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单元教学 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以读为本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第八单元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第八单元教案

本单元共包括5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即:《司马光》、《鲁班和橹板》、《乌鸦喝水》、《咏华山》、《小松鼠找花生果》和练习8。本单元的主题是“遇到困难,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几篇课文故事性很强,适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课文意境,获得情感体验。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培养语感、内化语言。

《司马光》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教学中,我们应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本课的重难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机智的品质,从中得到启发。因此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二、教学策略:对重点部分的教学可以我做了如下的思考:

(一)读读、看看、议议。

让我们来看看司马光为什么“砸缸”救小朋友。

1.自由读读课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里?是口什么样的水缸?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观察插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投影仪将课本中的插图放大,集体现察。)小组讨论:一个小朋友掉进那口水缸里,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那个小朋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图上的孩子相比,文中写的“大水缸”是相比孩子们的个子还高。而且体积大,能装许多水。”以上学生在读读、看看、议议中弄明白,那样“大”的水缸,又是装满”了水,说明小朋友掉进缸以后,整个儿会被淹没,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司马光必须“砸破”那口缸,让水流出来,才能救小朋友。)

(二)读读、演演、问问。

司马光是怎样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呢?

1.找出有关“怎样救”的段落。(第三自然段)读读,画出”怎样救”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语。(“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2.表演体会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看谁把司马光的表情、动作演得像。(表演、评议)

3.再读第3自然段,对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的表现提出问题,想想、议议。(教师可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再读课文后提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会怎么想?他怎么会知道“举起一决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你从司马光的表现中明白了什么?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会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对司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险时“没有慌”,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动脑筋、想办法,化险为夷会有更进一岁的理解。)

大组对比读第2、3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马光、掉进缸的小朋友、众小朋友)看谁演得最像。再说说“都慌了’和“没有慌”的不同结果。

(三)思考、想象、设计。

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可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允许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办法如——大家都伸手去拉;找树枝伸下去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住树枝众小朋友再一起拖;甚至说一齐把缸推倒等等。只要理内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也鼓励有争论。)

(四)扩展活动。在学生已充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安排一些“难题”让学生想一想,如:家里炒菜时油锅突然燃起来了怎么办?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么办?热闹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么办…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道理。在说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

《鲁班和橹板》

一、教材分析

《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写鲁班仿照鸭子的脚蹼制成一种摇船的工具,让船行驶得又轻快又省力。这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并通过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如何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一)自主发问,自定目标

针对低年级儿童爱提问题这个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学伊始,教师由板书“鲁班”和“橹板”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认识并比较“鲁”和“橹”的异同。(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较记忆有较大的优势。)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对课文内容进行自由猜测,自主发问。对于同学们的种种提问,教师先不回答,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小问号去自由初读课文。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先自由交流自己的初读成果,再提出自己无法解决或感到有疑问的问题,教师对此做适当的梳理,将与课文紧密联系、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等作为下一步学习的目标。

(二)自找学法,自主交流

围绕学生初读后提出的重点问题“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引导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在此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自找学法,自主感悟。

1.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一次全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认为是重点段落的,还可以自己多读几次。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一步学懂,读好。可以是自己独立思考,练读;也可以由同桌或小小组共同讨论学习。

2.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尤其是对学生隐含学法的发言要及时点出及肯定,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积累。

(三)自我展示,自主拓展

学生自我展示与自我赏识也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及时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尤其是读完全文以后,更应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如聘请小老师带大家复习生字,开展读书竞赛,夸夸我的学习成果等,在引导学生自我展示的同时,对课文的字、词、句、段也进行一个全面复习与回顾。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可设计以下练习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

1.鲁班是一名能工巧匠,多收集一些有关他的资料,为大家讲一讲有关他的故事。

2.鲁班受鸭掌的启示发明了橹板,你知道鲁班还发明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动物的启示而制造出来的吗? 收集鲁班或其他发明家的资料。可以去问问爸爸妈妈。适当渗透少许仿生学的知识,打通课内外、学科间的界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乌鸦喝水》

一、教材分析:《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内容,有助于学生读书领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理解课文是本课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区分“喝”与“渴”字,是一年级学生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

1、第一课时,我采用了谜语激趣导入:“身空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2、出示“乌鸦”问,谁能有礼貌地跟乌鸦打个招呼?

