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习作6》片断赏析 让爱乡之情在学生心田徜徉

武汉市江汉区天一街小学 屠卉

新学网 > 语文 >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练习6 >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 习作6教学设计

【理想描述】

小学习作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精力投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习作指导的实效,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依据“总目标”,在小学习作的教学中,怎样的指导和评价才是最有效的?一节好的习作课应具备怎样的标准呢?笔者以执教的鄂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习作《我爱我的家乡》的研究课为例,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习作课教学评价标准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三维目标定立习作基本点

习作目标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善于积累,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语文素养。将习作目标与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的要求。

二.习作过程指导

1.教材解读:以文本的习作内容为平台,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习作要求为依托,基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直观、真切、生动的场景,启迪思维,引起联想,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可视可感的习作素材。

2.方式手段:①注重情境对教学的有效触动。适度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打开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②鼓励以说促写,促进习作课堂生成。注重从说到写的过渡,让学生的习作在对话中生成,注重对写作方法的适时归纳。③优化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合理而优化的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④注重习作指导学习的过程化体验。珍视个人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3.学习方式: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思考,获得认识。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由表达和交流。

4.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浓,积极投入,思维活跃,主动参与到听、说、读、写、评的习作过程中,真情投入和倾情投入,享受自由写作状态,将手中的笔化作心灵的独白。

三.习作评价分享

在习作教学中,重视交流和展示, 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采取多种方式以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品评学生作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效果

倡导自由表达,有感而发,迸发出强烈的写作热情,获得情感熏陶,轻松愉快地完成习作任务,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及时迁移到习作训练活动中,形成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实践呈现】

依据以上习作课教学评价标准,具体呈现出习作研究课《我爱我的家乡》的教学实践,阐述习作“好课”评价标准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写出爱家乡的具体内容,有条理地写出家乡的“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对话交流、回顾学法、同桌评议分享等形式,激发了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习作中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真挚情感。

思考:

《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提出的"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的要求,以上习作目标的确立,恰恰符合“三维目标定立习作基本点”的标准,老师指导学生写作的基石就是写真话,抒真情,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

片段实录1.创设情境导于生活

师:同学们,周末,老师在家看电视,中央电视台10频道的《子午书简栏》目吸引了我,主持人诵读了文学家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家乡》,让我一下子停下了手中的遥控器,今天特地带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看剪辑短片《我的家乡》)这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和那宁静的小村庄,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在看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作者的家乡好美啊!生2:看完了短片,我感受到作者很爱他的家乡!

师:好,一个“爱”字包含了汪曾祺先生对家乡的全部情感。让咱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习作,也像作者一样,用笔去写写生我们、养我们的那片土地!(板书:我爱我的家乡)

思考:

在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导方式手段上,注重了“重情境对教学的有效触动”这一标准,这是新课程环境下习作教学的有效途径,由学生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创设情境,走进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片段实录2.以诗引线,“景”中生情

师:说起“家乡”这个词,屠老师不由得想起一句诗来:“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出示课件诗句)家乡那秀美的江水,仍使我记忆忧新!读着这句诗,大家想到了家乡的什么风景?

生1:读着这句诗,我想起了家乡的木兰山!生2:生3:我想到了家乡大悟的空山洞。

思考:

在教材解读方面体现了“以文本的习作内容为平台,基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标准,以学生熟悉的古诗“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为切入点,诵读千古美文的同时,激发学生思乡情。

片段实录3.以诗引线,“节”中生情

师: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难以忘怀。还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家乡的龙舟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家乡的风俗节日让人难忘,我还想听着你继续往下说节日的场景!

生:我的家乡荆州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举行龙舟赛,吸引了很多游人呢!

师:哎,每逢过节,那些这远离家乡的游子们,该有多么思念自己的家乡啊!真可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课件出示诗句)“佳节”最能勾起人们对家乡的回想,还有哪些同学愿意把自己家乡的风俗节日和大家一起分享?

思考:

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引入,符合“以直观、真切、生动的场景,启迪思维,引起联想”的标准,学生对于家乡的风俗节日如源头活水,乐于表达。

片段实录4.以诗引线,“味”中生情

师:家乡的山水家乡的情,家乡的明月照今人。(师生接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思念家乡的佳节,还思念家乡的什么?

生:我还思念家乡的小吃。师:家乡的小吃透着一股家乡的味道。比如……(生接答)

生1:糊米粉。生2:热干面。生3:汤包。

师:这可是咱家乡独有的特色小吃,在别的地方很难吃到的哦!还思念家乡的什么?

生:我很想念家乡的小伙伴。

师:(板书:小伙伴)想起曾和他们一起……(生接答)

生1:捉螃蟹。生2:放鞭炮。生3:摘杏果。

师:真想看看你是怎样写和小伙伴们度过的快乐日子,体会那种甜蜜的回味!

