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第十册:《勇者的面对》教案及习题

新学网 > 语文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 勇者的面对 > 勇者的面对教案和习题

教学要求:

1、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知识目标:(1)积累课文中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历史名词。

(2)理清课文表达顺序和两条叙述线索,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神态描写的作用

3、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结合课外阅读,收集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史实,充实自己的语文资料库。

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方法:结合资料,读中感悟,体会表达

教具学具:多媒体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2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导入:板书:24*勇者的面对

“勇者”指怎样的人?当他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一段难以回首的历史的时候,有勇气正视,也是勇者。今天我们就认识一些勇者。

二、初读读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读文,遇到生字生词查字典词典解决;

(2)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划出课文中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历史名词

(4)在自己感悟深刻的地方作简要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点拨概括。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2)请学生说明课文写作顺序、概括主要内容。

(3)交流理解历史名词。(学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引导他们课下查阅资料)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完善批注。

四、作业:1、熟读课文。 2、查阅有关资料、搜集图片及有关物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朗读,感悟理解。

1、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1)默读课文并思考:山崎开始对中国抱有怎样的态度?中国翻译小杨是怎样对待他的?(2)圈出描写山崎神态的词语。(3)划出人物对话。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汇报交流

要点:(1)从山崎的神态上可以看出他偏执、狂妄,看不起中国。

(2)从对小杨的语言描写中可以体会到她正直、机敏、有气节。

4、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导语:可是后来山崎却低下了他狂傲的头,发出了由衷的叹息,是什么原因是他改变了态度呢?

5、轻声读有关内容,划出重点语句,结合批注,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体会。

6、汇报交流:

要点:(1)中国的壮丽河山让山崎赞叹不已。

a、学生可以结合资料简介泰山、长城及兵马俑,也可以展示图片等;

b、教师抓住“遣唐使”这个词,指导朗读文中中日友好往来的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中日友好往来的重要。

(2)中日战争史料让山崎震惊、醒悟。

a、学生解释“九一八”、讲述“南京大惨案”的史实及相关故事。

b、教师请学生阅读本单元“阅读链接——触目惊心的数字 惨不忍睹的暴行”

c、展示并解说几幅日寇屠杀我人民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更加真切的体会到日军的暴行,激起孩子们对侵略者的愤怒。

d、此时此刻,如果山崎在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学生表达交流)

导语: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人,都会为日军的暴行感到震惊和愤怒。山崎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低下了高傲的头,他正视了这段历史,算是一位勇者,但是勇者绝不只他一个人,还有谁呢?

e、学生结合课文及自己的知识积累,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延伸话题,总结升华。

(1)导语:小杨说过:“中国人不会用仇恨看待过去。”中日战争结束后,我们放弃了巨额战争赔款的索要,表达了我们中国人民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可是,近些年来,日本有些政府首脑,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祭奠那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战犯,企图复辟军国主义,让历史重演,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

(2)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决不让历史重演,决不让侵略者走进中国一步!)

四、作业布置: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准备召开“勿忘国耻 发愤图强”主题班会。

五、附板书:

正视历史

24*勇者的面对{

呼唤和平

《勇者的面对》练习题

一、我能将词语补充完整。

目( )口呆 义不容( )滔滔不( )

杀人如( )堆( )如山 ( )目惊心

二、给带点的字注音。

(1)山崎那种不屑( )的表情又来了。

(2)你们的经济再怎么发展,思想也还是这样狭隘( )!

(3)山崎的额头沁( )出了细细的汗珠。

(4)那时我会告诉他,我并不是令人钦( )佩的女孩子,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

三、我会填。

《勇者的面对》全文的以( )为明线,以( )为暗线,记叙了中国女孩对日本青年山崎产生的影响。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勇者的面对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