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建议
1、可在课前启发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理解字词的意思;把课文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划下来;想一想,故事中的两个人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2、学习寓言不能过早揭示寓意,要注意先引导学生从自读入手,去发现问题,想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通读课文,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理解课文。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迁移、拓展去体会道理。如学习《掩耳盗铃》时,应紧扣文中的关键句子:“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响起来,被人发觉。”可让学生反复读,观察插图,然后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思考讨论: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可他为什么还要去盗铃?他是怎么想的?通过读读议议,使学生明白“掩耳盗铃”的思想方法是错误的,从而理解体会深刻的寓意。
3、课文中的两个故事,叙述方法大致相同。教学时可以重点指导第一则寓言,第二则寓言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在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自由讨论:谈谈自己对盗铃人或南郭先生的看法。教师相应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4、这两则故事中,人物心理、动作描写生动,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要加以注意。在读描写他们的心理、言行的句子时,要读出人物当时的心情,使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滥竽充数》的原文,不做讲解、学习的内容,只做参考,使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出处。如有学生感兴趣提问,可个别给以解答。
课时划分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拓展习题
1、比一比,组成词语。
腔( )掩( )铃( )偷( )
空( )淹( )岭( )愉( )
2、填空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告诉人们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