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 “塞”这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教学重点:
1.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2.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借助工具书或向长辈请教理解课题炊烟。
2.搜集炊烟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学情简析:
课文篇幅短小,字里行间渗透着人与人之间浓浓的真情,学生应该能够读懂,但作者为什么以“炊烟”为题,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
你见过炊烟吗看到炊烟袅袅的情景,你会想到什么
(教学意图:想到家,想到亲人,想到家人准备好的饭菜).
教师展示学生搜集到的炊烟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炊烟》(师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少见到炊烟,所以通过对课题的理解使学生感受炊烟所代表的意境.)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扫清文字障碍。
3.检查自学情况。认读字形,记忆字形。
4.学生倾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并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二、再读课文,谈感受。
(教学意图: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捕捉自己第一感受的能力,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文本,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小木屋主人的人格魅力。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我”初见炊烟时,是在什么情况下
(2)木屋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2.学生汇报交流.师适时加以引导。
学生回答预设:
(1)我觉得小木屋的女主人很勤劳,热情.课文中讲到:"她把那锅一连洗了三遍,红薯,白菜在山溪中洗得干干净净。
师追问: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女主人的勤劳热情的 象这样的动作描写课文中还有哪些?
(2)我觉得木屋主人很淳朴,热情.我使从"客人来啦,快进屋吧!""钱这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如果不忘记山里人,以后再来!"感受到的。
师追问:作者是从哪方面来描写的通过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哪些
(3)我觉得女主人很爽快,淳朴.我是从“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大口大口地吃,手里不停地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地告诉我……”感受到的。
师追问:作者又是从哪方面来描写的再从课文中找一找人物神态的描写。
(4)我觉得男主人很憨厚,很淳朴。他在我的背包里塞满了黄橘,笑着说:“都是自家种的,带着路上解解渴。 ”
教师总结:
木屋主人淳朴,善良,热情,豪爽的形象质朴感人,似一双无形的手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使我们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样成功的人物刻画关键在于作者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神态,语言.使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我们在写作中值的借鉴的.
(教学意图: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鲜明的人物性格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所以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木屋主人美好的心灵,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意图: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主人公高尚的思想品质.)
三、自拟文题,感悟中心.
1.如果让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以什么为题
2.作者为什么以炊烟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恰当
(作者以炊烟为全文的线索,由看见炊烟——走进炊烟下的小木屋——告别炊烟,一气呵成思路清晰。另外,当“我”在又累又饿的时候看到了袅袅炊烟,就如同看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炊烟也引导作者发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写下你用心体会的感受。
2.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记叙你生活中的一个人。
3.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板书设计:
初见炊烟--------心生希望
6炊烟 走进炊烟--------感受温暖
告别炊烟-------心潮激荡
故乡的炊烟
家乡的炊烟似一缕长长的丝线,一头牵着家乡,一头牵着我悠长的思乡之情。
小村的房子大多都是土坯房,厨房在房子的左边,做饭柴禾燃烧后的浓烟经过长长的炕洞(暖炕),最终从烟囱排出,一排排的土坯房或房子的右侧或房顶的右侧几乎都是模样一样的烟囱。
袅袅炊烟从千篇一律的烟囱中升腾出,载着淡淡草木灰的香气,飘向湛蓝的天空,微风拂过,炊烟被扯成丝丝缕缕,懒散地拥入白云的怀抱,和白云亲密地拥吻着,一起做着甜温的迷梦。
暑假一到,小小的我就得拔猪草,家里养的猪还等着添饱肚皮呢。午后的阳光明亮刺眼,顶着烈日,提着篮子,穿梭于茂密的玉米地里,走在坎坷的田间小路上,卖力气地寻找着。笨拙的我从不及邻家的小女孩,待到她已满载而归时,我才半篮子的收获。
夕阳西下,太阳随着我回家的脚步悄悄躲到小树林的后面了,暮色降临,田野里虫鸣四起,小路上的青草似乎都挂上了清凉的露水。快到家了,丝丝缕缕的炊烟的香气,似姐姐的一双柔软的小手,牵着我奔向家门。
小院里的炊烟是有些呛人的,可闻起来却有一股淡淡的特别的清香,妈妈在灶房里忙碌着,时不时在灶前续火,灶台飘出的缕缕炊烟与大铁锅冒出的蒸汽在厨房里漂浮着,顺着门楣水一样汩汩流出,在小院里氤氲,在小院里升腾,轻轻地扑入从田野里归来的人的鼻孔里。
嗅着这淡淡的香气,我拔猪草的一身疲惫早没有了,早忘了笨拙后的悔恨,热腾腾的饭菜和妈妈的温和
话语迎接着我,我的心里暖暖的,妈妈的饭菜吃得也特别香甜。
辛苦而懵懂的童年岁月里,袅袅的炊烟似乎像妈妈对儿子归家的声声呼唤,亲切、自然而谙熟,它是归家后的甜蜜,它是疲惫时的抚慰,时时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缭绕着,经久不散。
离开家乡多年了,参加工作后出差偶遇小镇,一见到房屋的烟囱中飘出的炊烟,便会想起那暮色中的故乡,想起氤氲在小村上空那淡青的烟雾,心底里仿佛一双温柔的玉手在弹拨着思乡的琴弦,那淡淡而温暖的草木灰的香气,热气腾腾的灶房仿佛就在眼前。
去年再回故乡,贫穷的它变得我已经无法认出来了,家家电饭煲、电磁炉、煤气灶和抽油烟机一应俱全,炊烟不再,灶房也不再热气腾腾,乡亲们的生活富裕了,久违的炊烟成了我心中的一道风景,只能成为思乡的由头,珍藏在心中的一隅。
可我依然固执地思恋着故乡的炊烟,那氤氲在心中的情结是无法用其它再美丽的东西所能取代的,因为故乡的炊烟是妈妈为我放飞风筝时手里的那根长长的线。
“又见炊烟升起, 暮色罩大地。 想问阵阵炊烟, 你要去哪里? 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 诗情画意虽然美丽, 我心中只有你”。我心中的炊烟你到底在哪里?
《炊烟》 巩固提高
1、读拼音写词语。
hóng shǔ shū cái là ròu
( )( )( )
chuī yān sāi mǎn jì sù
( )( )( )
2、连一连。
热气腾腾的 木屋
干干静静的 茶
无声无息的 腊肉
喷香的 呼唤
3、标点乐园。
吃饱喝足( )该继续赶路了( )我掏钱给她( )( )钱( )她又笑了( )( )这儿
不是饭馆( )快放回你的口袋里( )如果不忘记山里人( )以后再来( )
4、课文内容填空。
(1)我( )一看,包里竟( )了黄橘。
(2)我看见了远方山间的炊烟。它在轻轻的( )。
5、整体感知。
本文以( )为线索,按“看见炊烟、走向炊烟、( )、( )、
( )”的顺序来写,一气呵成,段落相连,思路明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