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2、用心潜读短文,从中感受“我”的成长历程。
3、通过阅读,感受文本向我们传递出的母爱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爱的絮语》,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并从中受到启发,感受母亲、母爱的伟大。
过程与方法:
1、搜集和“爱的絮语”相关的文章,小故事,资源共享。
2、用心倾听爸爸、妈妈的絮叨记住自己当时的感受,品味“唠叨”的内含,准备课上交流。
3、留意父母的话,选编“父母语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一转眼,我们已经步入了小学六年级的生活,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即将小学毕业,步入新的生活,在过去这五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享受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关心与呵护。但给我们关心与呵护最多的人莫过于自己的父母,他们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份微笑,甚至是所谓的唠叨都让我们如沐春风,伴我们成长。然而,相当一部分人对父母的“唠叨”不屑一顾,有的还很烦,生活中的这种现象,你们怎样看待?
a 学生举手发言,畅谈自己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b 你听过爸爸、妈妈的絮叨吗?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各抒已见后,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感悟爱的絮语其中的真谛。)
二、学习第一篇短文
导语:
通过本学期第二单元和以前有关“亲情与爱”文化主题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心中便有了这样的一个理念。“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母爱尤显伟大与崇高,相信今天通过本单元阅读链接的学习,我们每个同学对母爱都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1、学生自读短文。(要求正确流利)
2、出示中心话题:
你从《爱的絮语》这几篇短文中读懂了什么?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预设:
①从第一篇短文中母亲对“我”说“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这句话中读懂这是母亲在教我们如何面对困难,要学会坚强。
②母亲的这句话是一种信念,需要用坚强来支持。
③文中的母亲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给我们做榜样,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温暖,足以战胜一切寒冷。
④从母亲的言行中受到教育,明白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怕困难,要坚定自己的目标。
……
三、方法迁移,学习第二、第三篇短文(方法同上)
预设启发如下:
第二篇:
①知道牛狂奔起来的原因是因为绳子牵得太紧,通过母亲的话知道别把什么事看得太重。
②从母亲的言语中得到的感悟是在生活中当把绳子牵得太紧的话会事与愿违,往往费尽心机,也不一定如愿。
……
第三篇:
①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乐于接受生活的每一次挑战。
②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战胜困难,更要战胜自己。
③母亲的话看似是唠叨,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做人处事的哲理。
……
四、联系生活,提升认识
通过读,我们发现这三篇短文都是母爱的闪现,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告诉孩子们如何生活、做人,这必将成为孩子们生活中最大的财富。我们读了以后,这些话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人生财富。
小结:当我们用心品读这三篇短文以后,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慈祥母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可以听到那厚重、慈爱的声音。于是,我们渐渐明白:“爱会带给你无限温暖,也会带你快乐和健康。”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你经历过吗?大家一起交流吧!
五、拓展阅读
阅读同学搜集短文两篇
1、学生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2、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词句并作批注。
3、选派代表,全班交流。
4、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从容地面对生活给心松松绑;当我们没事儿的时候,就小声歌唱;当我们没事的时候就想想母亲的唠叨;你会发现生活如此美好。如是我们决定:我要快乐地生活,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我们还会发现这种神奇的力量原来竟来自于父亲、母亲的絮语。
六、向生活链接,提高阅读兴趣
学习了本单元的阅读链接,我想同学们一定早已心绪涌动,一定会有很多话要和同学交流,想向老师诉说,请打开你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让思绪驰骋起来吧!
1、交流“父母语录”畅谈自己的感受。附“父母语录”
(①宝贝,不用担心好事总在后面!
②别灰心,前面的路还很长!
③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2、为本次链接续写母亲的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七、总结升华
在我们的脑海深处,有一种本能叫记忆,当岁月的年轮从我们的身体划过以后,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是回忆,这种回忆无论经过多少年,总是那么鲜活,但总有一种回忆让我们感动。其实,那片最深的记忆,那种最深的感动,正是父母亲爱的絮语!让父母亲爱的絮语陪伴我们一辈子,直到天荒地老!
附:
妈妈的唠叨
每天清晨,闹钟的“丁零”声还没住,妈妈就开始唠叨了:“宝儿,快起床,再不起就迟到了,快!快!快!”着急得好像要上战场。妈妈的唠叨是我每天都能听到的最有魔力的声音。
每天每时她都不厌其烦地唠叨个不停。
在这唠叨声中,我就像被上满了发条的小玩具,闭着眼睛开始穿衣、洗漱、吃早饭,还要强打精神回答妈妈一声声的唠叨。这时妈妈的唠叨不但烦人,而且我觉得它也是世界上最难听的声音。可每当我走出家门,走进我喜爱的校园时,我会想到如果没有了妈妈一声声的唠叨我又如何能准时到校呢?
中午一进家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快,换鞋、洗手、吃饭,书包挂在椅背上。”刚吃完饭坐在沙发上,妈妈又喊:“来刷牙、午睡,别躺下看书,会把眼睛看坏的。”这时我真恨妈妈的唠叨,可还没等听完下句话的内容,就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午睡后,我精神抖擞地上下午课时,就会觉得妈妈的唠叨是我奔向目标不可缺少的航标。因为妈妈的唠叨就像一道道数学题,总是那么严谨,让我马虎不得。做每件事不得不按妈妈的唠叨去办。就这样,妈妈的唠叨使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晚上回到家是妈妈“唠叨广播电台”的黄金时刻。向她汇报学校的一切是见面后的第一件事,也已成为很自然的一件事了。她总是忘不了叮嘱我:“要尊敬老师,要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要注意听讲,要有集体主义观念,有不会的要及时问老师……”我只要有一点进步,妈妈立即打预防针———不要骄傲。考试失败了,妈妈总是帮着找原因,又是总结教训,又是给我打气。妈妈真是为我操碎了心。
我在妈妈的唠叨声中成长,妈妈的唠叨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这声音含着浓浓的母爱。
母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16 岁的儿第一次挨打……儿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627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