几只小船,在水中拖着铁钯,(顺河而下)找了十多里,也没发现(石兽的)痕迹。
有个道学家在庙中办私塾教书,听说这件事,嘲笑(和尚们)说:“你们都不能推求事物的性理。这石兽并不是木片做的,而是石头做的,难道能被突然涨起的河水带走?乃是石头坚实沉重;泥沙松软,(石兽)埋没到沙土中去了,而且渐渐愈陷愈深了、(你们)顺着河找它,这不是荒唐吗?”众人听了信服(这一说),认为是正确的,
(这时),一个老河兵听到以上的事,不禁笑着说:“凡是丢失到河中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找它。这大概因为石头物性坚硬沉重,沙性松软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的反作用力,必能在石头底下冲击泥沙成为坑洞。石头被水冲(陷得)越深,等冲到石头陷进一半之时,石头必定倒陷在坑洞中。像这样第二次再冲刷,石头又再转动,转动个不停,于是逆水而上了。到下游去找(石兽),本来是荒唐的;向沉石原地去找,不更荒唐吗?”照他说的(到上游)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河中找到了。
既然如此,那么应知天下的事情,像这样只知其一方面,不知其另一方面的情况不是很多吧,(我们)能仅仅根据某一理由就凭主观猜测去判断吗?
【练习解答】
一、这则短文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不可做空头的理论家。揭示这个道理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很多啊,岂能根据某种看法就凭主观推断呢?
二、寺僧按一般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往下游;讲学家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所以认为石兽应在原地,只是“渐沉渐深”罢了。老河兵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水流冲击石兽,然后水流就会冲走石兽上游方的泥沙,使其出现空穴,石兽就会在空穴倾倒,长期这样“再转不已”,石兽就会往上移动。
三、1、为:介词,读作阳平,被。
2.为:动词,读作阳平,认为。
3.为:动词,读作阳平,成为。
四、略
五、略
【类文品读】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①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③似重有忧者。”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于曰:“何为不去⑤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于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夫子:即孔子。②式:通“轼”,车前横木。③一:或。④而:乃,即指你。⑤去:离开。⑥识:记住。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曰:“然,昔者……”(然:是这样)
B.吾舅死于虎(于:被)
C、何为不去也(去:离开)
D.小子识之(小子:小人)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妇人在墓前哭的原因是什么?
(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为什么不搬家?
(参考答案:1、D 2、⑴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而且哭得很悲伤。⑵小子们记住,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厉害啊! 3、⑴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⑵无苛政。)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