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惠
原来备好的教案如下: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导读课文2一7自然段,指导朗读。
2、进一步理解“连声、关心”等词的意思。
3、能用“称赞、关心”说一句话。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卡片。
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2-4自然段。
(1)奶奶心里担心的是小玲没带雨伞,衣服一定要淋湿了,可是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
(2)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写小玲没被雨淋湿的是那几段? (2一4段)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小玲是怎么回来的?奶奶为什么奇怪?
(4)出示句子:
小玲进来了。
小玲跳着蹦着进来了。
读句子。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小玲为什么是跳着蹦着进来的?(引导学生理解:因为小玲虽然没带伞,但得到了同学的帮助,没被雨淋着,和往常一样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所以是"跳着蹦着进来的。“)
指导朗读,把"蹦着跳着"读重些,表示小玲的高兴心情。
(5)读奶奶的话,思考:奶奶为什么这样问呢?指导朗读:“怎么"读重些,表示奇怪。
(6)读小玲的话。指导朗读:句中"同学""送"要强调出来,读出小玲为有这样的好同学而感到自豪。
(7)句式训练:小玲的衣服没有淋湿是因为( )。
(8)读奶奶称赞话,理解"连声"的意思。(一声接着一声)用"称赞"说一句话。
(9)看图说说这位同学是谁?
三、导读5一7自然段。
(1)看第2幅插图,说说小宝当时的样子?
(2)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写小宝被雨淋湿的哪几段?(5-7段)
(3)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写小宝当时进屋的样子是哪一句?划下来。
(4)出示句子:
他的衣服全湿了,头发上还不断地往下清水珠。
读句子。这句话中,哪些词写出了小宝湿透了。(“全、不断“)
“全"什么意思?(都)"不断"还可以怎么说?(不停)假如当时是你,你会有什么感觉?说明小宝怎么样?
(5)读奶奶问的话,思考:奶奶为什么会这样问呢?(引导学生理解:因为小宝上学去是带伞的,如果仅仅是衣服弄湿了,可能是雨大,伞没遮住雨,但现在小宝不仅"衣服全湿了"而且"头发上还不断地往下滴水珠"。说明他没有撑伞,带了伞又没撑伞,奶奶很自然地想到了小宝是把伞弄丢了。)|
指导读奶奶的话,读出关心的语气,用"关心"说一句话。
(6)读小宝说的话。
(7)句式训练:小宝带了雨伞却湿淋淋地回家是因为( )。
(8)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小宝被雨淋湿,可奶奶为什么还高兴地说他是个好孩子?(引导学生理解:因为奶奶知道了小宝是为了路远的同学不被雨淋湿。自己冒雨回家才被雨淋得湿透,奶奶对小宝这种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很满意。)
(9)出示句子:
你是个好孩子。
你也是个好孩子。
读句子。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也“?
(10)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学之间应该怎么样?
(11)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课堂作业3。(把句子补充完整)
(1)读句子,想一想,小玲有什么优点?对刻苦学习的小玲,老师应该怎样称赞她呢?
(2)明明做了什么好事?老师会怎样称赞他呢?
板书设计:
17下雨
小玲 小宝
没带伞 带了伞
没淋湿 淋湿了
同学送回家 借给同学
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
称赞
反思教案:
在上本课课文时,第一课时由于时间来不及,只是完成了11个生字的教学,以及引导学生各种方式识记生字,并且指导了生字的书写。第二课时,由于本课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因此教学时,我没有运用原有教案,而是采用排演课本剧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劲儿很足,整堂课情绪高涨,表演欲望强烈。下面简单说说这一堂的课的具体安排。
在复习生字、巩固词语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读熟课文,然后,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然后教师自己选择了做奶奶这一角色,另外安排2个学生做小林和小宝。在师生共同表演时,我故意没有把奶奶心里的急,动作上的特点以及奶奶的语言很好的表演出来,然后让学生评议刚才表演的好坏,结果学生就很积极、热烈地提出:奶奶的声音应该粗一点,低沉一点,而且背要驮一点,走路要慢一点,最关键的是,学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把奶奶“连声称赞”“高兴地”“关心小宝”“替小宝擦雨水”等情况表演出来。再叫他们评议小林和小宝的表现,结果也说得非常好,表示没有把“小林蹦着、跳着高兴地跑进来”“小宝全身都淋湿了,不住地擦雨水,但心里很高兴的情况”很好的表演出来。在集体讨论、评议的基础上,再激起学生表演的欲望,问他们有没有信心表演好,然后安排4人小组排演,抽小组表演,评议。学生准备、表演地都很认真。虽然课堂上有点乱,大部分学生都很兴奋,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评议、表演的过程中,很好地掌握了课文的知识点,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