思考:

在习作指导的方式手段中,借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平台,让学生在联想中,打开写作思路,有的学生对家乡的风味小吃侃侃而谈,还有的一诉对小伙伴的甜蜜回味,积极拓展、丰富习作表达的内容。

片段实录5.适时归纳,乐于运用

师:古人用诗来述说思乡的情怀,让我们也来表达对家乡的那份情吧!(出示课件)

家乡的( )让人( ),

那( )像( )一样,( )。

生:家乡的东湖让人沉醉,那湖面像铜镜一样,映衬着岸边的柳树。

师:真了不起,老师发觉你用上了本单元《听泉》一课里的写作手法(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读读看!课文里把泉水的声音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的演奏声,多么美妙啊!如果在咱们的写作中,也能用上这样的句子,一定会使你笔下生辉!

(出示课件)写作“指南针”:

积累运用,笔下生辉

师:你还可以找出本单元课文里的其他类似这样写景的句子吗?

生:我找到了21课《三潭印月》中的句子:“远远望去……”

师:家乡那纯朴的风俗感染着我们;醇香浓郁的风味小吃,珍藏着我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最让你思念的是家乡的什么呢?(出示课件:)最让人思念的就是家乡的……该怎样介绍才能让自己的家乡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呢?来,大胆地说出你对家乡的爱!

生:最让人思念的就是家乡的糊米粉了!细细、软软的,吃起来……

师:他家乡的糊米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吗?

生1:我感觉这糊米粉很好吃,细细软软的。生2:我觉得她还应该说说糊米粉的做法以及味道,那就更具体了!

师:看来,写下爱家乡的具体内容,更能表现出咱们对家乡的深情。

(出示课件)写作“指南针”:

写下爱家乡的具体内容;

思考:

此片段注重了“从说到写的过渡”的标准,《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指出:学生在习作中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印象最深的内容,教学活动中,用“家乡的( )让人( ),那( )像( )一样,( )。”“最让人思念的就是家乡的……”句式,让学生的习作在对话中生成,“写作指南针”环节的概括,更是注重了对写作方法的适时归纳,让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和表达方法,激活了学生脑中丰富的生活积累,激励学生尽情倾吐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思乡、爱乡的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

这节习作研究课由创设情境,导于生活开始,引领学生回忆家乡的风景名胜、风俗节日、特色小吃和人情,鼓励自由表达,然后再由学生实践尝试写完习作片段后,同桌互读互评等级,“☆”分层而评,感于乡情,最后,在习作“反光镜”环节,推荐同龄人的习作《家乡,我眼中的一道风景》,让学生有思于自己的片段尝试,对习作充满希望。

【个人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的第二学段明确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新课改倡导“自由表达”,“用我手写我心”,让小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真情投入和倾情投入,要让学生享受自由写作状态,反思这节《我爱我的家乡》习作的研究课,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触及心灵,激爱乡之情。

回顾案例的教学活动,根据第二学段习作指导的标准,在教学的方式手段方面,达到了“注重情境对教学的有效触动”的标准。上课伊始便利用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创设情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唤起人们相应的感知,那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和一幅幅宁静小村庄的画面,深深触动了孩子的心灵,营造一个让学生可知可感的氛围,有效地产生“乡情”共振,使学生进入最佳的作文状态。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学生在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相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更快的进入“角色”,同时也促进课堂生成,激发学生习作表达的欲望。家乡留给孩子的印象不尽相同,有的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名胜古迹、神山圣水,有的则觉得特有的风俗习惯让人回味,还有的认为家乡的人情最难忘,但不论回忆的是家乡的什么,总能引导孩子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即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说出来、写出来,为说真话、实话,抒发真情实感奠定基础。“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三句古韵的吟诵,恰好触碰到了学生心中那股爱乡、思乡的情愫。让小学生作文充满童心、童趣、童真。让他们用自己特有的童心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在习作中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情趣,表达儿童特有的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写出充满“儿童味”的习作。

二、“对话”“闲聊”,诉思乡之情。

《标准》要求“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 回归生活,“我手写我心”。这些要求意在强化这样的理念:正因为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必须“我手写我心”,这就是习作指导的“感性”。对此,叶圣陶先生曾经打了个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抑制地发生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

2. 以说促写,促进生成。这节研究课在“鼓励以说促写,促进习作课堂生成”方面有很高的达成度。教师通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话”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通过“学生与家乡的对话”让学生领略多彩的环境;通过“学生与学习伙伴的对话”让学生感受群体的合力与智慧;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让学生的习作在教师的指导中不断提高;通过“学生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习作中迸发出心灵的火化,表达出真情实感。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方式手段是有“标杆”的,这就是习作指导的“理性”。案例中,教师把作文方法适时地在说话中渗透,把习作的内容或写作的技巧自然地隐藏在“闲聊”里,“他家乡的糊米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吗?看来,写下爱家乡的具体内容,更能表现出咱们对家乡的深情”,将“能写出爱家乡的具体内容”这一习作目标巧妙地传递到了笔尖上,“家乡的风俗节日让人难忘,我还想听着你继续往下说节日的场景”,把习作的进步撒落在“插话”里,课堂上,老师没有居高临下的面孔,没有死搬硬套的传授,而是像亲切的朋友一样,在孩子们中间来往穿梭,和学生融为一体,孩子们脉搏一起律动,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谈话自然无痕地教给写作技巧、激发写作兴趣,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了从说到写的过渡,注重了对写作方法的适时归纳,让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和表达方法,在“对话”“赏读”“仿写”中打开写作思路。

