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 让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龙港一小 何必钻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六年级上册 >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课堂笔记

一、文本解读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是浙教版六年制第10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的是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克服种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难历程。整篇文章主题凝练,语言朴素。学习时应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爱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具体而言,应引导学生感悟以下几点:

1、想回国:钱学森迫切想回到祖国,做出回国的决定毫不犹豫。

2、难回国:钱学森回国受到了美国当局的种种阻挠和迫害,体会钱学森回国的艰难。

3、终回国:从1949年到1955年的回国,时间长达6年,钱学森凭着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毅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由于时空距离和教材文字张力的限制,容易造成学生只是敬佩而不是敬仰,只可远观而走不进钱学森的内心世界这种浮于表面的“伪情感”,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补充课外的钱学森轶事,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以情感的共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感悟。

三、课时目标

1、品评“可以…但不能…”、“无休止的折磨”等词句,领悟句子的表达形式。

2、个性化朗读课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要句子,

3、引领学生走进钱学森的精神世界,感受钱学森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

四、设计理念

语言与情感从来就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阅读教学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语言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领悟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把握文本情感的纽带,引导学生入情、悟情,去感悟、去发现、去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

五、设计特色:

注重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和谐统一、同构共生,通过解词、析句、读文、悟情,让阅读走向文本,走向内心,走向生活。

六、过程预设:

学习版块教学策略意图说明

(中间表格式的上传不了,不是如何是好)[原文如此,以后有机会补充。]

点评:

1、让语文课从单频走向共振。语文课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更应是注重文本背后情感的开掘、体味和涵咏。通过各种手段体味语言的表达形式,自然产生了对钱学森炽热的爱国情怀强烈的认同和敬仰;而“写话”则让学生用领悟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这时的语言已生成为学生心灵的细胞,达到了语言与情感的互动共振。

2、让语文课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是一个异常丰富的信息系统,教材不是唯一的信源,课堂不是唯一的“信道”,教学时补充的一些有震撼力的钱学森轶事,为丰富文本内涵,激发学生情感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而关注“200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时事,以及“留学生滞留不归”现象,无不在链接生活,走进生活。

3、让语文课从统一走向多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与文本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必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动着钱学森的爱国情、赤子心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感悟,如“投不投钱学森一票”,允许多元解读,但在后续教学中又注意价值引领,使学生的感悟内涵与文本的主流价值趋于一致。个性化朗读课题也是一例证,读出了真情,读出了滋味,读出了个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