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语文百花园六”共安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栏目。
一、温故知新
1. 理解与运用
这里有两项内容:一是理解句子是怎样变得具体的,二是学习把句子写得具体些。
天空中挂着圆月。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 拓展与交流
教材采用宁宁和丫丫对话的方式,谈出了本组一些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少年闰土》开篇对人物形象和所处环境的生动描写,《凡卡》记叙写信时的情况和在信中讲述人物的遭遇穿插安排,《孔明借箭》开始不多写主要情节以留下悬念……实际上是提示学生:在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体会时,可注意对这些经典作品写作艺术上的赏析。这既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也利于提高学生今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 阅读平台
这一阅读材料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有改动。文中描绘了乡绅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生动地刻画出他那吝啬成性的形象,是对那些与封建官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乡绅阶层丑态的一种真实的写照。
4. 积少成多
选编了一组鲁迅名言,旨在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进一步感知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思想风貌。
二、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紧密配合了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想想名家是怎样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要求围绕“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这个话题,参加名著赏析会。这是高段系列名篇赏析中的第二次口语交际活动,由上次的赏析人物描写到这次的赏析情节记叙,侧重点不同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和参与互动评价的能力。
三、习作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次写一篇读后感的要求是:恰当写出所读内容,重点写出真实感受。课文还编排了“指南针”进行了“学写读后感”的说明和提示。
【教学目标】
1. 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2.赏析经典作品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借助注释学习《儒林外史》中断气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4.积累鲁迅名言,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思想风貌。
5.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6.学习写心得式读书笔记。
【教学重点】
交流、赏析习作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巧妙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建议】
一、温故知新
1. 理解与运用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一边读句、一边比较,想想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从而找出第二个句子增加的部分:“深蓝的”“一轮金黄的”等形容词及数量词;再说说第二句好在哪儿,即这样写把由天空和圆月组成的画面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了。
为强化对怎样把句子变得具体的感知与领悟,可再出示几组句子让学生读读比比。例如:
沙地上种着西瓜。
海边的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运用在句子中增加表示“什么样的”“有多少(数量)”“怎样地”“什么地方”等意思的词语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山坡上种着果树。
例:高高的山坡上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
飞机降落在停机坪上。
例:一架飞机缓缓地降落在宽阔而平坦的停机坪上。
2. 拓展与交流
教学时,可先分角色朗读两人的对话,再分小组交流各自对本组某篇文章某种写法的学习收获,最后在班上由各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交流的成果。在汇报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都参与评价,以提高大家的认识。
3. 阅读平台
教学时,应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去阅读,并带着文后的问题边读边想。教师不必做过多的提示或讲解。学生读后,可安排少许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断气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成为文学描写的典型例子,表现了作家高超的写作本领。
4. 积少成多
这一组名言可先让学生读一读,再想一想每句话的含义,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背一背或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二、口语交际
教材在简明地引出了话题内容之后,具体地提示了“活动建议”和“活动评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供老师们在实施教学中参考,这里不再重述。
三、习作
教学时,要抓好以下环节:
1.明确习作的内容
先让学生自读本次习作的那段导语,知道这次习作是写“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的感受与思考”。
2.参与“平台”的讨论
按“习作讨论平台”的三个问题,先个体认真思考,再到小组上交流,后参加全班讨论。
3.阅读教材的例文
认真阅读《做事要有主心骨》一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是写读到的内容(画上圆括号),哪些地方是写读后的感想(画上方括号),注意:在这两部分中,哪部分是小作者重点写的?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地表达出了小作者读《爷爷吃鸡蛋》后的最真实的感受?(画上波浪线)
4.把握写读书笔记的要求
对这次的心得式读书笔记,怎样才能写好呢?可让学生仔细默读“指南针”的提示:《学写读后感》,并注意文字后的图画中三个孩子说的话,再完成下面的练习。
判断下列读后感的写法哪种正确,在括号里画“√”。
(1)有“读”无“感”( )(2)有“感”无“读”( )
(3)“读”多“感”少( )(4)“感”重于“读”( )
5.进行试写和修改
根据自己选定的内容动笔习作,并拟出题目。写完后可征求同学、老师意见,看是否做到了由读而感、感受真切、重点突出,再自行修改。
四、教学时间
“语文百花园六”可安排3—4课时。
教学资料
1.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乃至城乡下层人民在这种社会秩序下的灵魂扭曲。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是《儒林外史》社会批判的主要方面。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两个被科举制度塑捏得既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周进的故事侧重于这个人物发科前后的命运;范进的故事除描叙本人的遭遇外,更着力于描写围绕在他周围的人物的色相。作者在更大的范围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社会各色人物的毒害。小说不是一味愤世嫉俗,而是与尖刻的讽刺相辅,他用酣畅饱满的抒情诗的笔调,歌颂了许多正直仁善的人物,倾注了对他们的深挚的爱。
《儒林外史》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正面控诉了封建礼教和道学的虚伪,隐隐透露了清代文字狱的残酷;既刻画了统治制度的腐朽,也写出了城乡风俗的颓败。吴敬梓比他的同时代人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不可容忍的弊害,但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改革这些弊害的方案。只提出要求知识分子讲究文行出处,提倡以礼、乐、兵、农来济世。反映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出他所创造的理想人物的软弱无力。
吴敬梓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只用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人物形象和内心的隐秘。作家在描绘他们片刻活动时,已经将人物的历史、他们生活的全部本质摄取在内了。《儒林外史》的艺术效果,是吴敬梓的理想和创作动机的直接的实现。全书并没有一个或几个贯穿始终的主角,也没有起讫完整的情节。但他通过人物之间的辐射,前后人物和事件的呼应,呈现了纷沓的生活的本源,揭示了社会关系的本质,从而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儒林外史》是中国叙事文学中讽刺艺术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影响深远。对晚清的长篇小说影响更深。《儒林外史》有50回、55回、56 回等歧说。但迄今可据的材料,只能认为全书应为56回。
2. 鲁迅名言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智识太多,不是心活,就是心软。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辣子手……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
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从来如此,便对吗?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3. 怎样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亲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 语文百花园六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