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尽皆失色、尽皆隐匿”等词语的意思。
2、以“智”为切入口,学生在读读、找找、说说当中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3、能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感兴趣的古体小说,对于感兴趣的句子能读好句子间的节奏与轻重。
课前谈话:考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教学流程】
一、简介人物,激趣导入
1、教师简介司马懿。
师:《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司马懿就是其中一个。司马懿,字仲达,足智多谋。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
2、生用几句话简介孔明。
师:你也能用简单的两三句话介绍一下孔明吗?(当学生有重复的时候,教师引导如何补充;当学生介绍很简单的时候,教师引导如何整合。)
二、初读课文,借助题眼,创设统领性问题
1、师:足智多谋的司马懿、神机妙算的孔明,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难解的词语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自信能把课文读通顺、正确的请用你们的坐姿告诉我。(学生停止自由读)
出示: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教师在检查中随机让学生猜猜个别难解的字词。如:引、望、于、凭、敌楼等。)
3、师:把句子读通顺,这已经做到了学好古白话小说的第一步,接下来谁能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师:是呀,孔明用空城计智退司马懿,而这些内容文章的课题已经精炼地概括了。你看,孔明如此巧妙的空城计不正是点出了课题中的——(生接读)“智”字吗?一起把课题再读一遍。(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借助课题;引出题眼“智”。)
5、师:孔明是个智者,大家一定深信不疑。这节课,我们就来找一找、读一读、悟一悟,孔明之智到底表现在哪里?(教师圈出“智”字,并在上面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聚焦“空城计”,探究孔明的“布局精妙”
1、师:同学们,说到孔明的“智”在这篇课文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那肯定是“空城计”部分了,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空城计内容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注上旁注。
2、交流: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内容,又是怎样体会到孔明的聪明才智?
3、梳理提升,锤炼语言。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呈现“空城计”相关内容。
①将旌旗尽皆隐匿
②诸军各守城铺,不得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
③打开四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
④魏兵到时,不可擅自行动
⑤披鹤氅,戴纶巾,
⑥凭栏而坐,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4、在引导出示⑤、⑥两点时,插上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回答ppt出示: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师:我发现这两句话的内容有些重复,我们也尝试来改改古白话小说好吗?
师生引读:“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左童子手捧宝剑;(生接读:右童子手执麈尾。)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生接读: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师:还有一种改法呢!“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一童子在左,手捧宝剑;(生接读:一童子在有,手执麈尾。)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生接读: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读改后的句子,再提炼孔明的举止打扮要求自己做到哪几点?
5、师:是呀,孔明的安排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同学们,你能否用清楚的话说说孔明如此布局的用意所在?请你选择其中一句来说说。
ppt出示句式:孔明“①②③④⑤⑥”是为了 。
生自由选择,凭借句式,进一步梳理、言说;生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孔明“空城计”的用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尽皆隐匿”)
6、师:你们刚才所说的这些正是孔明空城计想要达到的效果。那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ppt出示:孔明这样做是为了 。
7、师:是呀,空城计中的这番布局真是太妙、太绝了。谁能来读读孔明这番命令的话呀?
(学生读的不好,教师这样引导:丞相说话吞吞吐吐,神色慌张,看来丞相心中无底呀,哎,此番我等命休矣!学生读的好,教师这样引导:丞相说话神定气闲,胸有成竹。心中定有退敌妙计,我等尽可放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读好孔明的话,感受孔明当时的沉着冷静及巧妙布置。)
8、师:孔明刚才的命令和他自己的一些举止打扮中,我们一定体会到了孔明之智表现在“空城计”的——(板书:布局巧妙)
四、聚焦“起因、结果”,再探孔明之智——沉着冷静、料事如神
1、师:空城之计,大智大勇。那么除这之外,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孔明的“智”呢?
