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到故乡,发现家乡由于贫穷,连私塾都办不下去了。他深为家乡的孩子们担忧,于是几十年如一日为家乡出资办学,而他自己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表现了一名华侨深切的爱国之情。
课文是围绕陈嘉庚怎样帮助家乡办学来组织材料的。
课文的第1、2自然段介绍陈嘉庚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远在异乡的他,时时想念自己的故乡。首先介绍了陈嘉庚的身份,然后简单介绍了陈嘉庚是如何成为企业家的。17岁的陈嘉庚就远涉重洋,到新加坡学做生意,可见他少年时代受过不少苦。他的成功是凭着“辛苦的劳作和诚信的经营”才得来的,尤为可贵的是这位实业家有着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这从他“时时想念着自己的故乡”以及下文介绍他对家乡所做的贡献可以看出来。
接下来课文的第3至第9自然段具体写了陈嘉庚是如何为家乡办学的。先讲陈嘉庚办学的原因:由于村里穷,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私塾办不下去了。陈嘉庚对孩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未来深深地担忧。这从他的心理活动、行动、语言中可以看出来。“着急”表明看到孩子上不了学非常担忧的心情。“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这是陈嘉庚心里想的,表明了他非常爱国。“他拿出自己的积蓄”,说明他为了孩子的未来、民族的振兴,慷慨解囊,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他与妻子的对话充分表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精神。接着讲开学后,陈嘉庚非常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他“特别喜欢到学校边上走走”“总要站一会儿”,听孩子们的读书声,“仿佛在欣赏美妙的音乐”,这些行动表现了他对孩子们的爱,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然后讲陈嘉庚几十年如一日地支援家乡办学。“拼命工作”“源源不断”“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等词语,表现了陈嘉庚强烈的爱国精神,说明了他为家乡办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要想让祖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可以看出他这样做的动机源于对祖国的爱,希望祖国强大起来,不受外国欺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说的,是怎样办学的。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要求会认“侨、涉、耽、赚、范”等5个生字,会写“袖、涉、隆、镇、赚、犹、豫、范、欺、侮”等10个字,掌握“远涉重洋、兴隆、赚钱、犹豫、师范、欺侮”等词语。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陈嘉庚行为、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陈嘉庚的生平。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较多。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拼音读准字音,自己想想办法记住字形,认真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字音方面,要指导学生读准“侨、涉、赚、侮”几个字的读音。
指导写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涉”字右边不要多加一点。“隆”字,右边下面“生”上面的短横不要丢掉了。“涉、侮”均是左窄右宽。
3.教学本课,可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课题后发散思维,自己提问题。例如:陈嘉庚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办学?在哪儿办学?是怎样办学的?然后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并让他们说说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
4.理解“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说的,是怎样做的”这些问题是教学的重点。首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陈嘉庚行为、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然后把自己的体会跟同学交流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这些重点语句,以读出正确的语气和感情,把理解内容与朗读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借助感情朗读帮助理解,另一方面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感情朗读。从而体会陈嘉庚崇高的爱国精神,并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迸发出爱国热情。
5.课后思考题还要求学生读了课文后,将自己的感想用一段话写下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阅读课文要有自己的体会、感受,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让学生受到启发、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放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由表达,可以从爱国方面谈,也可以从学习方面谈,还可以从做人方面谈,只要是说得有道理,都应给予肯定。
6.学完本课,可以开一个小小的故事会。让学生搜集一些名人的爱国故事,讲给同学听。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7.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华侨:侨居国外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重洋:一重重的海洋。
诚信:诚实、讲信用。
积蓄:本课指陈嘉庚平时积存下来的钱。
耽误:本课指拖延了时间。
欺侮:欺负、侮辱。
2.陈嘉庚生平事迹介绍。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隐姓埋名为两弹》和《理想在田野里实现》。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