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用了7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而且也十分生动地告诉我们音乐的神圣和维也纳以及人们平凡的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名副其实的音乐城。
课文由《蓝色多瑙河》这首施特劳斯的风靡全球的乐曲将我们引到了多瑙河,又由多瑙河的发源地和流经的地方把我们引到了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并且夸张地告诉我们奥地利只有两样东西:多瑙河和音乐,也可以说是一样东西,因为多瑙河和音乐已融为了一体,不可分割。而且只有来到维也纳你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神圣是怎样地化为平常,而这种平常又是怎样地筑成不朽的神圣。这是课文前三段的内容。4、5、6、7这4个自然段又从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公园、音乐厅、剧院这些地方无处不充满了音乐,进一步告诉我们维也纳是个音乐之都,是全世界热爱音乐的人们向往的地方。
课文字里行间在告诉我们这座城市是个音乐城,音乐、城市,以及这里的人们的平凡的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这一点正是作者慨叹、赞美、向往的。但是对学生来说,这一点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要注意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5个字。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这座城市的特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赞美和向往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停顿,在朗读中能表达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维也纳城市的图片,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照片,各个音乐家的塑像的照片,来自维也纳的音乐。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寓”“孕”是整体认读音节。要求会写的字中,“碑”与“牌”容易混淆,“寓”的倒数第三笔和倒数第二笔不是一笔写成的。
2.朗读指导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指导朗读可以把重点放在第2自然段和第5、6、7自然段上。注意断句、语调和停顿,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2自然段中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数字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到虽然多瑙河在奥地利境内只有350公里长,但这一段多瑙河却孕育了一大批伟大的音乐家,使奥地利、多瑙河与音乐融为了一体。
第5自然段里介绍了几位著名的音乐家的雕塑,在反复的诵读中认识他们,感受他们带给后人的无限的音乐魅力。
第6、7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味,一起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
3.阅读教学
(1)欣赏《蓝色多瑙河》,由对这首乐曲的了解和介绍引入课文的学习。
(2)熟读课文,在小组内进行研究性学习: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城”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由整体入手,先通篇感受全文,然后再逐段去品读,去理解,去赏析。
(3)课文中有很多句子含义深刻,组织学生讨论学习,结合“音乐、维也纳,以及人们平凡的生活之间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问题来深入研读课文内容,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来学习和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懂文章。
(4)对于维也纳,学生应该有兴趣了解得更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和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同学间可以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组织大家搜集资料,研究解答。
(5)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对维也纳的赞叹和赞美无不表现在字里行间里,采用的是先总写,然后再分别加以说明的写作手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味。在分别叙述时是抓住地点的变化来写的,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在维也纳音乐无处不在。文中有许多词语运用准确而优美,弄懂这些词语的含义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词语的解释可以参考积累栏目里的1、2题。
4.活动提示
(1)默读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默读速度,一分钟内应该能读三百字左右。
(2)思考与交流
这两道习题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独立去完成,在学习中尝试着独立去解答,如有不懂的问题能够大胆质疑。
在维也纳,音乐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和这座城市以及人们的生活融为了一体,它们密不可分。集中表现音乐和维也纳以及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语句是:
在奥地利人的眼睛里,我们只能找到两样东西:多瑙河和音乐。这两样东西也可以说成是一样东西,因为有时候我们确实无法分清究竟是多瑙河激起了奥地利人的音乐灵感,还是奥地利人惊人的音乐天赋为多瑙河带来了无穷的浪漫。
一位奥地利人说,音乐在奥地利只不过是一件每天都不能缺少的却又是十分平常的东西。也许真正的神圣恰恰就寓于平常之中。
一位曾在维也纳留过学的朋友说,只有来到维也纳,我们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神圣是怎样地化为平常,而这种平常又是怎样地筑成不朽的神圣。