学生关注首尾,自主划找还能体现孔明智慧的句子。
2、根据学情,随机选取以下板块交流。
板块一:聚焦“结果”,感受“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2)读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刚才有同学说司马懿是多疑之人,这点我非常认同。但我想追问一句,司马懿将大军尽皆退去的时候,是在犹豫中撤退,还是在坚信中撤退?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司马懿的言行中去感受司马懿撤军时的坚决,并随机板书:尽皆退去)
(3)师:是呀,司马懿的多疑,孔明料到了;“尽皆退去”的结果,也正是孔明所预料的。这里我们看到孔明表现出来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智”呀?——(板书:料事如神)
板块二:聚焦“起因”,感受“沉着冷静”的智者形象
(1)辅助设问:如此巧妙的空城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出来的?
(2)理解情况危急及敌我力量的悬殊。
①用分数“150000/2500”感受敌我力量悬殊
②朗读感受当时情况危急。
a、抽学生读好“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b、加上“报”字再读。“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3)小结:面对众官的尽皆失色,说说孔明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智”?(沉着冷静)
五、拓展延伸,激活阅读期待
1、师:面对众官尽皆失色,他沉着冷静;面对大兵压境,他巧妙布局;最后敌兵尽皆退去,他又料事如神。诸葛亮的“智”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呀!(教师边说边用箭头指向课题中的“智” 字,同时擦去旁边那个大大的问号。)哎,这个时候知道事情真相后的司马懿可是最不高兴的人了,想想,这时他会有表情,又会说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看看罗贯中是怎样写的。齐读——
ppt出示: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
3、师:其实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事例写到孔明的智慧。同学们,这里我找到了其中几个章节,课后大家可以用今天所学的方式,再去读小说,感受更丰富、更精彩的孔明智者形象。
《三国演义》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附:板书】
孔明智退司马懿
↗ ↑ ↖
沉着冷静 巧妙布置 料事如神
↑ ↑ ↑
尽皆失色 尽皆隐匿 尽皆退去
说课要点:
1、以略读形式为主上好古白话小说。 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快速聚焦到题眼“智”字,然后围绕这个“智”字展开教学。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向心力强,学生通过找句子,读句子,说体会等方式充分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2、以语言感悟为本学好古白话小说。教学中以感悟为本,积累为辅,学生在猜猜、读读中学好古白话小说。如加上“报”字读句子以感受当时情况紧急及孔明的沉着冷静;让教师站在孔明下属的角度点评孔明当时命令的语气,使朗读指导更有情趣性;将两个古白话句子轻松地合成一句话等等。
3、以针对推荐为要读好古白话小说。课后阅读推荐中,教师以具体章节,具体内容呈现,让课后阅读的推荐不再成为形式,学生在教师推荐后的阅读成为最大可能。
听《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随感
张晨瑛
王彧钊老师教学《孔明智退司马懿》大气、诙谐,板块推进,简却丰厚;约而不单,视野开阔;整体框架粗放,个别细节丰满;看似空灵,实则饱满,看似读悟,实则训练。
他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体悟并表达孔明之智”,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引导学生探究品读,促使学生思维的触须主动地摆起来,文本语言的肌体自然地活起来,避免了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式解读。在这一非常具有向心力的教学框架下,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8次言语实践训练,所以教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和被复制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而是作为一种表达,一种意识,与学生进行着有意义的交融。
高段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己任。王老师的课演绎了“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颠覆了高段阅读教学“内容——意义”的套路。在“得意忘言”阅读课模式还流行的今天,《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这一力图体现既“得意”又“得言”的高峰体验,无疑是一抹亮色。这得益于王老师自己对文本的高峰体验,所以才能引导孩子们去破译语言的密码,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的精深隐秘处,穿行在串串闪光的语言珍珠里。
王老师以语文的方式开课,更以语文的方式收课,拓宽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宽度,也是“催化学生阅读名著进程”的一次积极践行。
观课并不是观形式、观热闹,作为一个有专业意识的教师是否应该多探究思考课的质地,明了“物之本末,事之始终”。正如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述:“大师者,精深于学问之本体者也”。以此与同行共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