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中国有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全一棵树》的作者巧妙地阐释了这句话,使之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一棵“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地成长,“比别的树更旺盛、更挺拔”;一个“一出生腿就残疾了”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文章中,两条线索交织着,成为全文情节发展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有效地彰显了文章的主旨。本文寓意深远。读完这个故事,每一位读者的灵魂都会被深深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而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儿的自强不息与自信乐观,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的心。其实,成全就是爱。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自私且依赖性强,缺乏自立的精神。所以,这样一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心理很远。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需要懂得自强不息、坚强乐观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母爱不仅仅体现在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更重要的是母亲带给我们的成长,对我们成长的“成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成全”的内涵,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顺序,体会人物情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情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刘若英的歌曲《成全》。成全是所有汉语中最具有魅力的一个词语。你有过成全别人或被人成全的经历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成全一棵树》。(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刘若英的“成全”为出发点,既自然引出课文,又印发学生对成全的思考。】
二、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1.自读正音,检查指导。
2.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思考。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这时,她那腿有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的快要枯萎的小树苗。(起因)经过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茁壮成长,而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经过)许多年过去了,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结果)
【设计意图:既得出结论,又指导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迁移打下基础。】
3.探究线索,理清思路。
《成全一棵树》中,你觉得谁成全了谁?文中的“树”有几层含义?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孩子成全自我(板书)文中的“树”一指那棵树,二指那个孩子。
【设计意图:从文章标题入手,既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又能明晰作者写作的思路。】
三、研读课文,探究中心
1.出示中心话题。
孩子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孩子,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此中心话题能有效将课文的内容与线索整合在一起,便于学生整体探究,不致将课文肢解。】
2.结合课文谈感受,交流心得
(1)这是一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最终高大挺拔的树。
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一些枯萎。”(开始时,这棵树苗先天条件不好,无人重视,容易被人丢弃。)
b.“可是不久,那棵树苗……也长成一棵树了。”(小树的生存愿望很顽强)
c.“小树一天天长大了……赶上了他们。”
“春去秋来,那棵小树……更挺拔。”
“许多年之后,那几棵树已经有一抱粗了。”
(这棵树已彻底摆脱随时被人丢弃的命运,他已是一棵和其他树一样正常,甚至比其他树更高大挺拔的树。)
(2)这是一个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孩子。
a.“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
(这棵树苗和他同病相怜,它既是为树苗争取生存资格,也是为自己表达心声。)
b.“孩子高兴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他深知这瘦小甚至枯萎的树苗,如果赶上或超过其它树苗的话,除了主观上的努力外,客观上也需要大地母亲给予更多的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上了学的孩子还总是惦记……水塘和树之间。”
(这棵先天不足的树需要他更多的照顾,一如先天残疾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
(孩子既是为小树,也是为自己争取机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自强不息。)
d.“孩子背着书包……给他一个绰号:阳光。”
(虽然先天残疾,但是他依旧那样阳光,那样自信、乐观。)
(3)这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成全孩子的母亲。
a.“母亲望着孩子……母亲点点头。”
(母亲懂孩子的心。)
b.“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重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学校。”
(母亲从孩子精心照料小树的行动上看到了孩子那颗自强不息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相信孩子会像小树一样顽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
c.“母亲望着已到中年的儿子……偷偷地喂那棵树哇!”
(母亲当年没有说破秘密,就像当年孩子偷偷地喂那棵树一样,母亲也在偷偷地关爱着孩子。其实,文中的孩子就是小树,母亲成全孩子,就像孩子成全那棵树一样。)
【设计意图:从三个方面小树、孩子、母亲来理解课文,能比较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小树、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或学习了这一课,你领悟到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此篇课文,旨在让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能联系并指导自己的生活】
板书设计:
成全一棵树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
母亲成全孩子(暗)
孩子成全自我
长在心里的双手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在大街上玩耍时,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倒,由于抢救不及时,他的两只胳膊都被截掉了。当时只有五岁多的小男孩一转眼到了读书的年龄时,却不能像同学们那样用手灵活地翻书写字,他也由此被拒于校门以外。
每天早晨,男孩看着伙伴们兴高采烈地从他门前经过走向学校,便十分伤心地问妈妈:“我没有手,怎么办呀!”妈妈怜爱地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不要紧的,只要你坚持锻炼,你的手还会再长出来的。”
小男孩露出了灿烂的笑靥,于是在妈妈的帮助和指导下,他天天刻苦锻炼,学着用脚洗脸,吃饭,写字,并争取自己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男孩满怀憧憬,他坚信,只要努力练习,手还会再长出来。妈妈还会骗自己吗?他一直牢记着妈妈的话。
好几年过去了,练了这么久,小男孩发现手还是没有长出来,他有些不甘心地问妈妈:“我的手怎么还没有长出来呢?是不是我练得还不够刻苦?”
这一次,妈妈很认真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傻孩子,现在你看看别人用手做的事情,你什么不会做呀!”“是的,我的脚都会做,比伙伴们的手做得还要好呢!”小男孩自豪地说。
“那你说你的手长出来没有?记着,孩子,每个人都有一双强有力的手,而这双手就在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能帮助你战胜一切困难和不幸。”
给一个鼓励的眼神
三个孩子在赛跑中倒地,三位母亲的反应却迥异:一个身体力行,拖着孩子跑;一个破口大骂,不顾这是赛场;第三个,则为孩子送去了鼓励的目光。最终,三个孩子都跑到了终点。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但我们不妨揣测一下三个孩子的心情:第一个孩子,体力消耗不大,顺利到达终点,想必心中暗喜;第二个孩子,挨了母亲一顿批评,肯定委屈不已;第三个孩子,虽已大汗淋漓,却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看来,故事仍未结局,三位母亲的不同的教育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还深得很呢。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跌倒的时候,但母亲的手能伴你终生吗?这时,我们需要独立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而这些却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品性。于是,我们向母亲发出恳切的请求:跌倒时,请给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吧!
我们不需要手,那会助长惰性的依赖;我们不想要指责,那会打击稚嫩的心灵;我们只需要一个鼓励的眼神,给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够了。从母亲的眼神里,我们能读到坚强,悟到独立,感受到母亲的爱意。期间,或许会多一分肉体的苦楚,但,生命的旅程中,也许会少一些障碍。
有这样一则故事,小溪问母亲怎样才能成为瀑布。母亲说,当你到达悬崖的尽头就会明白。小溪告别了母亲,在山间匍匐前行。历尽艰辛,小溪终于攀上悬崖,奋力向前一扑,生命终于放出了异彩。
或许,我们现在正如小溪,力量不算强大,阅历也不够丰富,但我们已知道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桃花心木是一种上等木料,然而养它的人却故意将它放到野外种植。只是因为,不确定的环境,能让它学会坚强健康地成长。
双脚磨破,就让夕阻涂抹小路;双手划破,就让荆棘变成杜鹃。在母亲期盼的眼神注视下,我们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成全一棵树》 习题精选
1.那颗险些被丢弃的树苗为什么能成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文中“一拐一拐”出现多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因为什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