维也纳是音乐家的都城。
也许维也纳拥有的一切就是音乐所应该拥有的一切。
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在多瑙河畔的林荫之间,从黎明到黄昏,直至深夜,处处都有人像这座铜像所表现的那样在专心致志地拉着他们心爱的小提琴。这些人中有沧桑的老者,也有如花的少年。
每岁之末,它将使整个世界变得出奇地安静,音乐厅中的人们就像晚霞中的羊群,正虔诚地聆听着那美妙的和声,去迎接一个新的春天。
“维也纳拥有的一切就是音乐所应该拥有的一切”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为什么说维也纳所拥有的一切就是音乐所拥有的一切。
(3)拓展与运用
指导学生查找课文中列举的音乐家,查找他们的生平介绍、主要作品,以及与他们有关的故事等,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指导学生说说对自己影响较深较大的音乐作品,再说说对自己产生影响的原因。也有可能有些孩子对此没有感受,那样就指导学生在交流时学会倾听,也可以从现在开始留心音乐,引导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4)积累
主要是指导学生在读文学习时,自己积累优美的词和句,不断地丰富自己。下面给出一些词语的解释,仅供参考。
当之无愧:完全有资格承受某种称号或荣誉等,没有可愧疚的地方。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
循环: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不朽:永存;永不磨灭(多用于精神事业等)。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
装饰:装点修饰;指装饰品。
逝去:在世界上消失。
纪念碑:为纪念重大事件或有重大功绩的人而立的石碑。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经典: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著作;指宣扬宗教教义的典籍;指最重要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著作或作品等)具有典型性、权威性。
风靡全球:像风吹倒草木一样,比喻事物迅速地流行开来。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学生对这篇课文中的一些词句不易理解,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通篇文章去揣摩,借助相关资料去理解。教师也要多方搜集资料,更多地给学生一些形象直观的图片、文字和音像资料,让学生理解人们能深深陶醉在维也纳这座音乐的圣殿里的感受并受到感染。
相关资料
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的维也纳,至今仍保持着昔日显赫的地位。
维也纳是世界名城,奥地利的首都,它以“音乐之都”闻名遐迩。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丽、清洁的花园城市。维也纳是奥地利最主要的旅游城市,每年的游客近三百万。来自东南亚、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的游客也有13万之多,而且以每年百分之三十的速度增加。多瑙河贯穿全城,维也纳森林和绿地、沼泽(包括普拉特公园)、遍布山坡的葡萄园都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财富。
维也纳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的古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高138米。第2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他宫殿建筑。从美泉宫到国立歌剧院,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到西班牙骑术学校,到处都是一片往日奥匈帝国的京城景象。众多宫殿宅第和博物馆,把辉煌的传统和现代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
自古以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仿佛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从地图上看来,奥地利的地形就如一把小提琴。18至19世纪,这里更成了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舞蹈音乐的发源地。期间,诸如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海顿等扬名全球的伟大音乐家,也曾经居住于此并从事音乐工作,难怪人们给维也纳冠以“音乐之都”的美誉。
时至今日,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气氛仍然浓厚,每当夜幕低垂,不少穿着高雅贤淑的绅士淑女正赶忙出席观看被认为是欧洲的上流社会夜总会的歌剧,整个维也纳也就消融在华尔兹、交响乐的乐声中。
一如其他欧洲国家,宗教与维也纳也是密不可分的,不论哥特式或巴洛克式艺术,都是宗教的表现。就以市中心最繁盛的格拉本大道而言,从12世纪动工至15世纪才完成的圣史提芬教堂,和它周遭的彼得教堂、米歇尔教堂及大主教区,无一不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
来到维也纳,除了沾上音乐气息外,或多或少都会被维也纳人好好享受的人生观所感染。维也纳人最反对的是“不善待自己,喝白开水,吃粗食,节衣缩食”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认为“人生只此一次”。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型、辉煌歌剧院,是以“音乐之都”享誉世界的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有第一流的作曲家、指挥家、独唱演员和舞蹈家在此演出。建于1869年,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包厢剧院,1869年迁到市区的环行街旁。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国家歌剧院。所以国家歌剧院,一半是奥地利珍贵的文物古迹,另一半是政府的音乐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曾经被炸得只剩下几处断垣残壁。战后重建,整修10年,恢复旧观。外貌古色古香,为罗马式宏伟建筑。前厅和侧厅都用大理石砌成,内部绘有精美壁画和挂有大音乐家和著名演员的照片。观众席共有6层,可容有座观众1600多人。整个舞台区完全现代化,配有最先进的音响设备。
