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尖山小学 杜哇麻
基本信息 | |||||
课题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北师版六年级上册 | ||||
作者及工作单位 | 杜哇麻东主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尖山小学 | ||||
教材分析 |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往事”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这个中心精心选材,将几个并列的生活片段有机结合。尤其是本文恰当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匠心独运地将乍看较为松散的内容凝为一个整体,生动地再现了鲁迅先生亲切感人的形象。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尤其文中的“帮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两件事,充分地表现了鲁迅关心穷苦大众的崇高品质。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这部分课文的学习,成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 | |||||
学情分析 | |||||
我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但这篇文章所写内容与现代孩子的生活体验相差甚远,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鲁迅其人了解甚少,文中还有许多含义较深的句子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情,采用了以读为主,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 |||||
教学目标 | |||||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方法与能力】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淡“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 | |||||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1.导入新课 | 谈话导入 出示:深切的怀念 笑谈《水浒传》 谈“碰壁” 除夕放烟花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 回忆: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几件事? | 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课堂上。出示课件 | ||
2.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 有关的问题 | 小组合作,细读课文,然后讨论,总结学习方法。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性,锻炼学生的能力。出示课件 | ||
3.帮助总结学法,深入学习 | 老师适时指导交流 | 小组派代表总结学习情况 |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团队合作的精神。出示课件 | ||
4.谈体会 | 老师出示重点句子,指导理解 | 学生朗读句子,然后谈体会 |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体会文章的感情。出示课件 | ||
5.总结全文 | 老师小结 | 学生读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体会句子含义。 | 使学生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的品质。出示课件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子女 谈“碰壁” 敢于斗争 除夕放烟花 关爱子女 救助车夫 关心同情劳动人民 关心女佣 关心同情劳动人民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在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设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积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大力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标新立异,尤其是对反对意见更应加以保护和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抓住矛盾焦点进行讨论交流,展开热烈的讨论,以至激烈的争辩,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的课堂氛围。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评价,体会自我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口、动脑、动手相互交流合作的和谐状态,进而产生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教师可抓住文中“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一中心句,在学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态势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鲁迅先生这一品质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先分小组议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中心发言人从课文的不同角度分折并找出了充足的理由来谈自己的看法,整个课堂中有笑声,有争议,有竞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 | |||||
教学反思 | |||||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和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因为上述原因,本课的教学显得教条而不灵动。 其实,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格外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倘若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组织教学,学生不才能不但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会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永远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锻炼教学智慧,增强教学技艺和魅力。 |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