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雷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明月”为主题,选编了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记叙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体描述月亮,介绍月亮。《古诗两首》借月抒情,寄托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散文《月迹》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充满了童真童趣;《飞向月球》真实地再现了1969年首次登月的过程。
所有的文字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语文天地”通过做摘录笔记、填写成语、自读古代诗人明月寄情的诗句、品味近代文学大家的写月名篇等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看月亮,说月亮,写月亮”的系列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单元目标]
1.识字与写字目标:认字13个,综合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培养主动识字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写字27个,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体会“瑟瑟、可怜、嫉妒、粗糙、着陆、嶙峋、耸立、面面相觑、小心翼翼”等词语的意思。明确摘录笔记的新要求:不仅要求进行词语积累,而且要求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摘抄下来,并采用学过的方法自学这些字词,掌握它们。培养学生做摘录笔记的习惯。
2.阅读目标:诵读古诗,感知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品味其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自悟,加强语言积累,学会一般的读书方法。在读文中感悟热爱自然之美,向往美好生活之情;在读文中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向宇宙进军的远大理想。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情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指导学生学会做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练习从课文或其他读物中摘抄信息资料,练习用批注记号阅读课文或课外读物,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说话、写话目标:指导学生搜集赏月、说月的素材,创设谈话情境,拓展谈月话题。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耐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并从中概括出要点,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通过阅读和说话的教学,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描绘出眼中、心中的月亮。
4.综合性学习目标:通过组织学生搜集资料、相互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积累,学会表达,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熟练处理信息的能力。时值中秋佳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中秋赏月活动或开展有关月球的知识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同时,说出、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点提示]
本单元可考虑安排11课时,课时安排及每课要点提示如下:
1.《古诗二首》2课时。要点提示: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也可鼓励学生尝试默写。
(4)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诗意,如绘画、复述、改写等。
2.《月迹》3课时。要点提示:
(1)通过多种渠道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
(3)引导学生采用查资料、询问别人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4)结合课外阅读,摘抄、背诵描写月亮的片段。
3.《飞向月球》2课时。要点提示:
(1)让学生自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的神奇景象,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究科学奥秘,向宇宙进军的远大理想。
(2)通过书籍、影视和网络搜集有关月球和登月的信息,增进对月球的了解,并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3)充分讨论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后所说的话,体会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4.“语文天地”4课时。要点提示:
(1)掌握摘录笔记的新要求:抄下生字新词,用学过的方法自学;摘录有用的信息资料。
(2)积累与月亮有关的成语、古诗、名著片段。
(3)引导学生进行“看月亮,说月亮”的口语表达,提高学生耐心倾听、概括要点的能力。
(4)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描写月亮的创作热情。
[教学建议]
1.《古诗二首》,备课时要以“明月”为主题,联系后边的课文和“语文天地”来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古诗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拒绝由教师‘肢体解剖”’。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切忌直接讲解。学生如遇到困难,要指导通过查找工具书、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解决问题。对于全班同学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如“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一词,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怜”字的几种含义,也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诗句的意思,进而了解词义。其次,要让学生在读中明诗意,在读中悟诗情。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组织学生赛读,互相启发,烘托气氛,促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再次,在学生理解了两首古诗所表达的内容后,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诗的意境在头脑中转换成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还可以让学生用绘画、改写、吟诵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对于月亮的了解;也可鼓励学生寻找其他描写月亮的古诗,抄写下来,互相交流,增加积累。
2.《月迹》是“明月”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可以说是重点。较第一课《古诗二首》与第三课《飞向月球》而言,《月迹》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容易激发他们的想象。因此,本课的教学更要侧重于让学生品味近代文学大家的写月名篇,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进一步培养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本课的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搜集材料,拉近距离。学习本课时,正值中秋节来临之际,课前可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如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知识等。
学课文前,可组织学生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思妙想,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从而拉近与课文内容的距离,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2)小组合作,理清顺序。由于课文篇幅较长,需要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充分阅读课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同学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学生联系上下文,可以找出一系列表示空间位置的词:“中堂”“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院子里”“沙滩上”“上湾”和“下湾”,从而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交流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以完善自己的想法。
(3)抓住重点,寻找突破。课文表达的情感是深沉内敛的,以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理解肯定有困难,在教学中要找到一个学生能普遍接受的突破口。可以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吗?”当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来说明时,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体会到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美好的心灵。只要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拥有美丽的月亮,而且能拥有整个美好的世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向往。
(4)各抒己见,善于倾听。结合本单元“金钥匙”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谈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能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思想。
(5)读背结合,注重积累。本文语句优美,节奏明快,意境悠远,读后令人“口留余香”。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细细品味,找出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和同伴分享学习中的乐趣。鼓励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去寻找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体会“开卷有益”。
3.《飞向月球》这篇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展现了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景象。对于学生们来说,本文的所有词句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学习课文时,应以自读为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交流自己对航天员登月过程中最感兴趣的事。比如失重现象,在太空中是怎样吃饭、工作、睡觉的,从宇宙飞船上看月球和地球是什么样的,月球的真实面貌是什么样的,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发言内容。如果有学生谈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有关情况时,要给予鼓励,使学生明白:为了祖国和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刻苦学习,将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4.“语文天地”与主体课文不可分开教学,两者要有机融合。本单元的“语文天地”安排了五类内容:
日积月累
(1)学写摘录笔记,可根据摘录的新要求,具体落实到每一课的学习中。
(2)填成语指导,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填空并扩展,课堂上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积累。
(3)读古诗要在学习课文《古诗二首》后,引导学生根据手中的资料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进行自主学习,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可稍加点拨。
畅所欲言
可以结合课文《飞向月球》一文的教学来进行。也可结合中秋佳节举行中秋茶话会或有关月球的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
开卷有益
可结合主体课文《月迹》的学习来进行。这四段话均摘自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阅读时要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鼓励学生背诵相关段落。
笔下生花
(1)以《月迹》和“开卷有益”为学习指导,学习著名作家们观察的顺序和写作重点、特点。
(2)以《今晚的月亮真……》为题,提前布置学生观察夜晚的月亮,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光泽及由此产生的联想等方面着手准备材料。
(3)以《我和月亮有个约》为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篇作文(童话、小诗、科幻故事都可以)。
金钥匙
要把它落实到各课的具体教学中去。
[相关资料]
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迈出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一步。尼尔·阿姆斯特朗——“阿波罗11号”的指挥官,成为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活动的第一人。他的月球之旅,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对此他曾说过一句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他返回地球时,成了一位世界英雄,以至于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名字还为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为纪念他的成就,他登陆地点附近的一个月球环形山被命名为阿姆斯特朗。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