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默读课文,讲讲课文所写的郑板桥的故事。
2.体会郑板桥所画的竹与他品性人格之间的联系。
3.试着欣赏郑板桥的默竹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郑板桥的故事中感受其品性人格。
难点:如何理解文题“默竹如人”: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认识一位爱画竹的画家——郑板桥
二、介绍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三、自主学习:
1、解词:学习生字、新词
注意:“绰”读“chuò”,不要读成“zhuó”;“诣”读“yì”,不要读成“zhǐ”
着重理解下列词语;绰约、风姿、峥嵘、囤积、离乡背井、赈济、溢于言表、造诣
2、交流材料: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四、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郑板桥爱竹,赞扬画家人格。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郑板桥不媚权贵,关爱百姓。
第三(第6自然段)高度评价《墨竹》,赞扬画家精神。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套用这种说法,是不是也可以说“画如其人”呢?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素以画竹著称于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板桥的故事,看看他画的竹与他本人的品性是否相似。(板书:默竹)
二、读文,练说
1.默读课文,准备复述郑板桥的故事。
小组交流,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更生动、全面。
2.练说,说说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从一事中,我看出郑板桥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话。
学生相互补充、纠正、归纳:
勤俭谦逊,清正高洁,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与百姓打成一片,不媚权贵,安贫乐道。
三、赏画,感悟
1.出示郑板桥的画作—《墨竹》,引导学生欣赏画中的形象特点。
(1)细长的枝干、突出的枝节、峥嵘的竹叶给人一种瘦劲、劲节的感觉。
(2)挺拔细长的竹枝给人一种正直而又傲然不群的感觉。
(3)随意舒展的竹叶显得潇潇洒洒,给人一种担荡从容之感。
(4)兰草与巨石的背景衬托出竹的高洁、清正与坚贞。
2.想一想,画中竹的这些特点与刚才所归纳的郑板桥的品性是否相似。
让学生将竹的特点与郑板桥的品性人格对应、融合。
3.真是画其人啊!(在课题“墨竹”生读书“如人”)
四、廷伸拓展
1.清代的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是一个怪才,有关他的趣闻轶事一定很多,你能利用课前所收集到的一些材料向其他同学讲述一两件事吗?
2.课外再找几幅郑板桥的字画欣赏一下,看是否还是画如其人,字如其人。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了解郑板桥的故事,感受到他独具特色的品性人格,还通过欣赏他的名画进一步感受他非凡的品性。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一下郑板桥。
板书设计:
24 * 墨竹如人
墨竹 郑板桥
峥嵘 潇洒 勤俭谦逊,清正高洁
舒展 自如 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
瘦劲 挺拔 不媚权贵,安贫乐道
(竹)如 其(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