3.鼓励表达,珍视感受。《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指出:学生在习作中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印象最深的内容,用“家乡的( )让人( ),那( )像( )一样,( )。”“最让人思念的就是家乡的……”句式的接说,让学生的习作在对话中生成,珍视了学生个人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将习作指导的“理性”与“感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优化结构,增强实效。课堂教学达到了“优化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的标准。我们知道,一节习作课按照以下几部分“创设情境——观察指导——自由习作——习作展评”的教学程式在进行。我们把这种程式换个说法,就成了习作教学的四大模块:“入境”模块——“感悟选材”模块——“我手写我心”板块——“分享评价”模块。案例中,习作的指导分为“创设情境,导于生活――源头活水,乐于表达――实践试写,易于动笔――互评互读感于乡情――习作“反光镜”,思于尝试”这几个部分,合理的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学设计的板块之间循序渐进,“说”、“导”、“写”、“情”相辅相成,优化了习作指导的课堂教学。

三、“写作指南”,抒念乡之情。

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是衡量一节”好”的习作课的标准之一,这节课达到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思考,获得认识”和“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的目标。孩子们习作第一要解决的,不是审题,不是构思,当今作文教学的我们,懂得“要重视材料的积累”“要学会选择材料”,而具备这种能力,就需要孩子们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懂得:成功属于那些会积累的人。上述案例中,老师引导学生从本单元课文《听泉》《三潭印月》等片段中梳理总结出优美、动听并且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将课文经典片段所蕴含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及时迁移到习作训练活动中,“真了不起,老师发觉你用上了本单元《听泉》一课里的写作手法(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读读看!课文里把泉水的声音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的演奏声,多么美妙啊!如果在咱们的写作中,也能用上这样的句子,一定会使你笔下生辉!”“写作指南针”环节的概括告诉学生:只有平时多积累运用,写作时才能笔下生辉。将课文经典片段所蕴含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及时迁移到习作训练活动中,从而自然而然地实现内化,形成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激活了学生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激励学生尽情倾吐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思乡、爱乡的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紧扣教材的经典片段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多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一切事物,写自己最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真情实感。

四、个性评价,畅怀家乡情。

过去我们的讲评课侧重于内容和方法上的引导,忽略了讲评各环节的呈现方式。而新课程理念催生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智慧灵光的学堂,尤其是在习作评价方面,更应该是个性化指导的过程,留给学生更多的生成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心灵自由。上述案例,只是在互评互读环节要求用“☆”分层而评,笔者认为略显不足,离“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以及“采取多种方式以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品评学生作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的标准还有些距离,要力求构建完善的学生习作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在以“评”促“写”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笔者特构想出个性化习作评价指导的以下两点尝试:

1.以心交心,个性化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有这样的界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人和孩子之间,要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学生的习作。阅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这正与写作的目的“表达与交流”是协调一致的。而对话的每一方都应是平等的,以学生朋友的心态去聆听学生的倾诉,去分享学生的快乐,在聆听、分享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可以用以下表格的形式呈现:

我的习作评价

习作题目:作者:
突出优点:

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具体标准可

条理清楚按各年段

用词准确习作目标

书写工整制定)

我的同桌评价: 
我的老师评价: 
我的父母评价: 
我的评价:我真棒!( )我挺满意!( )再努力!( )
  

2.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在真诚的交流对话中,老师还应把握一个信念,就是要学会欣赏,让学生体验成功。人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要,这尊重首先来自于成功。笔者尝试用“五板块”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习作的评价。(附习作评价“五板块”照片)

板块一:“小伙伴用的妙词佳句”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诵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则摘录下小伙伴习作中用到的“妙词佳句”,积累习作语言方面的“素材”,互相学习,学以致用;

板块二:“闪亮星”小组成员阅读完习作后,就行文的优点各抒己见,展开点评,找到亮点,学会欣赏,以积极的学习状态品评同龄人习作,“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别人交流的需要”。

板块三:“建议星”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能写会改。学生根据习作目标和作品提出自己合理、可行的修改建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培养了他们的口才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文学鉴赏水平。

板块四:“老师说”老师阅读习作后,根据学生们评出的“闪亮星”“建议星”以及学生的作品进行总体评价,鼓励学生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及时迁移到习作训练活动中,形成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板块五:“我会改”该板块重在突出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学生们根据小伙伴和老师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修改习作的部分内容,如此重视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也是在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千锤百炼、认真负责的态度,更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习作习惯。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湘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练习6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