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查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新词。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在阅读过程中旁批。
3. 了解冰山的特点,萌发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影片《泰坦尼克号》相关片断。
学生:地球仪;搜集有关冰山的资料、图片。
教学简析
提起山,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稳如泰山”这个成语。的确,山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美丽的地球上,还有一种会漂浮的“山”——冰山。它们像一个个顽皮的 “大个子”,有的作长途旅行,有的在离家不远的地方逛一逛。这些“大个子”曾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科普说明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数据说明,语言生动幽默。
这篇批读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来整体把握。用设问句开篇,由“泰坦尼克号”的惨剧引出给人类带来很大麻烦的冰山;接着用拟人的手法介绍冰山的高度、外形和漂浮的特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一边读一边想,了解冰山的特点。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1、第2段:弄清漂浮的山指什么,领会感叹号和引号的作用。随波逐流:本文指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海水漂荡。
* 第3~5段:介绍冰山的高度、外形和漂浮的特点。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避免作过多过细的分析、讲解。教师注意点拨学生关注每个段的中心词,引导学生感悟拟人手法的妙处。
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旁批,学习做读书笔记。
* 旁批引导学生了解拟人写法好处。
*此处旁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出身”也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由于把冰山当作人来写,自然冰山的发源地就是“摇篮”了。
* 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拟人的写法。
* 识字写字教学:本文生字不多,引导学生区别“诞”与“逛”的字形,注意“尼”的读音。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教师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冰山毁船的片断,学生被纷乱惨烈的画面所震撼,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2. 影片中造成船毁人亡的就是“漂浮的山”(板书课题)。引出学习目标。
二、自读自悟,初学课文
1. 出示目标。
(1)找出新词,利用工具书或联系生活积累理解词意。
(2)“漂浮的山”指什么?课文介绍了它的哪几个方面?
(3)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
2. 自由读课文,围绕学习目标自学。
三、巧妙点拨,理解内容
1. 同桌交流讨论。
2. 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3. 出示小黑板:读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1)a.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身高”。
b.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高度。
(2)a.这些顽皮的“大个子”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可以作长途旅行,有的则只能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地方逛一逛。
b.这些冰山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漂到很远的地方,有的漂得不远。
4. 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指导朗读。
四、拓展思维,提高兴趣
你还知道冰山的哪些知识?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参考:
身高
漂浮的山-------平顶、个儿较大-------又多又大
尖顶、个儿较小
漂浮
参考资料
☆冰川和冰山是怎样形成的
在地球上,一些高山地区和两极,长年穿着一件白皑皑的冰雪“外衣”。在高山地区,由于那里地势高,空气稀薄不保暖,在两极地区,由于从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少,因此气候终年寒冷,一年四季都堆积着冰雪。这种终年为冰雪所掩盖的地方面积总共有1600万平方千米,而90%以上分布在两极地区。这些冰雪是以冰川的形式在那里贮存和运动着的。
为什么叫做冰川呢?这是因为它虽然是固体的冰,却能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向低处缓慢流动。冰川的流动速度,一般每昼夜在1米以下,个别的冰川,每昼夜最快能流动20多米。但它们有一条规律:冰川越厚,坡度越大,气温越高,冰川的流动速度就越快。
构成冰川的冰和普通的冰不同,它不是简单地由冰冻结而成,而是在雪花越降越多,以及由于间或有阳光照射,稍有融解,但随即又冻结起来的情况下,先结成了颗粒状的粒雪,再进一步结成了冰层,这种冰比普通的冰略为轻一点,称为冰川冰。
存在于高山上的冰川,称为高山冰川;分布在两极地区的冰川,称为大陆冰川。几乎整个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极大部分被埋没在厚度超过千米的冰层下面。
南极的冰川面积占地球上冰川总面积的85%以上。据估计,冰川总体积约有2800万立方千米。这类冰川的特点是坡度不大,只在边缘处向外倾斜,长长的冰舌伸入海中;在海岸斜坡一带,冰体常发生裂隙,同时伸入海中的冰体受海水浮力的顶托,会使冰体断裂,成为冰山。有时,浮在海洋上的冰山和伸入海中的冰舌相撞,把“舌尖”撞断,又形成新的冰山。冰山的形状主要有桌形和角锥形两种,大的能保持2~10年的寿命,一直在海上过着漂浮生涯。浮动着的冰山往往长达几千米,露出海面达100米,而这露出海面的部分约只有整个冰块体积的1/7。在极地航海家眼里,冰山是最危险的“敌人”,轮船遇到它有时被迫停驶,一不小心还会发生碰撞事故。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游轮,就是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