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僵、触、辉”等12个字,会读“肃然起敬、横竖勾勒”等8个词语,会写“触、竖、组、啊、族、富”。掌握一个多音字“勒”。理解“我真的是无限钟情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体会作者对汉字和祖国的喜爱之情,发挥想像,积累文中好词佳句。
2、能力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继续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增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激发爱国情感。学会尊重汉字,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好汉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学会生字和新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每一个汉字都与我们的生活血肉相连,每一个汉字都同我们的心一起跳动,每一个汉字都令我们中国人为之动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刘湛秋写的散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二)初读课文,认字读词
师: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自己能解决的生字标出拼音,反复读几遍。
生独立读文,解决生字词。
师:谁愿意读一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师:请声音宏亮地读一读这些字词:
僵硬 感触 光辉 沉坠 挺拔如峰 浩瀚如溪 民族 丰富 瑰宝 思维
师:默读课文,思考并说一说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第一自然段写了“我”写字时常常动情。
生:第二自然段写不同的汉字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它们是一群可爱的精灵。
生:第三自然段抒发自己的情感,认为汉字将会被世界珍爱。
(三)了解课文内容
师:轻声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很喜欢汉字,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书法瑰宝。赞美了汉字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并将有更多的人珍爱和热衷于它。
师:把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连接起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认写结合,规范书写
师:有的同学可能还有自己的办法,总之能记住这些字就是好办法,请动笔在虚宫内写一写这三个字,一定要观察好,注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每一笔在虚宫格内的位置,比一比看谁写得规范美观。
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请拿出虚宫本,用最正确的姿势写出你此时此刻最想写的字、词或者一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写它?
生:我写的是“关爱”,因为我觉得不管是在学校,在家还是在其他地方,人和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都需要要关爱。
生:我写的是“花”,因为我喜欢花,什么样的花我都喜欢。
生:我写的是“我要考大学”,因为爸爸妈妈最希望我考上大学,我不想辜负他们的期望。
生:……
师:看!一个简单的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包含着一种情感,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汉字就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让我们带着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把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吧: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生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激发对汉字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1、感受作者对汉字的喜爱之情。
师:整篇课文围绕一个字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你们知道是什么字吗?
生:是“爱”字,因为题目中就有: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请默读课文,把表现作者对汉字的喜爱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生:我画的内容是:我写着写着,常常为我面前的一个个方块而动情。我是从“动情”一词知道的。
师:“动情”是什么意思?为谁而动情?
生:“动情”就是产生爱慕的感情,作者为方块字动情,就是为汉字而动情。
师:是啊,可是作者为什么要为汉字而动情呢?
生:因为“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师:这是两个比喻句,谁知道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第一个比喻句把汉字比作了可爱的孩子,第二个比喻句把汉字比作了美丽多姿的鲜花。
师:说得真完整!你们能像这样完成这个填空吗?
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生:像(一群肥壮的牛群、羊群在山坡上吃草),
生:像(一个个听话的士兵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接受教官的训练)
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可以和幻想家媲美!于是“这时我真不忍(生接读)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真想叫它们离开格子去舒展,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欢乐。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因为喜欢这些汉字,而想给它们自由。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因为喜爱这些汉字,想让它们自由自在地享受自己的欢乐!
2、感受汉字之美,激发喜爱汉字和爱国情怀。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找到了表现作者喜欢汉字的词语或句子?
生:我觉得“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能表现作者对汉字的喜爱。
师: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把汉字比作“小精灵”?
生:我认为精灵有很多种,比如火精灵,水精灵,风精灵等,每个精灵都有自己的特点,汉字也是一样,每个汉字都有自己不同的含义,所以作者把汉字比作了小精灵。
师:看得出你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厚,这一定是读书带给你的好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多读课外书哦!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哪句话和这名同学说的意思一样?
生:我觉得第一句话和他说的意思一样。
师:读一读!
