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夏日绝句》,背诵并默写。
2.理解《夏日绝句》的内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2.师导入:电视剧《射雕英雄传,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诗词创作方面,她的盛名不仅可与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比肩,亦可直追前代大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与之齐名,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列。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flash)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同学们,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找到了吗?(人杰、鬼雄)
2.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
(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
鬼雄:鬼中的英雄、)
3.成语词典中有两个成语给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拔山盖世:项羽说自己的力量足以拔起一座大山,自己的气概足以超越天下人。形容力大勇猛,无人能比。【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
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就命令士兵把锅都打破,把船都弄沉,激励士兵拼死作战,不打胜仗决不生还。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4.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5.指名读这两句诗。(慷慨激昂,坚定有力)
6.这两句诗“惊天地,泣鬼神”,八百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请全体男孩子再来念一念这两句诗。)
四、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同学们,最令人心动、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第四句诗“不肯过江东”。江东,是指江南的东部,咱们这儿就属于江东,江东是项羽的老家。当年,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项羽是江东的骄傲。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盼望着项羽胜利归来。可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消灭了秦军主力,立下赦赦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离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漓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10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年。
读了这段话,联系“不肯过江东”,你对项羽又有何感慨?
(项羽宁死不屈、百屈不挠、悲壮豪迈、光明磊落、浩然正气、敢作敢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引导:项羽如果回到江东,江东的父老乡亲会原谅他吗?项羽当时有的是时间逃生,可他却选择了死,不想成为敌人的俘虏,不想在敌人的刀下偷生。
同学们,要读好这一句,读出项羽宁死不屈、悲壮豪迈的英雄气概,关键是读好哪一个词?(不肯)指名读这一句。
老师突然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把“不肯”换成“不愿”、“不想”、“不能”?(不能)为什么?
师:“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八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无愧于“人杰鬼雄”之名。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2.说说诗句的意思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六、作业
作业布置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写生字“祭”。
2.背诵、默写《示儿》。
3.理解,《示儿》的内容,感悟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二、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读题
2.引导说说题意。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3.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课件)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簪缨世家,少有才名。孝宗即位,特赐进士出身。乾道二年(1166),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先后入王炎、范成大幕府,襄助军务。六十六岁后遭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4.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学生读诗后,全班交流。
2.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
3.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
4.学生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5.全班交流。(悲、悲痛、悲愤、悲悯……)
(a.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体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b.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c.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d.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苟且偷生的悲悯。)
出示材料:【当时社会现实】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入扬州,以扬州作临时都城的宋高宗赵构匆忙逃窜。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再次南侵,扬州沦陷,再次遭劫掠。
6.感受陆游的爱国精神.
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作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陆游从小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课件)出示下列材料: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他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他老病僵卧之时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尽复汉唐故地。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他写出了对朝庭不想收复失地的深哀巨痛。
7.读了这些诗句,你的心情如何?再次感情朗读读全诗《示儿》
8.小结: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
9.感情读诗。
四、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1.师述: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2.设问:在今天,我们学习《示儿》这首诗有什么意义?
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只有象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要“寻诗眼,悟诗情”。《古诗二首》中的《示儿》、《夏日绝句》都是学生相当熟悉的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成问题,我认为读诗更重要是读出诗中的味道,诗句中所寄予的情感。我一反常规教学古诗,我首先让学生读诗,并且找了许多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生平,让学生的思绪回到那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现实中。然后让学生思考:“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情?是从.哪些具体的字词中体会出的?”学生抓住了关键的字词,体味出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学生在读诗中理解了诗,学会了读诗。
教学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内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