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意。
全文共有二十四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成千上万的人受到伤害。第2、3自然段写一位父亲到学校寻找儿子,看到教室变成废墟伤心不已。他想起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便坚信儿子在废墟中等待自己,决定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第4至10自然段写他独自一人挖掘废墟。这里还描写了其他人的行为:学生家长绝望而去、救火队长和警察劝告阻拦、人们摇头叹息,从侧面表现了这位父亲坚强的意志,烘托了父亲爱子情深。第11至23自然段写父亲终于找到了儿子。这位父亲不停地挖掘,疲惫不堪,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挖掘了38小时。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父亲为救助儿子不惜一切,让人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父爱,他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经过长时间的挖掘,他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得知在儿子的鼓励下,与他一起的14个同学也安然无恙。在众人的帮助下,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了,儿子让别人先出去,他走在最后,因为他对父亲充满信赖,知道父亲一定会跟他在一起。这位儿子也“了不起”,在这种险恶的环境里,十分坚强,还鼓励同学不要害怕,并且先人后己。最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父亲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经过是课文叙述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3.认识“塌、昔、墟、掘、爆、堪”等6个生字,会写“昔、漆、拐、挖、掘、控、辟、拥”等8个字,掌握“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俩十分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和深深信任。
2.在对比中品味文中语句的用语准确和表达技巧。
【教学建议】
1.课前老师和学生可搜集有关地震的材料,对地震有些了解。
2.本课要求认识6个生字。“墟、掘”等字的读音要重点辨析,通过借助拼音让学生读准字音,也可以用教师范读的方式加以指导。“墟”“堪”都是提土旁,可提示学生利用熟字“虚”“甚”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
在指导书写8个会写字时,可以采取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漆”字容易写错,右边下面不是“水”。“挖、掘、控、拥”四个字都是提手旁,可用归类的方法指导书写。“挖”字右边下面是“乙”,不要写成“九”。
3.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震撼人心,表现了这位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对儿子深切的爱,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教学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仔细阅读,体会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还可将课文中的其他人物与这位父亲作比较。通过细读这个重点内容,体会这位父亲爱子情深,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品质。
课文中父子对话部分可先分角色朗读,再说说读了这部分后有何感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儿子也了不起。让学生体会到正是由于小阿曼达记住了父亲的话,因而他在困难面前有信心,有勇气,最终战胜了困难。阿曼达让其他同学先走出废墟这个细节,表现了他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
4.在阅读理解课文时,要加强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人物语言可采用分角色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例如,父亲面对一大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读这一句话时应带着绝望和悲痛的感情。他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要用非常坚定的语气来读。父亲挖了38小时,终于找到了儿子,父子间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应注意读出父子俩劫后重逢的欣喜之情,表现出儿子和父亲之间的相互信赖。
5.课后,可布置学生将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家长也体会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性。
6.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坚定:坚强、不动摇。
埋头:专心,下工夫。
颤抖:颤动,发抖。
破烂不堪:破烂得不能忍受。
2.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父亲》和《生命的药方》。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