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落日的幻觉三维教案

内蒙古 杜景礼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上册 > 落日的幻觉 >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预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语句信息,初步形成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阅读,欣赏重点语段,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科学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意识。

预做学情分析: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科普性的事理说明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并注意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作者是全国科普记者协会会长黄天祥,以一颗热爱科学、积极从事科普宣传的赤诚之心,为广大青少年朋友写下了这篇科普短文。本文介绍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落日背后藏着的知识,接近生活。语言形象、生动、典雅,既不乏诗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学知识。特别是它提出的层层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文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文中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如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学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可以引导学生不必深究这些术语,而主要是了解幻觉及其成因即可。

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落日的幻觉应该特别感兴趣,这是学好本课的一个积极因素,但很多同学可以只注重形象上的离奇,对其成因,往往会不加重视与探索,其中所含的一些术语,也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这会影响学生深入文本,无法做到体会事理说明的特征。因此,可以借助图表法,从“幻觉”入手,将幻觉和成因直观地显示出来,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和科学的理性认识。

预想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预想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预构教法与学法导航:

预构教法:1.图表法。通过视觉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幻觉的情境。借助填写图表,对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归类梳理,从而系统地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要说明方法,引领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文,形成初步的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拓展阅读法。选一些描写落日现象的文段,拓展学生阅读的层面。

预构学法:究因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落日的幻觉”原因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从而把握落日幻觉的科学原理,激发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和兴趣,了解一般事理说明文的写法特点。

预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文稿(含幻觉图片一组),课外阅读文段四个。

学生准备:预习全文,查找有关术语的意思,划分全文的段落。

预计课时:一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幻觉。

下面请同学们来观察两组图片(课件出示),思考:在第一组图片中,中间的两条竖线线段,哪条更长?在第二组图片中,中间的圆,哪个更大?明确:其实线段是一样长,圆也是一样大,但因为和周围环境的对比关系,就显得不一样长、不一样大了。这种视觉现象,被称为幻觉。今天,我们就和科普记者黄天祥一起,来体验一种落日的幻觉吧!(师随机板书课题,作者。)(设计说明:用图片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幻觉”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幻觉”,结合生活体验,进行阅读,生动形象,也富有情趣。)

第一组 第二组

二、初读感知,理幻觉。

1.学生自读全文,注意读通顺,完成:概括出文中所写落日的幻觉。

(明确:1.颜色深黄、殷红,2.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3.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4.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5.太阳好像变大了。)

2.再次通读全文,要求读流利,完成:给全文划分段落。

明确:1~3段,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4~7,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设计说明:通过整理,让学生对落日的幻觉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为下文赏析做铺垫。)

三、美读体验,赏幻觉。

指名读文1——3段,要求读得有感情,思考:

通过阅读,你发现了落日美在哪些地方?(提示:从颜色和形状等方面说)

(明确:(1)色彩之美,如“深黄、殷红”、“紫光”等,绚烂多彩;(2)外形之美,如“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形态丰富;(3)变化之美,如“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神秘莫测。

(设计说明:采取美读的方式,引领学生欣赏落日之美,从情感上为下文的理性分析打下基础。)

四、归纳方法,析幻觉。

指名读文4——7段,要求读出句中停顿,完成:

1.作者说落日的种种现象是“幻觉”,其科学原理是什么?请完成下面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2.为了更充分说明落日幻觉及其科学原理,本文采取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1)引资料: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2)举例子: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

(3)作比较: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4)列数字: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 ∶32。

(设计说明:表格中后面的斜体字,为需要学生填写内容;以填表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一是直观,二可将前后关系显示出来。说明方法,可以让学生借鉴写法,加深思考。)

五、品读评价,悟幻觉。

1. 结合以上表格内容,请你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 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大千世界,奥妙多多,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设计说明:由表格悟说明顺序,如同顺藤摸瓜,自然流畅;再思考所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六、拓展阅读,审“幻觉”。

阅读下面短文,你觉得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和认识,有哪些和课文相同的地方?又有怎样的不同?

长河落日扁(李海沧)

我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但是,从来也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

前几年,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后来,眼见又得到证实。

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像!

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呢!当然,我们不想以此来奚落王维;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诗终究是诗。我们只想用此说明: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选自1980年1月11日《上海科技报》)

(设计说明:以课外阅读,来巩固课内所学,在比较中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预备教学板书

日落景观 (现象) 科学道理(本质)

颜色:深黄、殷红 紫光——————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眼睛的叠合效应

外形:神秘暗弧,外有亮弧————————地表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

变化:太阳变扁 好像变大————————光线折射的原理 其实没有变大

预留课堂作业:

1. 课后观察日出的景色,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2.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请你写一写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3.写一篇300字的短文,举例说明月亮或云彩。

4.课后阅读巴金《海上的日出》、刘白羽《日出》,并写一则读书笔记。

预计教学反思: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落日的幻觉 报错

落日的幻觉原文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