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没有丰富的想象,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然而却真实地写出了儿时那种即想即做、天真质朴的特点。把雏鸟送回鸟妈妈身边,在“我”的眼里是自然的、平凡的。儿童心中的这种自然和平凡,才是最珍贵的。
课文按“我”的“经历”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捉完蟋蟀累了,脱了鞋在一棵大槐树下休息。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被惊醒,发现一只雏鸟藏在了鞋子里。
第三部分(4—7自然段):我发现雏鸟望着妈妈叫,就托起它爬上树,想把它送回鸟窝,可是失败了。
第四部分(8—9自然段):我发现雏鸟把我的鞋子当成了家,就把它装进鞋子放在树上。
第五部分(9—13自然段):我观察着鸟妈妈照顾雏鸟的情况,直到它们依偎在一起,我才放心了。
教学设计
一、自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应在学生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议论课文内容的形式进行教学。
2.议论课文内容时,把握住以下内容要点:
①我发现雏鸟藏进鞋子,看到树上的鸟在叫,明白它是从树上掉下来的。
②我发现雏鸟望着树上的鸟妈妈叫,就托起它爬上树。
③我发现鸟窝很高,爬不上去只好放弃。
④我发现雏鸟把我的鞋子当成了它的家,就把雏鸟装进鞋子,并把鞋子放到树杈上。
⑤我发现鸟妈妈不敢靠近鞋子,就走到远处观察。
⑥我看到鸟妈妈和雏鸟依偎在一起,才放心了。
二、细读课文,交流评议。
1.在深入评议课文前,应提出恰当的思考题,以有利于议论中展开话题。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下面的思考题中选取一个进行教学。
①一只鞋子为什么会跑到树杈上呢?请读一读棵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运用这思考题议论课文时,学生往往会把原因说得直接而简单,即:原因是用鞋子给雏鸟做窝,放在树杈上是为了让鸟妈妈安心地照顾它。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话题展不开。因此,建议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为什么不直接送到鸟窝里呢?有哪些原因?
②“我”在睡梦中惊醒,发现鞋窝里有一只雏鸟,“我”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后来“我”又发现了什么?做了什么?
2.在理解课文时,要抓住一些词语进行探究。如:“依偎”一词写出了鸟妈妈和雏鸟安详幸福的挨在一起的样子,在议论课文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引导他们想象“依偎”是怎样一种情景。
3.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我”发现雏鸟的处境而自觉自愿地救助它,并没有写想些什么,这反映了“我”儿时的天真、朴实以及爱护鸟类的习性。我这些特点和品质,教师应在学生议答完内容后,引导学生认识、思考。注意不要把认识提得过高或过于空洞。
4.关于“以后会发生的事情”,建议给学生以下提示:
①“我”回到家,爸爸妈妈会怎样看待这件事?
②小朋友们知道这件事情后,会有什么议论?
③别人看到树杈上有一个鞋子,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三、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身边的故事。
依据课文内容,启发学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述发生在身边的趣事。教师可先示范,自己讲儿时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由学生自由结组,在小组内活动;再组织学生在讲台前讲给全体同学。
四、学习生字,记忆字形。
“蟋蟀”这两个字笔画比较多,要指导写法,还要强调“悉”的前三笔是“乊”。“掘”“唧”“喳”都是形声字,要读准它们的字音。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