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2个字,会写6个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并且边读边思考,明白印度鸟用什么计谋脱身,重返蓝天。从而感悟:遇到困难时,只要肯于开动脑筋,用智慧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3、分角色朗读全文。
重点难点:
体会印度鸟的脱身妙计。体会印度鸟的智慧。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你知道吗?在印度有一种叫印度鸟的小鸟竟然比有些人还聪明,会使用计策。我们快点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印度鸟认读:印度鸟比赛记忆本课生字“度”
2、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印度鸟的脱身妙计妙在哪里?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认读文中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理解词义。
出示生词:临走特产同类愣感情
多种形式读词(指名开火车打乱顺序)
3、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
4、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三、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条理。
1、默读课文说说:印度鸟使用什么妙计脱身的?指名回答
试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一计策的关键:装死
2、设疑导读。
出示最后一段,指名朗读
“哈哈!我的主人,你听我说!”印度鸟落在院中的一棵树上,嘲笑商人说,“你以为我真的有口信要带吗?你认为我的那个同类真的死了吗?不!这正是我的脱身妙计呀!”
⑴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读句子。理解“嘲笑”一词。
⑵试将画线的句子换个说法。
⑶设置导读:印度鸟为什么叫商人带口信给同伴?它的同伴为什么诈死?请大家先认真地读课文1-6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1-6自然段,了解印度鸟为什么要商人带口信。
1、学生默读课文1到6自然段。
2、说说:你从这几段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1到6自然段。
4、引导理解、体会:
印度鸟对自由的渴望
小鸟诈死的逼真
“带什么对我并不重要,我是希望你现在把我放走。”印度鸟( )说。指名填一填
当商人拒绝放走印度鸟时,印度鸟低头想了想,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寻求同类的帮助)
当商人找到笼中鸟的同类传了口信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朗读并比较。
一只鸟从树上掉下来,商人没想到鸟儿也这么重感情。
一只鸟儿听了以后,噗的一声从树上掉了下来,一动也不动了。商人一愣,想不到鸟儿也像人一样,这么重感情啊!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愣”
(下面一句的描写细致具体,尤其是加上“噗”这个象声词,以及“一动不动”这个词语,写出了小鸟难过而死的情景,显得真实感人。商人看到这个情景一愣:他没有想到会是这种结果,所以被鸟儿之间的感情感动了。)
5、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1-6自然段。
五、出示字卡学习6个会写字。
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记忆同桌交流识记方法
重点指导:
临:左边不要写成“忄”。
类:上下结构,上面的米字最后一笔是点。
教师范写后学生练写
六、作业
练写生字,积累词语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并扩词。
2、指名读课文1到6自然段。
3、说说:印度鸟让商人带口信给亲朋好友,结果呢?
4、商人回到家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印度鸟的脱身妙计。
1、出示阅读提示,引导自读感悟。
○当印度鸟听说同类难过摔死时,是怎么表现的?
○看到印度鸟一头栽倒在笼子里,商人又吃惊又心疼,商人吃惊什么?心疼什么?
○印度鸟的脱身妙计妙在哪里?
2、同桌合作,读文讨论。
3、指名反馈,交流,评议。
印度鸟听说同类摔死后,疑是自己的妈妈摔死,也一头栽倒在笼子里,再也不动弹了。
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商人因为印度鸟与同类间的深重感情而吃惊,商人因为印度鸟的伤心死去而心疼。
学生有感情地读第8自然段。
印度鸟的脱身妙计:印度鸟通过商人带口信,与同类取得配合,再以装死来骗取商人的同情与信任,最后离开鸟笼获得自由。
4、学生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
讨论:印度鸟什么嘲笑商人?
学生思考、描述印度鸟脱身妙计。综合体会计谋的“妙”处所在。(借用亲情、配合默契、诈死逼真、机智灵敏,让商人充当计谋的传递人从而容易被麻痹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印度鸟获得自由的心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体会。
1、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2、谈话感悟:你喜欢印度鸟吗?为什么?
3、拓展教育: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4、试着把你的收获或看法写下来。
四、自选课后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写数条保护鸟类的宣传标语。
3、搜集查找有关鸟类自然保护区的资料,每个小组办一份保护鸟类的手抄报
板书:
32 脱身妙计
商人带口信,同类装死
印度鸟装死,商人放飞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