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霞
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现就本册教材尤其是相关几个单元的主要内容、主要编写特点作一下简要说明。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我们需要了解以下三个专题:初识鲁迅(第五组),人与动物(第七组),艺术的魅力(第八组)。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两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并在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只记不写。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考虑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如,导语、资料袋、阅读链接、回顾·拓展、选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
请您注意:教材中注了音的字,是学生没有识记过的字,不作为学习任务。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有不同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但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如,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的,如,初识鲁迅。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但是,不同的专题侧重点不同,在“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单元中,作家主要抓住了动物的外在特点进行描写,而本册教材中,重在体现动物的情感,或者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或者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本册在编写中进一步加强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都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内容,第二自然段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有时在略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也有“连接语”。这段文字多数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每一组从导语到课文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相关三个单元的编写意图
关于第五组“初识鲁迅”。
学习重点:了解鲁迅,感受鲁迅;学习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导语:第一段明确鲁迅是本单元我们要了解的人,第二段明确了学习重点。
课例:第一篇课文是鲁迅小说《故乡》片断《少年闰土》,课文后安排“资料袋”——鲁迅生平简介;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断,第一个片断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断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一面》前的连接语,用有说服力的事例讲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与课文《一面》相对应;《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您会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是写人的,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的突出特点是与导语提出的学习重点相照应,是对整个单元学习重点的回顾和总结。具体内容不再罗嗦。
关于第七组“人与动物”。
导语点明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关于动物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学习重点见导语第二段,此处略)。
课例:《老人与海鸥》根据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改写,描写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海鸥听得懂老人的呼唤、老人去世后的“异常表现”都很动人。这篇课文体现是动物与人之间的情感。另一篇精读课文《最后一头战象》刻画了动物平时不为人所知的情感世界。《金色的脚印》不是新选文章,老师们比较熟悉。《跑进家来的松鼠》与其他三篇文章角度略有不同,似乎“情感”主题不突出。其实,“我们”一家人不干涉小松鼠的活动,正是对这个小动物的尊重和爱护,所以松鼠才得以在我家“胡作非为”。
口语交际·习作:口语交际两个内容,教学中可根据情况任选一个。前一个与单元主题相照应,后一个重在训练口语交际技巧(如何劝说等)。习作是看图作文。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并与本单元课文作比较,找出异同。请注意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并在新旧知识的交流碰撞中获得新知,训练思维。
关于第八组“艺术的魅力”。
基本结构、编写思路与前两个专题是一致的,只拣主要的说几句:导语第二段点明学习重点: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伯牙绝弦》是文言文,文后资料袋介绍了背景知识。
交流平台:两个内容,一个是关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另一个是交流课外学习语文的方法、经验等——第八个单元是一册书的结束,对教师、学生来讲是一个学期的结束,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期末对一个学期的学习有侧重点地作个小结。
四、教案编写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充分考虑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把每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
(1)导入第一篇课文的学习时,最好能结合单元主题。
如,初识鲁迅单元,《少年闰土》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导语中对鲁迅的介绍,及导语页上鲁迅的照片,还可以得用资料袋中对鲁迅的介绍。又如,人与动物单元,《老人与海鸥》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导语页上图片及课外书屋中的相关内容。
当然,方法不拘于一,关键是能让学生明了本单元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2)注意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注意课文之间的联系,把课文作为单元的一部分来看。
如,初识鲁迅单元,学习重点包括学习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那么,在对课文的学习中就要注意落实以上目标。
又如,该单元口语交际内容是关于初次见面的印象以及此后印象的变化等内容的,那么,在相关课文的教学中最好能予以体现。
再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学生已对鲁迅有了初步的了解,导入新课时若再问“你知道鲁迅是谁吗”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意义了。教学本单元时,应当注意,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是一步深入一步的。
(3)设计教学流程时,注意把学习重点、课文、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乃至词语盘点等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
2、精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读中巴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词句,习得方法。教学中要实现课后题中提出的教学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对传统课文,注意分析它在本册中所承载的学习任务。
《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金色的脚印》《月光曲》都是传统课文。但是,它现在所在的专题跟以前不同,课后练习题也不同,所以教学任务也不同。
3、略读课文的学习,完成连接语中提出的学习要求即可。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4、口语交际·习作中,有的口语交际有两个以上的角度供选择,这种情况应先引导学生选择,然后再分情况设计教学流程。
5、交流平台中含两个要求的,是都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可选。
6、有的课文,可能网上有比较好的教学案例,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除了版权的问题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同一篇课文,教学目标不同,教材编写意图不同,教学设计肯定不同。若借鉴,请取长补短。
7、体例:“教学过程”之前的部分,去掉“学习难点”“课时安排”两部分,仅留“学习目标”“课前准备”即可;“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小标题,不一定非得8个字,三五个字也可以,清楚简练就好了(比如“回顾激趣”“课题导入,介绍知识”“分组讨论,明确内容与写法”都是可以的)。
五、向各位老师道一声:辛苦了!
我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收到来稿后没有及时反馈,给老师们带来诸多不便。向各位老师致歉!
因太匆忙,在以上的说明中,可能还有不够清楚的地方;您在修改教案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中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相关知识积累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