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乌鸦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着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3、然后揭示题目《乌鸦喝水》,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喝”字,并与“渴”字比较。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的吗?

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乌鸦就在我们的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打开了,从提问中也可看出孩子对乌鸦的关心,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二)教学过程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如:“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到处”什么意思?这句话该怎样读?请学生学学乌鸦的动作、表情,边飞边读。学生边读句子边表演的情趣很高,活动中感觉了乌鸦飞到东来,飞到西,让学生明白乌鸦找到水,是那么的不容易。乌鸦终于找到了一瓶水。这时的乌鸦心情怎样?你能感觉到吗?问学生该怎么读?学生会说应读出高兴的语气。可是,乌鸦喝不着,知道为什么吗?乌鸦的心情又怎样?引导学生把乌鸦失望、着急的心情读出来。学生通过读,感觉到乌鸦找水的艰辛,同时学生在表演、观看中也体会乌鸦口渴时的难受,见到水时的惊喜,而喝不到水的失望的整个过程。在学完这段时,让学生再次通过读来体会乌鸦的心情。

这时,随机一句“你能帮助乌鸦想想办法吗?”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促进了双向互动。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从学生们富有个性的回答中,“我帮它把瓶子斜过来,让它能喝着水;我请它到我们家喝茶水”。“我帮乌鸦拿一个杯子,让它把水倒在杯子里。”“我拿一个电钻,钻个洞,不就行了。”可见和谐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这些,必将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从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再回到课文看“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这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运用实验等直观教学化静为动,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奥妙,避免了抽象繁琐的讲解。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应为学生留出时间,留出空间,创造条件让他们去自读自悟,而为师的,只在一边旁敲侧击,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另外,朗读、背诵课文,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教育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读通、读懂、读好课文。一个巧妙的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表现了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课改思想。

《咏华山》

一、教材分析:

1、课文内容:本课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吟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和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是课文的重点。

2、本文特色本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的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诗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课标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难点: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策略:本课的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下四点设想:

1、处理识字教学时,以阅读为主线,寓识字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把识字的要求分步实现,逐步加深: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细读课文——侧重在字词的意思的理解上,主要引导学生把字词的意思带入课文语境中,在语言环境中自读自悟。

复习阶段——重点在字形的记忆上,主要采用学生自己教自己的方法。

2、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入境悟情,借文学诗,抓重点词句的理解,领悟文和诗中对华山“高”的描述。

(1)、揭题阶段——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华山在哪里”、“华山怎么样”、“谁咏华山”“怎样咏华山”等问题。课伊始,疑已生,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被点燃,所以教师顺生疑、顺生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

(2)、初读阶段——为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可设计这样一个提问:读了课文,你觉得华山怎么样?目的是为了获得轮廓式的鸟瞰效果。

(3)、细读阶段——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体描写展现华山的陡峭高峻。华山巍巍,耸入云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华山如此的壮观非凡?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实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学生观察那悬崖峭壁上那条飘带似的山道,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爬山之艰难。让学生欣赏那美丽的山顶景观,随机飘出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让课文语言在孩子头脑中变成美丽的风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同时助以表情动作来体会文中人物看蓝天,看群山,看太阳,看白云观察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体验。如:“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一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你们怎么看太阳和白云?什么感觉?现在在华山顶上怎么看?什么感觉?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是为学服务的,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4、拓展延伸: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实在太小了。陶行知要推倒学校的围墙,地为床,天为被。我们也要打破语文教学的课堂局限。将学生由课堂引向课外。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走向书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走进网络世界,拓展知识面。

可这样设计拓展练习:

1、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很大,但好像游览得还不太过瘾,老师为大家推荐一个网站:http://www.newxue.com 里面有更多的关于华山的资料,小朋友们课后可以了解一下。