1955年11月以演出贝多芬的《费德利奥》庆祝再生。
4—3 科罗拉多大峡谷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它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凯
巴布高原上,为举世无双的大自然的杰作。
“大峡谷不仅风光奇绝,野生动植物也种类繁多,堪称一个庞大的野生动植物园
。”这句话既是本文的过渡句,又是本文的中心句。以此句为分界线,全文可以
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大峡谷的位置、面积,以及它已经作为世界
天然遗产加以保护。
第二部分是课文的第2、3、4自然段,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大峡谷的风光奇绝及其原因。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又可以分为三层:第1层介绍了大峡谷的形成和它的雄伟壮观。这段采用了数字说明法——长达347公里,平均谷深1.6公里,谷底宽度为762米,峡谷最窄的地方仅1.6公里,最宽处竟有29公里。这些具体的数字让我们不得不惊骇大峡谷的奇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第2层主要介绍了大峡谷的岩峰峭壁和洞穴。从它们的美丽富有神话一般的名字,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第3层介绍了大峡谷两壁岩石的颜色会随着太阳光的强弱和天气的阴晴产生无穷的变化。这段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大峡谷好似一块巨大的调色板,又似仙境落人间,令人流连忘返。
第三部分介绍了大峡谷的野生动植物繁多。这部分也是采用了数字说明法。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告诉我们大峡谷已经是每年能接待约三百万游人的游览胜地。
本文层次清晰,在理清课文的结构的基础上去学习课文,对课文内容学习会更深入,也会更加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重音、停顿和语调来表达自己读文所体会到的感情。
3.学习常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体会其作用,进一步了解大峡谷的形成和风光的奇绝以及野生动植物的繁多。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大峡谷的风光片、大峡谷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瞰”的字音要特殊强调。读“kàn” “嶂”“慑”是翘舌音。要求会写的字中,“慨”和“概”,“博”和“搏”易混,注意指导学生加以区别。“穴”字读“xué”
书写。
2.朗读指导
科罗拉多大峡谷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朗读时可以重点抓住几个自然段来做指导。第2自然段重点介绍了它的形成,在朗读时指导学生注意抓住重点,一是数字的强烈对比,一是两岸的奇观,读出它的气势恢宏。第4自然段重点体会两侧谷壁颜色变化的奇异,排比句和四个字的词语的朗读是重点。排比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的递进感,四字词语朗读时则要有细微的重音的变化,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大峡谷的变幻莫测和神秘。最后一段的排比句要带着向往的情感去读,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的变化,体会那种身临其境的尽情体验谷底自然的感受。
3.阅读教学
(1)由题入手,引导学生想象大峡谷会是什么样子的。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想象的情境,引领学生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2)通读全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理清文章层次。
(3)逐段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第1段抓住重点词语“举世无双”来学习,先弄懂什么是“举世无双”,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引导学生在了解大峡谷的位置和面积后大胆质疑——为什么说它是举世无双的。由此问题引入下文的深入学习。
第2、3、4段写了大峡谷风光的奇绝。这部分的学习由学生自己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给一些适当的提示,引导从提出问题入手开始研究,如,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大峡谷,抓住了大峡谷的哪些特点?要求学生要以阅读课文为重点,以课文提供的语言信息为主,再加上自己查找的一些资料具体深入地去回答大峡谷为什么堪称举世无双。在学生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学习这部分说明事物的方法,并体会这样的方法的好处。
第5段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发现全文的中心句,了解大峡谷的动植物情况,从而感受大峡谷的神奇并发出自己由衷的赞叹。
最后一部分,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游人来到大峡谷可以有哪些新奇的不同的感受,说说自己所向往的。帮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如果你来到大峡谷,你最想对大峡谷说句什么话,为什么?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回答,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对大峡谷由衷赞美的感情,也发自肺腑地赞美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4)总结全文,使学生对全文有个更加清晰完整的印象;总结写法,指导学生加以学习。
4.活动提示
(1)默读
指导学生学会默读,有速度,会思考。
(2)思考与交流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边读一边画出来这些具体数字,用数字说明法更形象直观地介绍大峡谷的雄伟、奇绝。
