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知道诗歌的大致意思。积累两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讨论、表达的过程中,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体会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对春天的态度。教育学生要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生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在上学期古诗词诵读中学过的一首诗《晚春》吗?谁能背一背?(晚春作者: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诗人王令面对就要消逝的春天,也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就连他笔下的杜鹃鸟也在半夜啼叫,想留住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令的诗《送春》。
想一想,我们昨天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
诗人简介:教参17页
题目是什么意思?(春天就要离去)诗人舍得吗?用留恋的语气读题目。
下面我们随着诗人王令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范读古诗。
2、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认读生字。
3、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来解决。(讨论研究、请教老师、查阅资料、查字典)
4、学生自学,解决问题
5、学生汇报。
1)前两句
题目既然是送春,说明春天已经开始悄悄逝去,第一句中的三月指的就是“暮春”即春天要结束的时候,那么这句话中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意思?
(残花就是晚春撒落在地上的开败的花,更是又,更开就是又开了。)
解释的不错,那么你能用自已的话说说这一句吗?
(三月暮春时节,早春的花落了,现在又开了花朵。)
质疑:早春的花都落了,为什么现在又开了?花儿对春天有一种什么感情的?找生读。
看来,同学们合作学习很有成效,你们还解决了哪些问题。
(我们知道“檐”是屋檐是意思,第二句就是屋檐下天天有燕子飞回来。)
春天就是归去了,此时燕子会想些什么呢?
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
(三月暮春时节,早春的花落了,现在又开了花朵,屋檐下天天有燕子飞回来。)
花落花开,争奇斗艳,燕子归来,尽享春光,这是作者看到的。作者又听到什么了呢?
2)后两句
“子规”别名杜鹃鸟,它常在暮春季节啼鸣。刚才同学们的问题中有“子规为什么啼出血来?”哪个小组研究出答案了。
(夜半就是半夜,犹是还的意思,啼是啼叫,犹啼血指的是杜鹃鸟不停地叫,叫的声音很凄切就像要啼出血了一样,是个夸张的写法,并不是真的啼出血来了。)
谁来读一读,要读得夸张一点。
这个解释你们满意吗?那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杜鹃鸟为什么这样啼叫呢?
(第四句就是答案:它不信呼唤不回来春风)
哦,看来连杜鹃鸟也在为即将逝去的春光感到惋惜。这是作者想到的。
送春的方式各有不同,诗人却以杜鹃鸟留春的方式来送春,叫人感受到了杜鹃鸟在半夜里苦苦啼叫的悲切,别有一番意境。除了感伤,你还能体会到什么吗?
(一种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说的太好了,其实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应有杜鹃鸟那种为了追求美好事物,而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精神。
6、同桌合作,结合“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说说诗意。
三、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想像诗的意境。
闭眼倾听,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子规为什么要把东风唤回呢?诗人在诗里写杜鹃想留住春天实际上是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样的感情呢?(对春天的眷恋与挽留)
如果再让你读这首诗,你能把诗人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光,你想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教育学生要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好好读书)
这让我想起了一年之计在于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诗句,四季更替,春光是留不住的,我们在眷恋的同时,更应该发奋读书。
四、总结全诗,回忆学法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夸张的手法借物抒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搜集有关惜春的诗。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交流中掌握识字方法,工整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
二、识记生字。看看已经记住了哪些字,还没有记住了字,自己想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记住它?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合作,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三、指导书写。
四、赏析古诗。
14页积累。
板书设计
送春
看到的 花落花开 燕子归来
听到的 子规啼叫
想到的 留住春天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