2、课后练习: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3、写下自己对华山想要说的话或也作一首小诗来赞美华山。

《小松鼠找花生果》

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小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线索: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

二、教学策略:

1、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板书,花生果)

(2)你喜欢吃花生果吗?(出示小松鼠)瞧,它也喜欢吃,你认识它吗?谁来介绍一下?(板书:小松鼠)

(3)今天,我们就跟着小松鼠一起去找花生果。(板书:找)

2、细读课文,促进感悟。本课以感情朗读为基本任务,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悟。第一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绿油油”、“黄灿灿”两个词语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花生开花的美丽景象。第二自然段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小松鼠“很高兴”的心情上。联系上下文读书,学生就能很容易进入角色,进而把课文读好。第三、四自然段紧扣课题,突出了“找”字。先写“找”的做法,“每天”、“都”是关键词。再写“找”的结果,关键词是“直到……也……”。最后写小松鼠的疑惑,主要通过表情和话语表现的,关键词是“睁大眼睛”和“奇怪”。指导朗读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把课文语言变成小松鼠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跟着小松鼠去找花生果,去产生疑惑,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对小松鼠找花生果的动作和疑惑的心理有真切的体验。

3、保存趣味,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供我们吃的部分也长在泥土里?

(土豆、芋艿、红薯、藕……)

(2)还有这么一篇童话,题目是《猪小戒找花生果》。今天,我们和小松鼠找到花生果了,猪小戒找到花生果了吗?它又是怎么找的?课后我们一起瞧瞧去! 语文教学与自然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练习8》

本次练习安排了四个项目,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学用字词句的训练仍为本次练习的重点。

一、在教学第一题时,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游戏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有5位动物朋友来我们一(3)班,要和你们交朋友、玩耍,你们欢迎吗?

2、(5位戴头饰的小朋友上台)现在小动物们已经来了,你们想和哪个小动物玩?准备怎样玩?(唱歌、跳舞、交谈)

3、(音乐声中)小朋友和某一小动物或唱歌、或跳舞、或交谈。

过渡:刚才老师看你们和小动物们在一起玩得可真开心,想不想把你新交的动物朋友介绍给大家?

(二)创设情境,练说句子。

过渡:看来小朋友们真的和5位小动物交上了朋友了。现在呀你们的朋友碰到了困难。故事:昨天,有一位老巫婆把正在玩耍的小松鼠、小燕子、小北极熊、马、小蜜蜂装进了一个神奇的口袋,想带回家,正好被老师看见了,老师把这口袋夺了回来。把小动物们放了出来,想请你把它们送回家,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

(1)出示动物的家的图。

(2)逐一认识小动物的家。

(3)请学生把戴着头饰的小动物送回家。(贴上头饰和词卡)

(4)小动物们得到你们的帮助,可开心了,不停地说“谢谢”。

4、才你们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帮助了有困难的小动物,小动物们呀把你的事迹在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等地方传扬开了:现在还有许多被巫婆魔口袋关着的小动物、小植物等着你们解救呢!请你们把它们送回家呢。愿意再做拯救大使吗?

(三)复习巩固

1、小动物们都回家了。多快乐呀!为了让更多的小动物、小植物找到家,让我们一起来编首儿歌帮帮它们吧!

2、学生自由编儿歌。

3、指名说,评议。

(四)迁移练习。

1、听故事,《粗心的邮递员》。

故事:小猫咪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邮递员。他工作挺认真的,可就是太粗心了。这不他今天背着邮袋,骑着摩托车一溜烟似的冲了出去,他把小兔的信放在了山顶上,把青蛙的信放在屋檐下,把小鸟的信放在河岸上,把袋鼠的信放到南极。

2、动物们能收到信吗?为什么?

3、请你去帮帮小猫咪重新送一下信好吗?(请学生表演)

二、读读背背一题,可以从图入手,联系课文《司马光》的故事情节,体会几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词语。

三、口语交际,学生听故事时,捕捉要点,记住情节。表演时,要指导学生弄清自己担任的角色特点,进入交际情境,注意把他们的情绪变化演出来。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第八单元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