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中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所带来的感受
2、结合自己的童年,反复朗读文章体现人的自由和天性的片段,并谈谈个人体会。
[辅助资料]:
一、对女作家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的介绍。
二、1、[作家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1942年1月22日终于在最后这所临时医院里逝世。这时,她只有三十一岁。
萧红,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中国才女作家萧红,她红颜薄命,被死神紧追不舍,年仅三十一岁便离开了苦难的人世。她的一生如同白雪一样美丽纯洁,在寒风中零落成了泥土。
[作品介绍]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2、提供部分田园景色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堂形式]
通过反复朗读,师生互动、探究、品味、感悟
检查预习
抽查文中的一些生字生词:谷穗、倭瓜、玩腻了、遮在脸上
课堂导入
同学们,你们刚从童年走过来,或许有很多有趣的事你们已经记的不太清晰了,但始终有些经历和感觉让我们记忆犹新。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讲述一下你记忆中最有趣最深刻的一件事?这些事都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记?有什么感受?对你现在有影响么?
(回答,达成目标中的一部分,结合自己的童年谈谈感想)
提供资料,或者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提供给大家。
了解相关情况后开始进入课堂的主体阶段——阅读体味、欣赏感悟阶段
阅读体味
1、齐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读全文。分组交流读后感受,谈谈感想。(合作学习)
3、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让学生感悟出这一点后,从文章中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再反复朗读,细细体味。
欣赏感悟
1、在进行完阅读体味后,大家展开探究性的互动探讨。
方式如下:
a、文章中非常有特色的句子拿出来探究。
a、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b、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地就和一个萧毛球似的不动了。(作者的观察是否和细致?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c、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作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d、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b、文章中或许有同学们不认同的地方,也可以在这一环节提出,大家讨论,毕竟我们和作者生活的年代相隔比较久远,虽然有过相似的经历,或许我们也有我们的不同的经历经验和感受。可以提出疑问或者疑义。
拓展延伸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空间和阅读空间,可以做比较阅读和拓展式的阅读,提供相关资料。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罗大佑的歌曲《童年》及其相关的诗选等。
推荐作业(自主选择两道题目,带“”号为必作题)
一、积累字词句(词语不少于5个、句子不少于2个)
二、写一则日记,回忆你的童年并且探讨一下——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你觉得你的童年快乐吗?你是个快乐的人吗?
三、根据你了解的资料为萧红作传——《萧红小传》
四、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
五、摘抄精彩语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