“大峡谷不仅风光奇绝,野生动植物也种类繁多,堪称一个庞大的野生动植物园。”这句话在全文中是一个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全文则是从大峡谷的风光奇绝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这两大方面描写了大峡谷的奇绝。
(3)拓展与运用
首先指导学生在课文的第4自然段中找到四字词语,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语言的凝练,以此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平时积累好词好句的重要性。
我国的西藏大峡谷也很神奇,指导学生去查找,把自己查找的内容和同学做交流。如果学生对其他的大峡谷有了解,感兴趣,也可以去查找、交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4)积累
积累词语,要能借助工具书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能帮助学生多学习积累一些词语,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下面给出一些词语的解释,仅供参考。
蜿蜒:形容蛇类爬行的样子;形容弯弯曲曲向前延伸的样子。
两栖:能在水中也能在陆地上生活。
慨叹:感叹。
帐篷:用帆布、尼龙布等蒙在支架上做成的,用以遮挡风雨、阳光的设施。
恢宏:宽宏,广大;发扬光大。
堪称:可以称为;称得上。
倾泻:大量的水从高处急流下来。
覆盖:遮蔽,遮盖;借指覆盖地面的植物。
鸟瞰:从高处向下看;全面概括地描述(多用作书名、篇名)。
崎岖:形容(山路)高低不平。
变幻莫测:变化多端,令人无法捉摸。
目不暇接:眼睛看不过来。形容眼前事物又多又好,来不及观赏。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欣赏不过来。
天然奇观:自然存在或产生的奇特的景象。
雾霭阴霾:雾气浓重,比喻环境恶劣。
重峦叠嶂:层层叠叠的峰峦。
孤峰孑立:独立高耸的山峰孤单的样子。
怪石嶙峋:形容山石形状奇特、重叠高耸。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举世无双:全世界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
古诗积累,要指导学生读懂《逢入京使》的意思,并能背诵下来。
(5)小链接
指导学生按要求阅读文章,重在体会这篇文章与本板块课文表达方法上的不同。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大峡谷的奇绝和伟大,是要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同学感到有困难。可以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适当出示一些形象直观的照片。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给学生播放风光片。但是,不能以这种方式代替对语言文字的体会,它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促进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大峡谷的神奇。
相关资料
1.科罗拉多高原为典型的“桌状高地”,也称“桌子山”,即顶部平坦侧面陡峭的山。这种地形是由于侵蚀(下切和剥离)作用形成的。在侵蚀期间,高原中比较坚硬的岩层构成河谷之间地区的保护帽,而河谷里侵蚀作用活跃。这种结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垒状小山。由于科罗拉多高原相对稳定,地表起伏变化极小,而且在前寒武纪结晶岩的基底上覆盖了厚厚的各地质时期的沉积,其水平层次清晰,岩层色调各异,并含有各地质时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岩性、颜色不同的岩石层,被外力作用雕琢成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和峭壁石柱。伴随着天气变化,水光山色变幻多端,天然奇景蔚为壮观。峡谷两壁及谷底气候、景观有很大不同,南壁干暖,植物稀少;北壁高于南壁,气候寒湿,林木苍翠;谷底则干热,呈一派荒漠景观。蜿蜒于谷底的科罗拉多河曲折幽深,整个大峡谷地段的河床比降为每千米150厘米,是密西西比河的25倍。其中百分之五十的比降还很集中,这就造成了峡谷中部分地段河水激流奔腾的景观。因为如此,沿峡谷航行漂流成为引人入胜的探险活动。峡谷岩壁的水平岩层清晰明了,这是亿万年前的地质沉积物,如同树木的年轮一样,为人们认识地质变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奔流不息的科罗拉多河在高原上切割出一条条深邃峡谷,水是创造奇特地貌景观的能工巧匠。岩石并不通体都是坚硬的,其中那些脆弱的部分,经不住风吹雨打或激流冲击,时间一长便消失得了无踪影,而留下来的部分,其形状往往很奇特。
大峡谷除去它雄伟壮观的一面,还有很多千回百转的通幽曲径;两崖壁立千仞,夹持一线青天的景色在令人惊叹之余,难免也会让你觉得前面似乎就有当关之勇夫。另外的一些由水流冲击而成的岩穴石谷,形状千奇百态,色彩通红如火,每一处岩石都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置身其中,犹如来到仙境一般。
2.我国世界自然文化保护遗产目录
3.吉林省集安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集安市——集安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是中国三大对朝口岸之一,边境线长203.5千米。这里气候温和,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也是中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全市面积为3217平方千米,人口23.6万,有汉、朝鲜、满、回等18个民族。
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公元3年至427年,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高句丽政权在集安定都长达425年之久,留下了大量历史遗存。现有高句丽遗址36处,古代城址8处,古墓群75处、8000余座,碑碣石刻7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30个。
表达 美丽的大自然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观察一处感兴趣的美好的景物,并写下来。可供观察的景物有很多,包括一些自然景观,如日出日落、冬去春来、云飘雪降等;包括一些人文景观,如有名的公园、名胜古迹、幽静的乡村或是现代化的大都市等。要求学生选择一处这样的景物,想一想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仔细观察,并把它写下来。在描写中抒发自己对美好景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并且能细致观察。在观察时做到观察有序、观察有物,同时要抓住所选景物的独特之处仔细观察。
