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所蕴含的深意。
2、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炼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的真正原因,感悟课文故事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a、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世界因为有它们的存在才那么绚丽多彩,人类的生存更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关爱动物,善待动物。听!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
b、播放蝈蝈叫声的录音,问:这位客人的声音熟悉吗?生仔细听录音,回答:熟悉,是蝈蝈!接着教师展示蝈蝈的图片:对,刚才同学们听到了“客人”的声音,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客人”,了解一下“客人”。学生讨论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蝈蝈的了解。﹙学生展示资料﹚我们刚才了解了有关蝈蝈的信息,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文本学习一篇有关蝈蝈的文章!
c、老师板书课题:蝈蝈
d、学生齐声朗读课题。
2、出示自学提纲。老师要求学生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查字典解决学习中的障碍。)
3、教师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
(1)检查生字词
(2)按事情发展顺序说说故事的梗概。(不叫——不知疲倦叫——逃走)
(你有什么样的疑问?)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再次默读全文,用笔画出你感受比较深的句子,思考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2、品读感悟,美读升华。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师导读:老人喜欢蝈蝈,有幸捉到了一只,把它装进竹笼子,挂在窗台上。笼中的蝈蝈表现得怎么样?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②指名反馈: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描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中来感受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不安地爬着、触须不时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呼唤、祈求〉
③学生讨论交流,设想:假如自己被关在屋子里不能出去自己有多难受。(出示课件:关在笼中的蝈蝈图片)
填空:这是一只( )的蝈蝈。
(2)在对话朗读中,探究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引导学生猜测:蝈蝈为什么不叫了呢?〈害怕、生气、孤单、想家……〉
③师小结:是呀,蝈蝈被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不能回家,见不到亲人,蝈蝈有多伤心,多孤单呀!
(3)品读关键词语,体会大家对蝈蝈的喜爱,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
①师导读:大家那么喜欢蝈蝈,都不愿意把蝈蝈放了。听呀!蝈蝈终于叫了,大家是多么高兴呀,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语句。课件出示: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意蒙眬,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说体会。﹙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③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
蝈蝈真是奇怪,不叫的时候一声不吭,一旦叫起来,就没完没了,烦死人了,两个孩子又开始猜测其中的原因了。
分角色朗读对话﹙抓住孩子议论中的词语:“烦死了”“热得睡不着”“它在哭呢”“关在笼里多难受”,体会孩子对蝈蝈的关心﹚
(4)引导学生议一议,合作探究老人放蝈蝈的原因
1)、讨论:蝈蝈是不是真的“逃”走了?如果不是,那又是谁放走了蝈蝈?为什么要放走它?
2)、集体交流,反馈。
3)、“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猜测出什么?
师小结:是呀,老人的叹息其实是在说:都是我不好啊,我怎么能够因为个人的喜好,就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让它过着孤单,丧失自由的生活呢?我应该把它放了。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讨论:老人在天真孩子的影响下,决定给蝈蝈自由,把蝈蝈放归大自然让它快乐的生活,你们觉得老人做得对吗?为什么?﹙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出示课件:放归大自然的蝈蝈图片,关在笼中的蝈蝈图片。(作比较,喜欢哪只蝈蝈,为什么?)
2)、启发思考:了解了这个故事,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
3)、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方式学习了本文,表现得特别棒!老师替你们高兴!学完课文后,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禁锢弱小的动物是不道德的,我们应该善待小动物。
三、多元训练,读写结合。
你认为蝈蝈是怎样逃走的?写出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8 ﹡ 蝈蝈
善待动物
不叫→叫→“逃”走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