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一个普通中国中国女孩儿通过自己的言行对日本青年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经历的记忆与客观、公正的认识以及对和平的呼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历史名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和两条叙述线索,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3、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上下文、朗读联想以及对比阅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4、结合课外阅读,收集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史实,充实自己的语文资料库。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句子。
2、通过小组学习,把握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表达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树立客观公正的历史观。
重难点分析:
1、本课所处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结合课外阅读,积累课文中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历史名词,收集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史实,及与课文相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树立客观公正的历史观。
2、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和两条叙述线索,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课前准备:
1、结合课外阅读,收集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资料,充实自己的语文资料库。
2、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了解时代背景。
1、(播放视频一)《南京大屠杀》。
2、(出示课件)我们一起走进了那段充满血和泪的历史,走进了那段充满屈辱和抗争的历史,我想我们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更加珍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其实直面这段历史,也需要勇气,出示课题24课《勇者的面对》。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勇者”本课的“勇者”又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二、疏通字词,初读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2、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它。(出示课件)
· 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偏见”、“狭隘”“滔滔不绝”、“触目惊心”、“义不容辞”。
· 运用找近义词的方式理解的词语“嘲讽”、“轻蔑”、“流露”。
· 运用联想画面、朗读体验方式理解词语有“目瞪口呆”、“正视”、“固执”、“由衷”“警惕”、“心平气和”、“死不瞑目”。
· 查字典的方式理解“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
三、同桌互读,概述文章大意。
凭借所给的句式把握文章的大意:课文先讲了……接着讲了……然后讲了……最后讲了……
四、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人物的内心情感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有两条线索始终贯穿全文,第一条是事情发展的明线,第二条是人物内心变化的暗线。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由于一个普通中国女孩通过自己的言行对日本青年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位青年能直面中国和历史。
(一)请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勾画出山崎的变化和女孩的言行,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评点标注。
1、交流改变前的态度(出示课件)
山崎:妄自尊大的分辨——他不禁一愣,盯着我说“你们支那女孩儿都是这样无礼吗”;
强词夺理的争辩——山崎垂下眼帘“……但对中国我还是了解一点儿的”;
理屈词穷的狡辩——他不服气的说“我们是受害者!那些伟大的军人本来就要胜利的。”
从假有礼,真无知——真无理真偏执——无知与固执的争辩——由衷地赞叹——勇敢的正视历史,体会山崎语言的转变,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他的语气。
(出示课件)
女孩的神情:忍不住——严肃——应声而答——正视着山崎,一字一句地说——不禁长叹表现出女孩的机敏、智慧、气节。体会女孩的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2、交流改变中的态度
山崎:(出示课件)作者使用了“滔滔不绝”、“由衷地发出一声声赞叹”这些词语来表达山崎的态度变化,与此前形成鲜明对照。
我:作者铿锵有力的话语——“中国人不会用仇恨对待过去。我只想请你正视所有发生过的事实”,犹如夜空中的炸雷,震醒了山崎的蒙昧。
3、最后山崎和我各是什么态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为全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让人心中平添一丝欣慰;另一方面,用真诚与正义唤醒着日本民族的良知,表现出以作者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希望日本人民正视历史、面对事实,共同维护和平、创造和平的心声。
二、回归课题,情感升华。
(一)你认为谁是勇者?为什么? (出示课件)
1、山崎是勇者,敢于正视自己民族不光彩的历史。
2、本文的中国女孩是勇者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想方设法。
小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要为民族自由、独立抛头颅,撒热血是勇者。但为了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据理力争也是勇者,这是普通公民平凡而伟大的爱国情怀的流露。
(二)为什么课题为“勇者的面对”
三、拓展作业,提高能力。
目前,日本还有许多右翼分子企图掩盖日军侵华的历史真相,许多像山崎一样的日本青年不了解那段历史。请你给日本小朋友写封信,把你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告诉他们。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