生: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
师:找得真准!这句话是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每一个汉字都是可爱的小精灵?说说你的理解。(用做动作、换个词、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清丽的光辉、漂浮感、一望而沉坠、肃然起敬)
生:太阳、月亮、轻、重、笑、哭、冷霜、幽深和人。
师:你觉得哪些字或词也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生:“春”这个字能让你想象到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色;“秋”字一望似乎得到丰富的果实。
生:“阳光”两字让人感到温暖,而“雨天”却十分凄凉。
生:“蓝天”让你感觉到天空的魅力,神清气爽,“白云”使你的心像吃了棉花糖一样甜。
生:“花草”二字一定会让你心旷神怡。“小鸟”将带你走进动听的歌唱王国。
生:……
师:是啊!汉字之美,美在形体。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神韵:“明”是由两个象形字“日”和“月”组成的会意字,“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雷”“雪”“霜”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同样富有形象性,在辞义上都与“雨”有关。这四个字真富有典型性和趣味性。“太阳”这个词,使你感觉到了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给人飘浮感…….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你们喜欢它们吗?
生:喜欢!
师:这些有影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勾勒的奇妙组合,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于是作者在心底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我爱你,(生接)中国的汉字!
师:汉字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文字。没有人不知道汉字书法有其他文字书法不能比拟的魅力。(课件出示书法作品)行如流水的草书,秀丽的楷书,端庄的大篆小篆,或(生接)挺拔如峰,或(生接)清亮如溪,或(生接)浩瀚如海……
师:于是作者自豪地说:“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有这么丰富的书法瑰宝?”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能不改变的意思,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
生: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有这么丰富的书法瑰宝。
师: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很骄傲,很自豪!
生:我觉得我更喜欢中国的汉字了!
生:我觉得中国的汉字真有趣!
生:我很佩服造汉字的人,我觉得他们很聪明!
生:……
(三)、理解最后一句话,升华情感。
师:汉字之美,美在精髓,美在真情。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情感齐读最后一段话。
读这段话时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上不来气儿!
师:像这样的长句子要在句子中间适当地停顿(教师示范):我真的是无限钟情/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
生:谁来试着读一读?
师:请默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生:“钟情”这个词让我感受到作者很爱中国汉字。
生:“赖以思维和交往”让我觉得作者可能是个作家,经常用到汉字。
生:老师,我不太明白汉字为什么会有生命力?奇特魅力又指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老师带来了一份资料,请大家在阅读的同时讨论一下汉字为什么会有生命力?奇特魅力又指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提出,中国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他们认为,在河南省一个新石器洞穴中发现的刻在龟壳上的记号是后来发展成为汉字的最早雏形,这些符号可能用于宗教目的。
汉语还是当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目前地球上使用汉字的人口大约有14亿,占世界人口的26%,几乎相等于合用英语的15亿人口(以英语为母语的书面语的只有3亿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它也是因特网上的第二大语言文字。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申奥成功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兴趣日益升温。汉字不仅使中国人、海外华人着迷,而且有的洋人也慕名来中国学习说汉语,写汉字。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的学校开设了华文课程,美国有20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课程,许多人已看到华文中还蕴藏着无限商机。
生:中国汉字已经有8000年的历史,到现在还一直在使用,所以说它有生命力。
生:不仅中国人喜欢汉字,连外国人也喜欢汉字,而且我觉得全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汉字,当然就说它有魅力了!
生:……
师:同学们,作者用一篇充满着深情的文章来表达对汉字的喜爱,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呢?
生:我要认真写字,不写错别字。
生:我看到别人写错字要纠正。
师:是呀,在我们的作业中,也有不少的错字,希望学过这篇课文,大家能规范书写汉字,让我们也为纯洁祖国文字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汉字更美,好吗?现在就让我们付诸行动吧!把上节课剩下的三个字规范地写在虚宫格本上。
生书写:组、啊、族。
板书设计:
动情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风韵
灵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