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学习“茅、豫、媚”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二、基础知识:
茅 茅草 茅屋 茅塞顿开
豫 豫剧 犹豫 逸豫亡身
媚 妩媚 明媚 奴颜媚骨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课是一首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全诗共六个小节。第一、二小节写追求延安精神的急切心理;第三、四小节写实现四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小节写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重大意义。延安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
2.教学重点:
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所写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4.教学突破点:
结合课文及课后资料,组织学生讨论:诗人走进延安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在追寻延安实际上是在追寻什么?从诗中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按照节奏读诗,划分诗歌层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背诵《西江月.井冈山》。
2. 简介延安。
3. 1991年,祁念曾先生到延安采访,所见所闻令他心潮澎湃,写下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1993年,该诗荣获全国诗歌“菊花奖”。
二、朗读诗歌。
1. 初读诗歌,找出该诗的韵脚。
2. 再读诗歌,尝试画出诗歌的节奏。
3. 按照节奏读诗,读出诗的气势。
三、学习生字。
四、划分层次。
1.一、二小节:追求延安精神的急切心理。
2.三、四小节: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3.五、六小节: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重大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学习诗歌,体会延安精神。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导入新课。
1. 齐读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
2. “我”和“你”分别指什么?
二、学习第1、2节诗歌。
1. 作者寻找延安的心情有多么迫切呢?指读1小节。
2. 这一小节有什么特点?(用了两个比喻句,写出了去延安途中的急切心情)
3. 朗读第1小节。
4. 作者在延安看到了什么?指读第2小节。
5. 结合第8页的资料,思考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各象征着什么?
6. 作者通过写这些典型的事物,表现了延安伟大的历史,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7. 指导朗读第2小节。
三、学习第3、4节诗歌。
1. 默读思考:现在的延安有了什么变化?
2. 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令人欣喜。朗读相关诗句。
3. 谈一谈对这两节诗后两行诗句的理解,揭示窑洞、宝塔山的象征意义。
4. 朗读第3.4小节。
四、学习第5、6小节。
1. 指读思考:作者追寻延安,实际是在追寻什么?
2. 延安精神是什么样的?(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友爱、不屈不挠的精神)
3. 这两节各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4. 感情朗读。
五、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抒发了诗人号召人们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板书设计:
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
延安,我把你追寻——延安精神
团结友爱
不屈不挠
资料索引与精华:
窑洞: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供人居住。
宝塔山: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