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长春版:《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 十六字令三首 > 十六字令三首说课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利用工具书及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意思说出来。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诗人的博大胸怀。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词,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2.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诗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懂词意

(一)揭题,初读小令,读准字音

1.读题解题:知道什么是“十六字令”吗?

2.自由朗读《十六字令三首》,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其他同学在心里跟着读。

4.强调本课三个生字“澜”“酣”“堕”和两个容易读错的字“锷”“拄”,齐读这几个字及所在的句子。

(二)再读,发现格律,读出韵味

1.字音读准了,怎样能够读得更有味道呢?请大家把这三首小令放在一起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每首小令共有十六个字,你还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根据学生发现的特点,相机指导学生读出长短句的节奏;押韵的字读得饱满一些;“山”字读出题目的感觉。

2.生练读。师指读、评价,引导学生齐读。

3.默读,结合注释,读懂词意

(1)三首小令我们已经读了几遍,读得多了,能好懂一些。现在,请大家默读这三首小令,结合书后的注释,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三首小令的大概意思。

(2)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二、想象画面,深入品读,见山见人

(一)感受山的形象

1.读成一个词

字面意思解释出来了,你们能不能把每首小令的16个字分别读成1个词呀?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16个字读成1个词。

板书:峻峭 巍峨 雄险 立地 顶天

2.读成一幅画

都说“诗中有画”,毛泽东这三首小令画面感特别强,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从小令中读出的词,再仔细读一读这三首小令,一边读一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1)第一首小令

生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提示:说一说是哪个词或者哪句话给你这种印象,启发你想象到这样的画面?

引导生抓“离天三尺三”中“三尺三”这一数字及夸张的修辞方法,体会山的高大、巍峨、峻峭;联系民谣体会山高到了难以翻越的程度,板书:翻越难。

师引导生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第一首小令。

(2)第2首小令

生描绘画面后,有感情地读第二首小令。

引导生关注“海”“江”“澜”,提问:写山的小令为什么用了这么多带“氵”的字?引导生体会到,毛泽东以化静为动的艺术夸张,把层峦起伏的千山万岭写活了,写出了山磅礴的气势、雄浑的力量;联系上文“快马加鞭未下鞍”,体会静态的山在马背诗人毛泽东眼中动了起来,层峦起伏的千山万岭仿佛“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在此基础上引导生有感情地读。

(3)第三首小令

生描绘想象到的画面,师请生想象着画面有感情朗读第三首小令。

(三)读出一首小令

我们不仅把三首小令读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词,而且把它们读成了一幅又一幅的画,老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撷取了几个词,再稍加整理,(把板书梳理成十六字令),看,我们又读出了什么?指名读,齐读。

1.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读一读毛泽东的三首十六字令,用心去感受他笔下的山的特点。

2.感受人的形象

这三首十六字令,毛泽东仅仅是在写山吗?山的背后你又能读出什么呢?板书:人

你从哪儿读出了人,这人都藏在哪些字后面?请大家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做一下简单的批注。

汇报交流:

(1)第一首小令

抓“快马加鞭未下鞍”的“未”,与民谣对比,体会红军的勇往直前。板书:一往无前 英勇 壮志坚

在此基础上引导生有感情朗读第一首小令。

(2)第二首小令

抓“万马战犹酣”的“酣”体会红军征战的酣畅。

①师板书并讲解“酣”的字理,引导生回到词里体会“酣”,透过“酣”字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课件出示红军胜仗连连的资料。引导学生联系资料,谈对“万马战犹酣”的“酣”有什么更深的理解,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读第二首小令。

③介绍连连胜仗前,红军刚受重创、仅剩3万多人。引导学生谈对“万马战犹酣”有什么更深的体会,把体会送到第二首小令中有感情地读。

④师解说红军长征锋芒所向、锐不可当,课件演示动态长征路线图如蛛网散布,改变中国山河颜色,引导生再读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再读第二首小令。

(3)第三首小令

抓小令的象征意义体会红军形象的砥柱擎天,师引导生有感情朗读第三首小令。板书:砥柱 擎天

师梳理板书,形成又一首十六字令,生齐读。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一读这三首十六字令,用心去感受藏在字里行间的红军的形象。

小结:天塌不怕,这大写的人一柱擎天;地陷不怕,这大写的人是中流砥柱。联系今天的现实,藏独的人祸,四川地震的天灾,中国都不怕、都能挺过去,因为砥柱可擎天。而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这样一种胸怀,这样一种壮志,这样一种精神!

三、背诵积累三首十六字令

小组内练习

指名背诵

全班齐诵

板书设计

5胸怀壮志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山 人

峻峭巍峨翻越难 一往无前壮志坚

真雄险 真英勇

立地又顶天 砥柱可擎天

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想像这三首小令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小令,注意长短句的节奏。

4.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1个生字。

二、基础知识:

1.区别字

斓( )酣( )堕( )

澜( )柑( )坠( )

2.多音字

juǎn卷起 dǎo倒闭

卷 倒

juàn卷子 dào倒水

3.生字

澜 波澜 巨澜 力挽狂澜

酣 酣睡 酣然 酣畅淋漓

堕 堕落 堕马 自甘堕落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十六字令三首》是一首典型的对山的赞美歌吟的英雄之诗。第一首是写山的高度。第二首写山的连势。第三首写山之险峻。这三首词通过写山,咏物言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万丈豪情。表达了本人及红军的胸怀和抱负。言近旨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4.教学突破点:

通过对毛主席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深入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法设计:

(一)读题解题,走近作者。

1.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介绍相关资料。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汇报学习收获。

第一首是写山的高度。诗人化用贵州民谣,将“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 接着又借用此民谣中的“离天三尺三”。这两处借用一下就将红军当时的现实及精神幻化灵活了, 达到以俗为雅之功。“快马加鞭未下鞍”写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 而不仅仅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高,下得马来。 “离天三尺三”在毛主席这首诗里也不仅仅是写高山仰止,气势磅礴,而是衬托诗人慷慨之精神,。

第二首写山的连势,因第一首是写的高度, 山在这里如狂涛巨浪成倒海翻江之势,奔腾朝前,起伏延绵,连环不绝, 犹如一幅巨型的红军万马奔战图,这里以山之雄伟走势象征了诗人永怀斗志的壮志豪情以及红军将士摧枯拉朽般的战斗士气。狂飙突进,宛如让读者又重临毛诗的“飞将军自重霄入”等一系列情景之中。

第三首写山之险峻,山可以高得来刺破青天,而锋刃未残, 然而又用一个合乎情理的大夸张,似乎山之利剑要刺塌青天,但青天不会垮下, 因为高山之大柱正支撑中天。 这里所写的顶天立地之山同样既是写景又是象征诗人及红军的作为民族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

6.指导朗读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结合图画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

板书设计:

十六字令三首

高度

山 连势

险峻

资料索引与精华:

1.写作背景:

本文是毛主席所写的《十六字令三首》,是1934-1935年间,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途经湘、贵一带的高山时有感而作。

2.诗意:

其一:山啊,快驰骏马没有下鞍。蓦然回首,仅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啊,翻江倒海掀起狂涛。奔腾激越,如万匹战马酣畅征战。

其三:刺穿苍天锋刃依然尖锐。天似要塌下,雄峰却独撑其间。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十六字令三首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