2.描写时要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并能适时加以议论,借物抒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相关的风景图片
2.课前布置学生自选一处景物细致观察,并作一些观察记录。
(二)教学过程
1. 指导学生审题,弄懂文题的要求,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
2.回忆学习过的写景的作文的基本写法。
3.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作文时最需要仔细思考的。观察时就应该满含情感,用一双含情的眼睛去观察自己所选择的景物,在写作时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得笔下的景物充满了生命力。
4.要充分运用生活积累,把所选的景物的独特之处写出来。
5.阅读一些写景的作文或是名家名篇,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尤其是本板块学到的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也可以尝试着去运用。
6.写后要反复诵读,学习自己修改。
7.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综合学习活动 世界遗产探秘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导学生对世界遗产进行探秘。分三个步骤来进行。搜集信息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本板块课文的学习,了解什么是世界遗产,知道世界遗产主要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而且我国又是拥有遗产类别最齐全、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最多的城市。指导学生去搜集世界遗产的相关资料,尤其是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料。搜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也可以是影视资料。
我们搜集的图片和资料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互相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内容,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资源共享。
交流展示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交流成果,根据同学们的探究学习,对如何保护世界遗产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学生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人人有责。最好把提出的建议在交流过后写下来,同时指导学生学习写建议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2.指导学生弄清世界遗产的范畴,尤其是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在交流中学习合作,敢于提出自己的建议,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能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世界遗产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明确本次综合学习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本次综合学习活动要对世界遗产进行探秘。
2. 让学生懂得进行本次综合学习活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搜集信息。首先要指导学生搜集哪些信息,即世界遗产信息,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可以搜集世界各国的,也可以重点强调要搜集的是中国的世界遗产。其次还要指导学生怎样去搜集资料,即可以看书看报、查阅图书、上网查询、走进图书室,有条件的还可以实地走访、拍照。搜集的信息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然后还要指导学生整理信息,对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能够进行提炼。最后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看看自己搜集的相关的世界遗产在保护方面还有哪些疏漏,怎样做会更好,有自己的合理的建议。
3.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尤其是图片信息,并能结合图片信息做相关介绍,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选出小组在班级进行交流,并展出学生搜集到的图片,办一期图片展。学生对中国的世界遗产搜集的应该更多、更全,在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伟大,作为中国人是多么的光荣和自豪。
4.指导学生把自己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的建议提出来,然后写下来。建议书的格式要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建议要诚恳,并且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操作。如果建议能够被有关部门接受,那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我们的一份功劳,更是我们的一份责任。在这样的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多么重要。然后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对某一世界遗产的保护的建议邮寄给相关部门。
5.课时安排:本次活动时间应该在两周左右,建议1课时。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