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读13个生字,会书写7个生字。
2.能力目标:
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
在朗读中让学生想象感受升旗仪式的庄严隆重。
激发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认读13个生字,会书写7个生字。
2.通过朗读,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隆重,激发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人山人海”等词语。
三、教学难点:
1.学会给熟字换偏旁、换部分等方法识字。
2.理解“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升旗仪式的视频片段(含有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的画面)
五、教学方法:
阅读法、情感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正确规范地书写7个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国升旗仪式吗?(学生结合实际表达。)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2.看了录象资料,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标画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1.自由地初读课文,找出课后的绳子,圈一圈。
2.分小组自学生字,互相正音。
3.课堂开火车检测自学生字效果,注意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
(三)识字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国旗元旦北京广场庄严隆重仪式国旗班护旗队员乐曲口令军乐队护卫队员雄壮
2.出示不要求写的生字。
旗旦京广严仪式班护队曲令卫
3.自学,找出比较难记的生字,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4.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记住“旗、严、曲、式”等。(部件构成、熟字加减笔画等方法)
5.生字、新词接龙比赛,巩固读音,强化记忆。
(四)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广 严 曲 旦 京 众 式
2.学生认读并组成词语。
3.分析识记字形。
(1)形近字比较法:广—厂旦—日
(2)部件相加:京—亠+口+小
众—人+人+人
(3)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方法记住生字。
4.教师重点指导“严、式、曲、广”的书写
(1)严:可用“亚”加一撇,第六笔横要压在中横线上。
(2)式:指导书空笔顺,不要画蛇添足多加一笔,也不要漏掉最后一笔点。
(3)曲:不可写成“田”或“由”,中间是一横两竖,第二竖比第一竖长。
(4)广:“厂”字上面加一点。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书写。
(五)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内涵
教学重点:在朗读课文中体会升旗的庄严隆重
教学难点:理解“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的含义
教具准备:升旗视频片段、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话共有几句?
2.找出:
升旗仪式时间——元旦的清晨;
升旗仪式地点——北京天安门广场。
3.观看录象资料,体会“人山人海”、“庄严隆重”的含义。朗读时重点注意这两个词的语气。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第一幅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武警战士、整齐队列、城楼、严肃)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词语中体现出升旗仪式的庄严隆重。
旗手——擎着;
护旗手——身着礼服、肩披绶带、正步。
3.指名读,体会词语的含义。
擎:往上;举。
绶带:一种彩色的丝带,用来系官印或勋章,有的斜挂在肩上表示一种身份。
4.播放护送国旗的录象,体会护送国旗的庄严。结合动作理解“擎着”、“正步”这两个词语。
5.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一名观众,看到这样一支队伍,回怎样想?如果你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名战士,你会怎样想?(光荣而自豪!)带着这样的一种感情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是怎样表现的呢?
(旗手——庄严接过国旗;军乐队——奏起国歌;护卫队员——持枪礼;军人和少先队员——敬礼;群众——肃立注目)
2.理解词语:
肃立:恭敬严肃地站立。
庄严:庄重而严肃。
3.指导朗读,读出庄严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学校升旗仪式的过程和参加升旗的感受。
2.当奥运会上中国国旗升起,国歌响起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3.小组交流后,班级汇报。(激励学生表达的热情,适当渗透表达方法。)
(五)本课小结:
作者按照升国旗的顺序,细致而生动地介绍了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我们的祖国就像升腾的太阳,会越来越富强而伟大。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画一面国旗,查找国旗和国歌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1.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旗手——擎着
护旗手——身着礼服肩披绶带
庄严隆重 军乐队——奏起国歌
护卫队员——行持枪礼
军人和少先队员——行举手礼
群众——肃立注目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